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丹凤茶房竹园李长华的影像人生

2016-07-28 刘丹影 丹凤论坛

原题:李长华的影像人生



  近半个世纪来,他凭着娴熟的演艺,成功地塑造了战士、班长、连长等数十个人物形象,不但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受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赞扬。他就是来自商洛山的表演艺术家李长华。 

  1925年秋季,李长华出生在丹凤茶房一个叫竹园的小山村。由于他聪颖好学,12岁那年,哥哥问他:“有一个地方念书不要钱,你去不去?”李长华坚定地说:“去!”“那好,你明天到村西米家塬雷振杰家去一趟。” 

  1939年2月的一天清早,雷振杰把李长华和附近村里的13位年轻人召集起来,宣布党组织要送他们去延安学习、参加革命的决定,李长华听后兴奋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他和伙伴们走出商洛山后,被党组织送到当时的陕西省委所在地泾阳县云阳镇,随即被分派到连队。因李长华年龄太小,被安排到安吴堡上学。三个多月的学习和生产,让他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那年“五·四”青年节,他是年龄最小的劳动英雄。李长华的出色表现深得领导和群众的赞许,1939年7月,他穿上了军装,成了名八路军战士。这时刚刚成立的联大要开赴晋察冀边区,而李长华又因年龄小被组织交给了八路军留守兵团峰火剧社,也正是这一偶然机遇让他走上了部队文艺工作的道路。 

  穿上军装的李长华从安吴堡来到延安,一住就是7年,这期间,他随剧社学文化课,唱歌跳舞,延安鲁艺的许多著名老师都给他们讲过课。一次,剧社要去陕甘宁边区演出,因几个杂耍节目需要一个玻璃杯,在当时的延安很难找到,团领导就派他去毛主席那里借了一个,演出过程中却将杯子弄破了。演出结束后,他简单地将破杯子用胶布粘住,抱着挨批的心理去还给主席,没想到不但没有挨批,主席还送给他一个新玻璃杯,让他深受感动。在延安7年,李长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深得广大干部、战士的喜爱。 

  1950年4月,李长华随部队从东北南下,准备解放海南岛。部队到了雷州半岛,在渡海作战时接到通知,东北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由刘白羽创作的故事片《人民的战士》,要求四野担任拍摄任务。著名导演翟强根据李长华的气质和在延安时对他的了解,选定李长华出演影片男主角——战士刘兴。 

  在延安时李长华学的是话剧,而拍电影比演话剧要复杂、艰难的多,他硬是凭着一股子苦学、苦练、苦钻研的劲头,完成了任务。《人民的战士》是我国解放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看过后大加赞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并在第七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自由斗争奖”。 

  随着《人民的战士》在全国上映,李长华的名气在国内电影界渐渐大了起来。1958年秋,“八一”电影制片厂通知广州军区,让李长华出演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班长,这是导演史文炽亲自选定的。 

  《狼牙山五壮士》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搬上银幕的。五壮士跳崖这一感人肺腑的事迹在《解放日报》发表后,李长华千方百计地搜集有关五壮士的生平材料进行学习。剧组成立后,时任总政领导的谭政、肖华两位将军对该片的拍摄十分关心,特别指示一定要把影片拍好,让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在全军发扬光大。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两位英雄被请到北京,向演员们介绍了当年战斗的情景。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英雄,李长华的心情十分激动。随后,两位英雄又领着他们登上狼牙山,把那里的地形、地貌以及有关方面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所有这些,都为李长华进入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9月25日,《狼牙山五壮士》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下的西北村开机。由于设备简陋,凡事都得自己动手,李长华他们人手一根扁担,挑着服装、道具和灯具电缆,每天步行往返三十多里山路,困了坐地上打个盹,饿了啃一块饼干,为了防止感冒影响拍摄进度,演员每天都得靠药片维持。由于剧组人员全是军人,因而在拍摄中,不少道具用的是真枪实弹,使场面更真实、更悲壮。 

  李长华在塑造班长马宝玉这一形象时,尽量抹去表演的痕迹,追求越真实越好,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精细的表演技巧。正是由于追求了生活的真实,忠实于人物原型,李长华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银幕英雄形象。 

  拍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李长华又被著名电影演员、导演王冰抽调到《战上海》剧组,参加《战上海》拍摄,他被分配饰演剧中的连长,也是主角之一。《战上海》上演后迅速被全国观众所认可,李长华刻画的连长形象,也很快深入到了包括他的故乡商洛山在内的广大观众心中。 

  从1951年拍第一部影片开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李长华演了不少电影和有影响的大型话剧,其中有和田华配戏,由我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萍执导的电影《江山多娇》,有珠影厂拍摄的《英雄诗篇》和“八一”厂拍摄的《碧海丹心》,话剧有《保卫和平》《万水千山》《太平关》《带兵的人》和歌剧《杨勇立功》等,这些电影和话剧都曾在军内、国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文革爆发后,李长华的演艺生涯行将结束,却没有逃过这一劫难,他被打成了右派而屡遭批斗,直到“四人帮”倒台后,他又迎来了文艺的春天。1976年,他被央视和上影、珠影抽调拍片,先后在《决策》《柯棣华》《甜蜜的编队》等影片中出任主角或配角。离休后,由他创作的一部四集电视连续剧《南沙的鹰》,还先后在央视和广东台播放。 

  在李长华的舞台生涯中,他对艺术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演好一个角色必须具备娴熟的演技,这种技巧不仅指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要有心理上真正的感受,才能通过自己熟练的外形技巧和熟练的心理技巧,把真正的演技体现出来。所以说,演戏是教化别人的,但首先要在生活中教化好自己,要做一个好演员必须向生活学习,老老实实地观察生活,否则就不可能演好角色。正是本着这些原则,李长华才在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获得成功后的李长华,深受部队领导的赏识,多次要提拔他到领导岗位任职,可他都一次次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李长华坦言,他一生的缺点就是不愿做领导干部。这种人生态度虽不可取,但从另一面来看,也能充分体现他不重权位、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而今,离休在家的李长华除了用电脑写作外,还十分关注老家丹凤的发展与变化,时不时要携老伴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对老家的巨大变化欣慰不已。回到广州军区政治部干休所,他和老伴每天读读书、看看报,灵感来了写点东西,生活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陕西丹凤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danfengluntan微信号



丹凤最大综合性资讯平台

联系QQ:2755318016

投稿邮箱:2755318016@qq.com

推荐两个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