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楼小语

2015-11-14 丹凤中学刘力 丹凤论坛

一 关于石头的祭文

对于《红楼梦》,相信许多人都能说上一些故事,87版电视剧“红楼梦”更是让人惊叹,而随之而来的评价也自然汗牛充栋,我辈善良,却也想学学鲁迅老先生的少不更事,说说自己的一点微弱的见解,供各位学富五车的老先生们赏鉴。

对于《红楼梦》,我总觉得有些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尤其是其名字便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所以今天,我想来说说《红楼梦》的名字,也即《石头记》中的玄机。我认为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石头的祭文,也即是说“石头记”就是“石头祭”。

石头在五行中为土,而又与人肾同音,在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红楼梦》刚刚开始便把写作的触角放在了石头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石头成了红楼梦中的所有事件的缘起和亲证,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笔法之精妙。

有了土,林黛玉这棵无人眷顾的绛珠草才可得以生存,而也只因为林黛玉的泪水才让宝玉这块顽石变得清澈透亮,晶莹夺目。所以,从黛玉进贾府开始,宝黛便如同鱼水相与,一段美丽的生活憧憬的画卷从此展开。然而,宝钗的出现则显然成为这中间的有形的障碍,大家不要忘了,宝钗是有着一个金锁的,而金显然是克木伤石的利器。在整个红楼梦中,我们会发现凡宝黛出现交流处即有宝钗,可见一斑。

对于这点,宝钗也自然计高一筹,她在巧妙设计中,让黛玉也不免为她所牵制,甚至后来也曾一度成为宝钗家的常课,进而姐姐长姐姐短的叫着,自然是因为木性本空灵,乃人间之生物根本,况且也缘于宝钗利剪的缝裁,对于宝玉而言,他身系石头,而他的命运也便如石头般坚韧而有棱有角,在女性的水质润泽下,他的棱角便开始消损,又因为他来自大山,来自自然,又为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便也胸怀大才,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成为生活的奴隶。但他身为顽石,又不免缺少阳钢之气,在许多女子的离去中,他只能伤心感怀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吟风弄月中一代男性的刚气就这样消磨殆尽,故而我们说《红楼梦》便是关于石头的祭文,一段无可奈何的伤怀之作。

黛玉的眼泪

宝玉是一块顽石,顽劣但又不失本分(这里的本分指仁爱之心、是非之辩),在黛玉未出现之前,王夫人便早已定其为“孽子祸胎”,从小深得贾母之爱护,二黛玉前生之缘却似乎早已洞谙了这一点,于是乎在宝黛初一相逢,便早已是心心相印、灵犀一点,只不过这时二人却仍只是懵懂年少的认知,冥冥之中这棵绛珠仙草便已恩受神瑛侍者,一把壶中浇出的也许并不是珍藏的雨露香泽,但却也不失为一种足以让生命动容的赤诚。

好比白素贞下凡尘为报许仙先祖的相救,绛珠仙草便似乎早已缘定三生,从其母逝父病,请贾雨村代授学业便已暗透玄机,林贾必合为一体,果然林黛玉抛父上京,带着满腔的生离死别,走向了这个承载她几多辛酸、哀怨,而又赋予她几许幸福甜蜜的地方。

可以说黛玉的泪水中有着许多的玄妙,甚或说许多的意义。我们可以一一来加以罗列。

1、生死离别的常人之情。黛玉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同时也绝非贾府已成长者(历经沧桑),所以她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弃父离家之时痛哭流涕,会在见到外婆时泪花连连,会在委屈时掩面而泣,会在父亲病逝后哽咽难平,一切的一切,都无不表明,黛玉乃至情至性之人,她虽然未免会淘气,会气恼,但却也和常人一样,吃饭穿衣,流露出与常人并无二致的性情。

