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丹丰原创】我在留仙坪的那些年

2017-08-02 周丹丰 丹凤论坛

我在留仙坪的那些年

作者丨周丹丰

原创作品

留仙坪坐落于丹凤县城西北部。它北通秦晋,东达襄楚,是个革命老区。在高德地图上,你看它显得又小又狭长,几乎微不足道。可是,留仙坪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相传,春秋时期老子骑青牛路过此地而得名“留仙坪”。明代徐霞客泛舟丹江,也曾在此留下足迹。中原突围时,李先念同志在留仙坪王沟的张孝仓家住过七天七夜,养过伤病。如今,那老房子岿然屹立,见证着革命战争岁月的历史沧桑。

留仙坪过去是一个乡级建制的行政机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锐减。后来,国家又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林木资源异常的丰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再后来,随着国家撤乡并镇机构改革的实施,留仙坪隶属于商镇管辖。

有一条景丹公路直通油坊街,又达洛南县景村镇。景丹公路入口处,即老君殿通往张村的路口。那是一处丁字路口,常年人流量大,是一个人流密集的地方。车辆常常选择从这里通过,经丹江,过洛河,跨黄河,达山西省境内。在过去没有高速路的年代,这里可谓是一条由北通往东南的交通枢纽地带。因此,大货车、客车、小汽车常就一溜带串,绵延不绝。天南海北的人,只要到了老君殿这个交叉路口,大多会停下来歇息片刻。或抽一袋烟,或喝一碗茶水,或吃一碗当地的拉条子炒面、刀削炒面、炒细面等。炒面有鸡蛋炒,有肉炒,人们边吃边喝边聊。人常说,吃面不就蒜营养减一半。北方人吃面时,店家将大蒜瓣儿就一整盘一整盘的搁置在餐桌上,保准新鲜,保准辣的够味儿,顾客便吃得爽,吃得过瘾。面汤是用铝壶提前盛好的,任由顾客随意取小碗碗倒着喝呢!蒜瓣、面汤、油泼辣子、酱油、醋是店家免费提供的,你可以依个人喜好添加吃喝。这个小小的三角地界,永也不缺人气。有到县城购物、进货来回的人;也有从商镇赶集来回的人;有外乡打工回家的打工妹、打工仔;也有在外地求学归家的大学生。来往路人,或司机或旅人,或学生,或民工要上几盘下酒菜,几小碗白米饭,几瓶啤酒,或者来一瓶绿瓶太白酒、白瓶牛栏山二锅头等,这些都是好喝不贵的平民百姓白酒,好喝不上头,饮者好生自在又惬意,老板更是心下欢喜。吃毕,喝毕,上个厕所,放一泡尿,酣畅淋漓,浑身舒畅,即刻上路。

一条老君河贯通整个山谷山沟,中间有一个鱼岭水库。那里水域宽阔,有船只停泊靠岸,绿莹莹的水,倒映着山上的树木,深不见底,鱼肥水美,还建有一大型水库大坝。汛期泄洪时,那水势一泄如注,水花可喷溅至对面公路上行人一身呢!一路经过黄岗、页岭街、虎头村、下坪、留仙坪街道、上坪、界牌,到油坊街,地势一下变得开阔平整。油坊街有个水泥厂,长年累月车流不断,繁华着这一道沟。朝东北方向有一岔路口,深入腹地,进红铜沟,可通往蔡川镇。

记得有一年,我们到蔡川镇中心校进行继续教育学习,规模盛况空前。两个乡镇的教师都聚在了一起。我们骑摩托车翻山越岭,夜晚寄宿在蔡川街道私人旅舍。中心校墙壁上刷写着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大红色标语,时代感异常强烈。我想,这么小小的一个偏远乡镇,却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令人记忆犹新。同时,我也在感念着党的着力培养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率先垂范。我们作为教师,那是要教化一方的,历史重担在肩,岂能不学无术,误人子弟呀!傍晚时分,我们三五人一伙儿,成群结队,在蔡川街道闲逛。一街两行的小饭馆,小商店,家庭旅店,体彩、福彩售卖站点,农村信用合作社,摩托车修理店铺等,应有尽有。虽然,这里是个小山沟,处在蟒岭深处,可是却一点儿也不显得落后,倒是一派繁荣景象!商店门口一台大彩电,正在播放着林志颖、苏有朋版电视剧《绝代双骄》,招惹的俊男靓妹们追剧追星,不亦乐乎!

丹景公路上古树参天,有好几棵两三人合抱之木,且依然郁郁葱葱,大略估计,古树足有二三百年的树龄吧!树心大多已经空了,可是树皮生长却旺盛,抽出来许多的新枝新芽,屹立在路旁。它们见证着这条古道上的世事沧桑,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就是个匆匆过客罢了!

今年五一假日,我开车携妻女到洛南旅游,到玫瑰小镇,看风景,领略洛南县小城镇建设风貌。穿越丹景公路,一路向北,道路规整,一律的水泥路面。两边新农村建设规划可圈可点,到了留仙坪街道,我不由得停车,到留仙坪中小学的大门外,歇息片刻,抽一支烟,回忆六年的教学生涯,点点滴滴,永生难忘啊!

在我心目中,留仙坪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呢!

