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华原创】三里曼

2017-08-04 张华 丹凤论坛

三里曼

作者丨张华

原创作品

秦岭深处,丹凤县最东的庾岭镇炉道乡与洛南县的高耀子乡相接处有个村子,地处偏避,交通不便,且到它临近的每个村子不论是翻山还是沿河而行,用最古老的步行方式估算步子均匀不急不缓大约都是半小时满满三里的路程,故从我爷爷的爷爷辈起大家都叫它三里曼村,解放后乡镇府也给它改过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名字,如建国村,现在的两岔河村,可只要在这个村土生土长的人,不论走到那里,不管钱有多多,位有多高,给别人介绍自己时都说我是三里曼的人,就象喜欢家里的长辈叫自己的小名一样亲切踏实。

三里曼村地处偏僻与外界沟通不便外来人口很少,几千年以来都是以族居为主,一个村子分五个小组。三组居住在三里满沟,以张氏家族为主,五组居住在麻仁沟,以宋氏朱氏家族为主,在顺河而行的公路两侧,河的东面是阴坡,上游是麻仁沟的入口,下游是三里满沟的入口,南面是阳坡,上游住着四队朱氏的家族,下游分别是二组的李氏家族和一组的戴氏家族。村里五大家族之间,在经济权利威望社会关系等各方面从来都存在暗暗的竞争着,每个家族都会自觉的推出一两位德高望重的人为族长,平常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靠族长出来主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族氏为主的社会活动模式逐渐被淘汰了,也不符合社会的法治了,所以村里读书多的年轻人和一些思想先进的长辈,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已不再以姓氏来判断近远了,而是以兴趣爱好人品等多方面来交朋结友了,家族之间的争斗也很少有了,不过家族内部的斗争至今都没有断过,不过这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野蛮的力量。

村里的学校至今还称之为三里曼完全小学,学校和大礼堂是村子最中心的位置,在四组和二组之间,早期的学校是一排六间白墙黑瓦的土房,和左右两边各两间厢房,前面是白墙黑瓦的院墙,有个很大的操场,那就是我学会打篮球的萌芽之地,学校下邻是一排十一间白墙黑瓦的村大礼堂,村里开村民大会演电影唱戏都在里面,学校上边有条可通过一台拖拉机的出村车路,礼堂前面有条同样宽的出村车路,学校和大礼堂的前面有一条与公路平行的车路,这三条车路与沿河而行的公路,成一井字交错,中间是一块块的稻田,共有五六亩左右,每到夏季,绿油油一片沉甸甸的水稻,在这北方的大山里,让人感觉仿佛到了江南水乡一般。学校上边都是四组朱氏家族的一座座白墙黑瓦的土房,大礼堂的下边有四组,和二组一组的房子,都是一两家挨一块或三五家成一片,整个房子都是背靠山面向公路,每天清晨,公鸡叫个五遍左右,就能听到孩子扑扑踏踏上学的脚步声,一会就是咚咚咚有节奏的早操跑步声,紧接着就是郎朗的读书声,当学校第六遍铃声响起的时候,村里一家接着一家的烟筒都升起白烟,在房顶变成一缕一缕的白云,飘向屋后的山顶,家家户户都在做早饭了,要让孩子放学回家刚好有饭吃。不久就又能听到学生唱着《学习雷锋》之类的歌放学回家,村子此时的狗也旺旺的叫个不停,鸡也咯咯的一起唱起歌来了,猪也哼哼的打起节拍,大姑娘小媳妇一边喂猪一边嘞嘞学猪叫不停,村子似乎此时才刚天亮,热闹了起来。