2、自怨自艾的过客情怀。黛玉虽乃凡人,但却仍可在贾府寄傲万里,出类拔萃,孤介凌云,就是因为她绝非庸类,她始终有一种孤傲耿介的灵魂,但却常常因了势单力支而自卑不已,面对她可以寄托终身、给予灵魂的宝玉,她常常会不自觉地把一腔哀怨抛出去,让宝玉也常常尴尬不已。黛玉听悲声而放哀曲,见落花而起哀鸣,是一个典型的行吟诗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她不是先知先觉者,但却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痛切感知者;她虽不是先闻贾府之哀亡者,但却已在自己的微弱身躯上找到了生命无果,难再缘续的明证。一首首含泪而书的诗文中,我们清晰地感到了一个灵慧而又睿智的女子发出的皓古幽叹。

3、清洗顽石的明净之意。石产自山川水泽,而水本也落于山野民生,二者一拍即合,而对拥有金属利器的宝钗则须退避三舍,金故难克石,但却易折木,所以黛玉最终无法在根本上败灭宝钗,而反被其三言两语折服于堂上,并甘入毂中,可见金之威势。然而不管怎样,黛玉的续续泪水虽不能撼宝钗之利,却亦可动宝玉之根。水滴石穿,宝玉就这样在与黛玉的交往中,从情试、情探、情问、情痴最后到情绝,无不是黛玉之泪冲洗的结果。情爱之泪让宝玉获得了片刻的新生,在一次次的泪水中,宝玉之慧才变得愈发清晰。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宝黛之爱因了泪水的缘故往往变得若即若离,而情爱之泪也常只能停驻人间片刻,甚至只能在背光的黑夜(暗夜)中独活,一旦到了阳光般的众目睽睽之下,泪便干涸得只留余痕,终难存活世间。宝黛之爱便成为一个凄美凄苦而又凄凉的悲吟,在石头的映衬下冷彻心扉。

黛玉最终在时却所有的悲苦中死去,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缕香魂恐怕也再难让其他人再流出那清澈晶莹的泪,泪眼迷蒙中,她看到了宝玉,一句“宝玉,你好……”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来自心灵深处的长长的悲鸣。

黛玉用自己的眼泪记录下所有的悲欢,而泪也便在永远的悲欢中惊世骇俗。哀婉的记忆中,一曲“葬花吟”仍萦回难消,怅惘低徊。

有人说:“女人的眼泪是上帝赋予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她让天下所有的女人们可以从容地释放掉所有心中的哀痛、幸福、悲愁和喜悦。可以说,黛玉的眼泪便是宝玉透彻明净心灵或者灵魂的钥匙,充满了所有灵性的传奇。

痴人有梦

《红楼梦》开始便置一偈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话便早已道尽红楼精髓,作者把自己的一腔忿怨、一缕心魂便痴人说梦似的寄予在一部煌煌巨制的《红楼梦》中,透过其所塑造的人物我们无不深刻感受到这点。“痴心一片为谁来”便成为整部《红楼梦》中十分重要的问点。细思纤虑,便可发现实际上红楼的痴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爱之痴2、权位钱财之痴3、前途运命之痴,而在这三痴之中,唯有情爱之痴更让人动情动容,悄然断魂。

那醉卧芍药的湘云,可谓吐尽了女性的娇憨;桃花树下落英缤纷之中的低头观赏《西厢》,让怡红公子和潇湘妃子情投意合;夜深人静病体沉疴的晴雯,用娇弱的身躯为自己所信赖的主人倾吐尽最后的芳菲;对地悲吟执着书写贾蔷名字的龄官,让宝玉格外看重;面对搜检出的男人衣袜仍然志坚无比的司琪,用头破血流的悲歌向冷漠的人间燃起最后一抹亮色;面对落花执帚拈花入袋而后为花建塚的黛玉,曾让宝玉这位痴心之人情痴意乱;暗夜中题帕三绝的妩媚之间,也曾让痴情公子安慰平生;……几乎所有的情痴之人都用自己的生命赋予了“痴”字一种绝对的崇高精义,岁月的磨砺也许可以让人间的山石花木改变容颜,却难以磨灭那串串镌刻着生命印章的精神之城,在每座由情恋和痴心围成的堡垒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明白那是一种无比坚强的生命之魂。