我初识留仙坪,对坐蹦蹦车记忆犹新。当时没有水泥路,而是柏油路,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车行其中,颠颠簸簸,一身骨头,能摇散架。遇到夏季也就罢了,敞篷车,通风透气,不觉快哉!如若是冬日里,寒风刺骨,刮在脸上,犹如刀子割一般。

到留仙坪必然经过老君殿张村路口。这里有几家经营着面食生意的小餐馆,生意兴隆。一是附近有一所丹凤师范,学生多,而学生要吃要喝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周边经济也就随之活泛了起来;二是景丹公路在老君殿是一个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人自然就多。路口总是有几个赶脚的蹦蹦车司机在那里等待着来回往返的人们,集齐一车,便发车。坐蹦蹦车的大多是留仙坪乡各个沟沟岔岔的乡民。路口有蔬菜买卖摊点,方便人们买菜。路边常年有一个老汉,支一个木头架子,生一炉炭火,打馍,卖馍。只见他手法娴熟地在案板上揉面、醒面、再反复揉面、撒上葱花、擀制成型,然后就放入平底锅里烙馍。锅下碳火烧得正旺,一面烙过,再烙另外一面,馍两面就被烘烤的黄亮亮的。你要是咬一口在嘴里,口齿留香,耐嚼又酥脆。

初次见到留仙坪中心小学的校舍,给人的感觉是古旧、破败,大约经历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但是,整体格局是错落有致,房屋以中路为轴心对称分布,有绿化带,有圆门院墙,有排水沟,院内有三四棵高大核桃树,可采摘作为学校勤工俭学收入。靠里面一排就是学校灶房和几个教师的办公室。靠坡坡根院墙盖有一排教师个人灶房,每人一间。老师们可以上灶吃饭,缴纳伙食费,也可以自己做饭,想吃啥就做啥,随意自在。中学隔壁就是小学操场,一下雨,泥泞不堪,没有硬化,没有砖铺地面,靠山坡根有个小型舞台,是全乡师生举行文艺汇演等集会的场所。那时候,乡教办与中学合在一起,举行暑期教师学习会。当时,还邀请乡政府领导来出席暑期教师学习会,记忆中乡长的讲话随和客气,讲话不带草稿,接地气,有水平,教师们掌声雷动。每晌学习会结束,我们全乡的小学老师在中心校大灶上统一伙食,一般早上是稀饭、白菜烧豆腐、大白蒸馍。中午是蒸米饭,烩菜是猪肉片炖土豆、豆角、莲花白和油豆腐。晚餐大多是臊子面。伙食是不错的,费用得由自己出一部分,乡教办补贴一部分,所以并不算贵!

后来,学校危房改造,将旧校园房舍一应拆除,在原址上由乡政府出面和村干部协调,再征用村里土地连成一片,四方四正,整端窝耶,校园面积扩大两倍不止。新建的校舍,十几间三层楼房,钢筋混凝土砖砌墙面,粉刷一新,显得大气美观。校园内绿化、美化、净化到位,一律的砖铺地面,从操场大门口一条十几米宽道路一直铺到教学楼下。由于资金有限,中路两边操场依然是泥土地面。当时,小学和中学校园只一墙之隔。后来,由于学校建制变成九年制学校,那面墙壁早已经拆除过半。正应了那句古语: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

我在留仙坪的那些年,课余和同事打打篮球、压压马路、爬爬山,这都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我们爬山,爬到沟脑脑,居高临下,看沟底的景丹公路。它犹如一条美人的裙带,飘逸在沟涧。只见那路上汽车和行人如蝼蚁般渺小,缓缓移动。

我在留仙坪的那些年,遇到了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我们相遇在留仙坪,相识在留仙坪,相知在留仙坪,相守在留仙坪。妻常说,留仙坪的那段岁月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那时候,冬日里,我为她打一壶热水,燃一盆碳火,洗一盆衣服。这些小小的细节,足以使她感动的热泪盈眶。

我在留仙坪的那些年,教书育人,努力要做一名好老师,可是我却仍显得稚嫩。有时教学方法不当,有时对学生的教育操之过急,导致自己往往陷入自责,总是在反思自己。我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一年一年的磨砺,自己的教学才会有新的起色。我不再会因为学生的一次错误而耿耿于怀。我懂得了包容与理解,明白了上善若水的道理。我想,干好教育,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干好教育,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干好教育,需要时间的打磨;干好教育,需要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留仙坪其实就是一条沟,旁边有许多支支岔岔的小沟,犹如人的毛细血管一样分支分布。每一条沟里居住着零零散散的几户人家。时而,有鸡鸣声响彻云霄,有袅袅炊烟升起云端,给人一种世外桃花源的感觉。这里的沟沟岔岔叫得出名字的有鹰王沟、王沟、碾子沟、七里沟、红铜沟等。沟里多有一股清泉从大山深处流出,汇入老君河,最终流入丹江河。鱼翔浅底,蓝天白云,鹰击长空,留仙坪还有野鸡、蛇、喜鹊、猫头鹰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副美妙绝伦的生态家园。

听当地人说,贾平凹先生年轻时,腊月天在留仙坪集市上还写字卖春联呢!留仙坪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条留仙坪老街道,青石板铺地。你想象一下,过去那条街的繁华,人声嘈杂,买卖声不绝于耳。年轻的贾平凹先生就在那里卖自己的春联,多么富有诗意啊!倘若遇到下雨天,你走在那条街道,挽着恋人的手,那是怎样一种浪漫情怀啊!街道两旁青色门板依然是解放前的那种古老建筑结构,古色古香。它与丹凤县城老街那种可拆卸的木门板,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律的青蓝色木板,或许是那个时代统一的建筑风格吧!你牵着恋人的手,撑一把红纸伞。你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彳亍着,仿佛时间定格,宛如一幅画。静默着,静默着,烟雨朦胧,一对儿恋人,走在仿古一条街。没有了时间,没有了空间,宛然穿越了时空隧道!

诗一样美好的留仙坪在向你招手;诗一样浪漫的留仙坪等着你前往,和她来一次亲密接触呢!

精彩推荐

【周丹丰原创】与书结缘

【周丹丰原创】妈妈的饺子

【周丹丰原创】记忆是一道抹不去的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