查看原文
其他

【高鸿原创】丹中情结

2016-06-05 高鸿 丹凤论坛


我女儿今年六月份就要参加中考了,后半年就要离开我,步入他爸当年就读过的学校——陕西省丹凤中学。


凡是丹中毕业的学生,内心都有一股丹中情结的自豪和冲动。


我是1994年6月从丹中毕业的。那年的语文高考题目是命题作文尝试。我虚构了一次外出打工谋生的艰辛历程,上大学后知道当时作文得了48分(满分50分)。据当年班主任说,教导副主任兼高三(8)班语文的李君庆老师拿着教案本在校园里欢呼:“我猜中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文采飞扬的李君庆老师后来当了多年的丹凤县教研室主任。他的写作课每周仅有一节,常常讲一些精辟的写作方法,例文清一色是他发表过的文章或新作,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就一节课40分钟时间。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会写能谝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杀伤力是何等地残暴?!


当时,在县医院对面有一个工人俱乐部,就是现在红霞批发部位置,里面的书是可以借阅的,掏10块钱办个借书证就行。大多是文学方面的书籍,对于一个十八九岁单纯的学生来说,见到这些书就如同一个饥饿的人一下子扑在面包上。读书,做读书笔记,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着。确切地说,是工人俱乐部的书引诱我迷上了文学,李君庆老师在丹中的课堂上又狠狠踹了我一脚,上大学读书三年,就这样骨子里爱上了文学。

         

记得在丹中,张志励老师带过数学课。高三那阵子他妻子患病不能行走,张老师经常用轮椅推着师娘在校园里散步,懂事的女儿不停地给大人擦着汗,“执子之手,与汝偕老。”那温情的画面是当时学校最亮眼的风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心里总是暖暖的。


地理老师董道春,蔡川人。他的妻子在学校门口,现在的信合位置摆一个书摊兼零小食品。夏天一把遮阳伞,冬天一任风吹雪飘。董老师一有空闲也出去看看摊子。我们几个学生买几本书再买一网兜小吃,师娘每次都再多塞点好吃的给我们。在课堂上,董老师手不刃书,讲课如同说评书,所讲的与课本上只字不差,辅导作业不含糊,做错了题就当面收拾你。


历史老师李志皓,寺坪人,陕师大高材生,有两篇历史方面的学术论文被学校图书馆收藏。结婚那天,校长周宇亲手书写贺辞“志存高远”,第二天一大早六点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我们看着他忍不住捂着嘴笑,他仰着头脸挺得平平的装作没看见。晚上单元测试,他早上照样四点钟起床批阅试卷。


数学老师史云山,己经退休了,学校又返聘回来。他一节课连写带讲能整三满黑板,满一黑板他一擦,再满一黑板又一擦,自己写自己擦,不麻烦学生。一节课忙忙碌碌,不敢分神,笔记要抄八九上十页。每每下课,史老的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粉末。大容量快节奏的模式,使得我高考时数学比语文高出了几个百分点。


这些老师中,或许有的年事已高己不在人世,有的已改行从政,但他们身上那股子执著劲己沉淀在我们的血管里,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熠熠生辉。


 我们当时上学条件艰苦。冬天一下雪车站就不发车,三五个同学结伴而行,买个锅盔馍饿了吃,渴了就吃两口雪。从县上步行到家需要一整天时间,到家了饱饱地睡上两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还有一年正月,打算过了十五元宵节再去学校,孰料十四晚上突降暴雪,十六一早从老家出发,上下界岭膝盖深的雪,我与同村的同学,在羊肠位置遇着一位热心的卡车司机,顺道把我俩捎到县城,当时丹凤葡萄酒厂有个亲戚在哪儿上班,烧一大盆子火把鞋袜烤干,吃饱了饭才去的学校。


时过境迁,记忆犹存。丹凤中学己升格为陕西省重点高中,冠山脚下丹江河畔,四周的格局限制着丹中的大发展。丹中的生活有点像但丁神曲里的炼狱篇章。身处闹市,闹中取静。前后多少次在丹中校园接受培训,教学楼前花园里的雪松己硕大繁茂的叫人喜欢。每每从北新街路过,在丹中的大门口我都要深情地驻留片刻:看夜幕下的灯火辉煌,听雨中的肃穆沉寂,赏冬日的飞雪飘落,叹放学时学子如潮……每次都有一种亲切的感受。那一年在会议中心,李东亮校长讲到丹中教师的勤奋敬业如数家珍,激动之处热泪盈眶,讲话几次中断,这是一个校长对老师最真切的表白,火爆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同行的礼赞,是社会的认可!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届更比一届强。姚虎山校长的到来,丹中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南校区正在紧张的筹建之中,不日即可启用。2016年秋陕西省实行13年义务教育,奋进的丹中人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丹中是一条河,学生是川流不息的河水,领导是河两边高大厚实的河堤,教师是岸边挺拔的杨柳,依着深水护着堤坝。家长是河上的桥有事没事来看看。年年岁岁东流水,岁岁年年竞风流。

                    


从丹中毕业,上大学当教师参加工作一路走来。我们身上多了些许《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影子,心底期盼着有一个美丽如田小霞的女孩向我走来。结婚生子,平淡的日子吞噬着青春年少绚烂的梦。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和冲动,写作,说放下就放下了。左看看右瞧瞧,大家都是这么过活。


手机刷近视了眼睛,喝酒喝伤了脾胃,不打牌就等于给自己发福利。往事重提,写篇文章图个乐。《商洛教育》2015年第12期刊发了我的《吆喝》一文,“陕西丹凤”2016年4月21日发了我的小诗《牵挂》,《教师报》4月27日登载了该诗。浏览刘力主办的“丹中在线”平台,关注了“作家洪与”“作家在线”两个平台。2016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八周年之际,我写的小说《强子的婚事》在“作家洪与”平台上发表。2016年5月31日散文《饥俄是一种幸福的记忆》在“作家在线”平台上发表。


对于玩文舞墨的人来说,发表作品只不过是博客中的文章冒出的一个个气泡。人到中年,名乎,利乎,都谈不上?朋友同事的吹棒使人不敢原地踏步走。结识文友,写篇文章找个乐图个好心情,这比什么都重要。


于三尺简朴讲台,书一段丰盈人生。文字于我,是良伴,是益友。闲暇时读点书,徜徉文字世界,温润棱角人生。煮字为心,落言凝香,平常心生活,爱好着快乐。


丹中是丹凤人告别大山走向成功的摇篮,我是丹中毕业生,我血液里渗透着燃绕着丹中人自强不息火热的人生信条。


感谢“陕西丹凤”,感谢“丹中在线”,网络聚人气,平台展风流。丹凤朝阳,丹凤是平凹的故乡,祝愿美丽的丹凤明天更加富裕更加富强。


陕西丹凤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danfengluntan微信号

丹凤最大综合性资讯平台

联系QQ:2755318016

投稿邮箱:275531801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