从宝玉在秦可卿房中一梦开始,甚至更早从顽石梦想向世间历练一番开始,一个巨大的由痴恋而构造的梦网便如影随形在每个人的心头荡漾,宝玉用梦明晓了所有人的将来,而熙凤则用梦通明了贾府乃至所有权贵的将来,这叔嫂二人神奇地在“红楼”中结为一体,往往是同患病,同进退,让人最终了解二人便已预示了所有的事情的后来。

古往今来,做梦之人多矣,但唯独“红楼”一梦梦得惨烈,梦得真挚,梦得哀婉动人,以致无数人倾情相向,颇得了几分汤氏杜丽娘的真传,足见性情之人写性情之书,才引来性情之人趋之若鹜,争相慷慨托寄此生,无悔矣。

宝玉之痴情,乃在于他一直试图把林薛二人合而为一,在其栖于秦可卿房中时,便已梦见此种情景,从此,他在精神上与林相依,在肉体上与薛相近,前者衍射是晴雯,后者便是袭人,一对小姐的情愫便让宝玉在二丫头身上践行历练。

“红楼梦”中龄官面对贾蔷送来的飞鸟,他打开了笼子,她渴望像奋飞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而建在贾府中的大观园便如同一个困窘的大笼子,他常常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种种压抑,只因为贾府始终不是桃花源,不会留存一份绝对的安然情愫给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以快乐。故而所有的痴情之梦虽已然絢美之极,但当飞升于天时,便早已如虚空的放鹤,时却的往往不仅是伤悲的记忆,还有那已然让人甜蜜的执着。

贾宝玉与顾城

我始终认为贾宝玉与顾城有着某种契合,这样两个同样拒绝长大的孩子,可能让我们更会明白人生对于世间的意义。

长时间以来,贾宝玉这样一个胭脂堆里长大的公子哥儿和终身只随谢烨一人的顾城似乎难以相提并论,但当我们俯视二人的生命轨迹时便会发现二人之间那种浓似水乳的关联。

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一位面善而实则恶行彰显的女人,所以从开始贾宝玉的怪诞行为便成为母亲口诛语伐的对象,而贾宝玉与母亲也常是若即若离,甚而在母亲“残杀”晴雯时,他的一腔怨愤更在自己的《芙蓉女儿诔》中喷薄而出,一泄千里。在这样情形下,他便自然会亲近能给他母性关怀的柔情女子,更会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时泥做的骨肉”的宏论,所以我们并不难理解贾宝玉的泛情。

在未遇宝黛之前,宝玉时懵懂不懂人事的顽童,他对所有的女孩都会真心倾情,与底下的僮仆更是耳鬓厮磨,丝毫没有隔阂,而一旦黛玉入府,宝钗进京,便开始了三人间的爱情角逐,宝玉也开始在这种比生死考验更重要的人生历练中变得成熟。自小不乏祖母母亲呵护的宝玉在成长中也为女孩子们消融了他男性身上的戾气,从而变得温柔可亲,驯顺易近,在许多事上常显温文尔雅,只独一次因丫鬟未及开门而大发雷霆,踹了袭人一脚,但后来便立刻万分后悔,精心呵护,寸步不离,直至袭人痊愈。而他对宝黛更是容忍有嘉,尽管他并不喜欢宝钗的仕途劝勉,总免不了怨词相向,但却过后仍时笑颜绽放,丝毫不予挂怀,倒是自己常常倾心的黛玉,常让宝玉心中颇为伤怀,初见时的7,情试(探、问)中的伤楚,以及情痴之中的铮铮誓言,却让这个貌似纨绔的公子哥变得无比坚强。