公路向东,翻三座大岭方到丹凤县城,向西翻三座大岭可到洛南县,也可到河南的卢氐县兰草乡。小时候每月一三五单曰子就到洛南的三要街赶集,二四六双日子就到兰草街赶集,也三五成群的一起到兰草街、三要街看戏看电影,早期都是靠双腿走路,后来就是骑自行车,从天刚亮五六点开始出发到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到,逛逛街买买衣服吃吃饭又赶快往回赶,去的时候都背一棵松树,到了半路就可以卖成钱,要是谁有个姑或姨嫁在三要或兰草,那全村的人都沾光,一赶集都可以到亲戚家吃口热饭歇歇脚或住一宿,第二天就可以多逛一天街,每进人家的门时都亲热的和同伴一起人家喊大姨我们就一起叫大姨,人家喊二姑我们也一起叫二姑,有时差不多大的叔侄俩一起去的就一样的叫二姨二姑,过后缩缩脖子脸红的伸伸舌头,人家看见家里来那么多的客人,在村里觉得很有面子,高兴的也顾不上叉不叉辈份,热情的把家里平时都舍不得给娃吃的柿饼核桃板栗花生都统统的拿出来让大家吃,其实七八十年代还是很缺吃的,可那时乡里乡亲的都是很好客的,不象现在,都不缺吃的,如果对脾气性子,能吃你家饭那都是喜欢你,不对脾气,人家从你门口路过都不喝你一口水的,唉!社会在发展,人情世故都在变。沿路都要翻三座山岭,春天地里是一块块绿油油的小麦,松软的地面像一片一片绿色的地毯,不远的山上一丛一丛白色的野棠梨花,让人以为是谁家放的山羊;夏季路边的地里是一块一块黄黄的麦子,总有几处被人压倒一片,那是路过的人休息或者一对小恋人的杰作,两边的山上绿荫蔽日,累了就躺在草地乘凉,歇足了再继续赶路;秋天地里是一人高的玉米,口渴的时候,顺手就可以折断一棵玉米杆当甘蔗一样吃,种地的人也都心知肚明的理解不会骂人,树林里随处可见裂开嘴笑的野板栗.紫红的五味子;冬季翻岭上坡时,人在林中小道手抓住路边的树枝盘旋爬行,白雪铺在一地的黄叶上,渴了就抓把干净的雪含在嘴里,下坡就像滑冰一样,连滑带摔跤一会就到了山脚下,那是一个浪漫而快乐的行程,要是小伙找媒人说媳妇,按乡俗就要带姑娘去赶集,一般只要姑娘愿意和你一起赶个三四次集,很快就都结婚了,因为姑娘十之八九有喜了。

也许是村子地处偏癖,地势较高,受污染少,所以村子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之为山清水秀,好山好水养好人,村里的姑娘一个个秀如泉水,男孩也个个雄如青山,而且村子在附近的县城盛有名气,被称之为“教师村”,因为从国家恢复高考之后,村子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已身置丹凤县的各大中小学校执教,尤其以朱氏家族最为有名气,从小学老师到中学老师,从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仅朱氏一族弟兄六七个都为人师表,村里人都羡慕的说人家是“花开一树,而他们最初的萌芽教育都起步于三里曼完全小学,所以当村里近几年准备把学校卖掉时对于村里的人来说是一件很不受欢迎的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里的一些人外出打工回来都把土房拆了盖起了一座座漂亮的两层小洋楼,学校也盖成了一院子的楼房,遗憾的是村里的礼堂被卖给了私人也被拆了盖成了楼房,村里的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上了大学的年轻人在外创业也搞得风生水起,每年都有几个不大不小的老板诞生,逢时过节都开着小轿车,扎着红领带,副驾驶坐着穿着高跟鞋包臀裙露着白花花大腿的城市化的洋媳妇和大姑娘,后排坐着穿着千层底布鞋腰上别着旱烟袋笑的一朵花的老父亲,这个村庄也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角落与时俱进的努里的发展着。

我相信,三里曼村既然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村,年轻人能够勇敢的走出山外撕开一扇窗,就一定能够回到家乡再建一座美丽的新农村,关键是你要能够走出去,更要能够不忘初心的走回来,来去从容不迫。

【作者简介】张华,笔名:张十子,男,丹凤庾岭镇两岔河人,现居西安。诗歌散文见于《蟒岭脚下红色庾岭》,《丹凤论坛》,《太一文学》,《陕西散文论坛》,《华商报.今日商洛》。短篇小说见于《嘉年华》,现为《史飞翔工作室》签约作家,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精彩推荐

【张华原创】少年张十子

【张华原创】落后贫穷的山沟里,拼的是一把力气过光景,因此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

【张十子原创】放下与拿起

【张十子原创】山的那面

【张十子原创】学校门前那条小河

【张十子原创】一棵老漆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