顾城时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代表,在他的童年,也曾十分喜爱《红楼梦》,虽未以怡红公子自居,但从其所写的“我时一个任性的孩子”一诗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表现而言,他绝对算得上一个贾宝玉式的人物,他爱美,要求纯粹,在这点上,谢烨给予了他母性的最珍贵的的关怀,但他却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些,一个成人却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孩子,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童年有诗有梦有天真顾工的呵护,他只希望就这样生活下去。他没有想到人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有变化,要在一次次的生活窘境中去面对许多生命中难以承受的东西,而作为谢烨来讲,他时一个妻子,但却不能不做好顾城的母亲,这颗从小就缺乏了母爱的又经历了文革残酷的现实的灵魂,既不屑于谢烨的絮絮叨叨,却又不能不平静地接受来自谢烨的训导,而谢烨似乎就时这个他们营造的桃花源的夏娃,他不能容忍谢烨逃离他的视线,在他那敏感而又充满戾气的神经线上,随时可能会爆发来自天宇赋予的风雨。缺少童年女性世界宽怀的顾城很少去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他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而贾宝玉则会顾及周围所有人的感受),让所有的人都围绕自己转动,而一旦周边发生变化时,他便试图拉她回来。就这样1993年,这个貌似天真头上还戴着孩子帽的成年人,终于向妻子举起了利斧,并最终吊死在新西兰的一个孤独的小岛上。

这一切,看似偶然,其实却未必不是必然,贾宝玉的和谐又舒畅的童年让其学会了容忍、宽恕、谅解及大度,而残酷又冷漠的童年让顾城沾染了自私、狭隘、暴戾和脆弱的习气,所以顾城向别人举起利斧时,贾宝玉最终选择了出家以求自身的安宁。

宝玉用一颗宽怀之心,让芸芸众生体味到了人生悲凉的同时,也用心体味着来自他的幸福而甜蜜的生命绝唱。

暗夜情殇

夜晚常常是寂寞孤独而又充满悲伤绝望甚至恐怖的,但夜晚又是给人温馨浪漫甚至平静如水的诗意的世界。在一片片由夜晚朦胧之色遮掩的贾府大院里,我们感觉到了情感的无奈、心酸、喜悦与甜蜜。

两对矛盾但却略显平静的生命浩叹就这样在岁月的流里变为永逝的无奈。贾雨村面对皓月当空,发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牲仰头望”的悲壮吟唱,而不久便飞黄腾达,步入青云;王熙凤似睡非醒之间,便觉秦可卿一缕芳魂命归黄泉,徒留串串余音尚绕梁回响;而贾瑞的痴痴苦等,换来的是粪便浇身,三魄魂飞;雨夜归来,黛玉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缕香魂不知迷茫归向何方,顿时“泪飞倾盆雨”;又几回黛玉与湘云对诗联句,在夜晚明明如月的世间独自伤怀;晴雯不顾身体病脱,勇补孔雀裘衣,最终却因寒热病替,被赶出贾府,生生夺了性命;几回回在宛然闹喧的十五灯下,一群男女围坐在月上梢头的美妙中,对酒谈诗,而又悲从中来,甚而让贾政也颇觉悲凄;……

红楼梦中的夜晚是迷人而妩媚的夜来香,美丽但却令人忧伤,忧郁而又令人心碎,不似烈酒却又芳芬清醇,绵长的故事在作家的梦间流淌,曹雪芹定是坐在暗夜的角落,昏黄的灯,染白了几许鬓角的青丝,偶尔几段悲凉的小调在远方响起,连接起远山已逝的苍凉厚重与悲壮。

暗夜是绝望的情殇,在孤独的夜晚,黛玉的泪水洗净了宝玉的懵懂思绪,帕上三绝更足以让那三块旧情难却的手帕沾尽宝黛的情爱之心,却也只能在风声鹤唳的夜里尽放光彩,当天亮了的时候,做梦的人便已如恍然惊起的钟,咣咣当当地掠响烦音,让所有昨晚的泪不复滴答,让昨晚的情不再延续,也让昨晚的誓言在白灿如昼的众目睽睽下自惭形秽。

所以,所有的情感只能在隐匿的心中潜涌暗流,一旦放在桌上,便已败落如枯萎的叶脉,成就秋天的荒林。

凤兮归来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木三人立,哭向金陵事更哀。”便已让许多人在王熙凤的去留上绞尽脑汁。李劼,这位在海派学者中颇有声望的教者,1998年出版的《论红楼梦》无疑给出了一种并不确切(非理性)但却颇有见地引人深思的答案,他在文中提出贾元春、王熙凤、贾探春三人共同构成了女娲补天在现实中的衍射,并指出王熙凤最终应为被休回家。这样以来,王熙凤一下子从两面三刀、恶毒心肠、为人歹意的恶魔位上委然堕地,她原来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在《红楼梦》中,除却了黛玉的诗意人生,宝钗的处世哲学,湘云的了无心机之外,熙凤无疑算得一个奇女子,尽管她有许多不光彩的事迹(甚至可称劣迹):因贾瑞痴想二捉弄其致死人命;铁槛寺中与老尼合谋强拆鸳鸯致人离分;由妒生恨教唆秋桐逼尤二姐吞金,后又让秋桐承担恶名而死于非命;……然而当我们细审熙凤作为却仍可想其所思之理:她常恨贾琏动辄出外饮酒作乐且乐不思蜀,因妒生恨亦无可厚非;而面对贾瑞痴想,作为一家之主导的她不能不警觉,作为男人,贾琏可在外招蜂引蝶,而独守空房的她却常常只能暗自垂泪;她也常常为贾府用度奢靡考虑,故不得已只能巧夺豪取;……解释往往会让人反感,但却又不能不成为有力的证据。

熙凤并非贾政府之人,但贾珠故去,李纨无力掌控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王熙凤便以她强力而出色的才能责无旁贷地担负重任,于是在贾元春辞别贾府,秦可卿又撒手人寰,荣宁两府便到了熙凤的手中,她要强,为人虚伪但又不失和善,此外在贾府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左右逢源但却又如履薄冰,当牌桌上不再需要她时,她从此一落千丈,再也不为人所记重,然而她仍时刻挂心于贾府的用度。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在贾宝玉身上倾注了许多的情感,这绝非仅仅因为讨老太太的欢心,为嫂之人,她先叱喝宝玉对焦大“扒灰”的疑问,又对宝玉吃穿用度关怀备至,并对一群男孩女孩起的“海棠社”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尽管她并未参与其中,并且也只是一个睁眼瞎,但她有她坚持的原则,有她欣赏的情趣,无疑她也感受到来自宝黛二人高贵诗魂所散发的温润磁场。在这点上,她与贾元春并无二致。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王熙凤对其采用了睥睨甚至鄙夷态度,礼节上的矜持让其始终保持着身份地位上的差距;然而第二次,她已然卧病在床(据有些研究家分析是贾琏长期折磨的结果),她感到了生命的脆弱,而刘姥姥成了救命的稻草,为女儿甚至向刘下跪以求护佑,可以看出其仁善的面影。

所以当我们细细反思熙凤的时候,便不得不说,她的美绝非开始简单的“粉面含春威不露”,而却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的孤苦的灵魂,从她对秦可卿的殷勤照顾,对宝玉的由衷喜爱,对刘姥姥的千叮万嘱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是人间尤其珍贵的一颗明珠。暗香浮动夜影,在末世一句的谶语中,熙凤只能独自承受“聪慧”的“罪过”(女子无才便是德),在飘飘摇摇的生命之河中颠簸,未知方向,未辨深沉的未来。

凤兮,归来。哭向金陵,变成一曲悲鸣的绝唱,在红楼上空回响。

小姐与丫鬟

《红楼梦》值得一驻足的恐怕绝不是仅仅只有那宝黛钗的三人爱恋角逐,更需关注其中的小姐与丫鬟,一丝一毫都无不表现出曹氏高妙的文学功底和思维艺术。

红楼中丫鬟当先言晴雯、袭人,再说紫鹃、鸳鸯、平儿、司琪、金钏、玉钏以及香菱,一个个形态各异,却又彼此互映,同构成大观园中美妙的奇景。

在许多情况下,看到晴雯不由让人想到黛玉,看到袭人又不免让人想到宝钗,《红楼梦》中如王夫人、王熙凤者均已有过晴雯与黛玉的比较,而宝玉的态度也在晴雯与袭人之间来回转换,一边是晴雯的娇痴与伶俐聪慧,一边是袭人的稳重敦实,持家有度,故而贾宝玉便常常以袭人比作宝钗,曾经几度云雨,肉体上的结合便是宝玉对宝钗所念,而也把晴雯比作黛玉,可容其在面前撕扇一乐不加指责,更引为知己,暗夜拿几件旧帕去往黛玉处转述个人相恋之意,后当晴雯被赶出府之后,宝玉更是牵记于心,出外探视,知其死后书写《芙蓉女儿诔》大加赞赏,而黛玉不仅不阻,反为其改中间句,可见二人已共同系念于晴雯,也便心心相印,不必互为猜疑了。

紫鹃是黛玉的随房丫鬟,她本为贾母所赐,却因与黛玉长处而渐生惺惺相惜之态,故她常为黛玉伤神而劳心挂怀,同黛玉情同姐妹,故可言在这中间小姐与丫鬟已结为一体,主人死便也未免伤悲同己去。

晴雯与鸳鸯、司琪、金钏似乎均代表了贾府中刚性之本色,在其身上便早已注下了不为人知的宿命的种子。金钏只因与宝玉一句玩笑话,被午睡刚醒的王夫人打了一巴掌,便愤而跳入深邃的井中,与水为伴,成为真正的水性柔情下的冤魂,紧跟着司琪被搜检出有男人鞋袜而被逐出府,面对懦弱的迎春,她高贵地昂起不屈的头,但表兄的怯懦却让这个弱女子彻底地绝望,一片鲜血染红了墙体,一缕香魂便这样与世长辞。晴雯被王夫人看不顺眼,便被撵了出去,而后惨死在哥嫂家中,鸳鸯屡拒贾赦求偶之后便断念婚配,最终在贾母离去后也随之而去。主慈仆亲,主凶奴狠,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丫鬟便在者牢狱般的世界上寻找者一丝丝属于他们的温情。

平儿因其平而常易泯灭了个性,在王熙凤这样一个出名的“醋坛子”下,也是辛辣酸甜,百般滋味,但却因其平而常能自保身份,又不失王熙凤处事之风,故她常能周旋其中而不为淹没。而玉钏因了姐姐之死颇多了几分成熟,她恨宝玉之泛情却又理解其苦衷,在命运的颠簸中继续着已然残破的梦。

而香菱则是起落有致,先因拐子所骗而经历磨难,后又为呆霸王薛蟠所欺,更为其悍妻所难容,忍受着来自主人的压制和身为另主的宝钗的独善其身的冷漠,最后虽已身属宝钗而却心常随黛玉,她虽无黛玉之慧,却也总免除了许多人生的苦恼,从苦命的英莲,再到孤苦无依的香菱,真是可叹可喜,幸亏还有与黛玉相处学来的赋诗的本领,虽至呆至痴到极致,却也未免憨态可掬,让人垂爱。

生有可欢,死亦何惧,贾府中的小姐与丫鬟能相依之人甚众,不能相守的亦多,在守与弃之间,恩义与人性便如光耀华章,让人于无声处体味人世间的冷暖炎凉,深感风雨如磐的岁月中,仍又丝丝缕缕的生动的色彩,在天边发出遥远的绝响。

八 贾宝玉的情感

有许多人都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似乎有些滥情,他对任何一个年轻女性,都有一种爱恋之情,甚至对自己十分厌薄的女性,他也不例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红楼梦》开端便言一顽石(女娲炼石补天所弃)思去红尘历练一番,便是“枉入红尘数几年”之故,而贾宝玉便伴着这块石头出生了,石头与贾宝玉便成为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友,曾几次石头莫名其妙地失踪,宝玉便成痴傻状,可见石头乃贾宝玉灵性之所在,而石乃冰冷之物,宝玉却怀无限仁心,说来说去,与其所居环境有相当关联,青埂峰能乃荒无人烟之所,尽管女娲的炼石火早已让其热了又热,但几世几代的弃置却也让他倍感寂寞与孤独,正如宝玉盘踞于多少柔情似水的女子中间,感受着来自世间或悲或喜的喟叹,他也真心付出,希望所有女子都能守在身边,不离开自己,这恐怕石天下许多沉浸温柔乡中男子的共同理想,但却于这点上来说未免又会消磨掉人的意志与雄心或言一杆男性的身躯。

然后,事实并未像贾宝玉所想的那样发展,风雨飘摇的人间不会永远让这个看似桃源的世间执着地存活下去,大观园不久便人去楼空,草衰花黄,柳荒烟迷,再也不复胜景,贾宝玉钟情喜爱的女子若金钏、晴雯、迎春、黛玉等或死或嫁,远走他乡,让宝玉倍增孤独,这是长大之后面对生命的一次重新审视,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

宝玉对女子的钟情,却也对男子投桃报李,只要是合拍中意,他便不惜身份与之结交,他对秦钟喜爱,对柳湘莲的爱惜,对蒋玉菡的信赖,虽未免有暧昧之意,却也不无仁爱之心,他在他们身上感到的是人性的复兴,体味的是冷凄世间未有的温情。

宝玉之泛情也并未惠及池鱼,他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常是敬畏有加,他对底下的嬷嬷更是排斥尤加,而连自己的母亲在赶走了晴雯后也被宝玉视为凶恶狠毒之征,对宝钗虽敬重却也比宝钗为杨国忠的妹妹,让宝钗极为羞恼,对袭人不弃,却也让袭人忧烦不已。而他对黛玉却常不由生出许多爱意,他可以容许她发脾气,可以容许她的醋意,可以容许她的弱不禁风,却也可以两两睡在床上,保持十分纯净的思想讲老鼠变香芋的故事;也可以两两坐在桃花树下,落花下读《西厢记》;也可在诗文中互相作弊,互为支撑(在被打之后,黛玉为之哭泣,甚而一句“你从此改了吧”,可见黛玉深谙宝玉之罪源);也可在暗夜神伤时互送旧帕,互诉衷肠;……他二人绝非仅为一见钟情,缘定三生式爱恋,而是历经相见,相试,相问,相恋,相爱,相守的过程,得来便让人倍觉不易。

在宝玉心中除了对黛玉的倾情相向之外,他也未免不在外保持一种“花花公子”的做派,但在其中却也可看出其多情公子的风范,尤在他与藕官素未谋面但却于其写贾蔷名字时倍觉感动,下雨时也让其赶快回家,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淋雨的事实,痴意已现,情真未远,在或悲或离的自我放逐中,宝玉无论生死或出家为僧,均会心生善念,为人为仁,为善为慈,而不会如惜春貌尤枯灯黄卷之形,却也只能是坐稳枯禅,无所作为。

禅意浓浓

记得大学毕业时做论文,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写唐伯虎好,一来因为太多的人的误解已使其面目全非,二来也逞一下勇敢,想为中国文化园中增添一丝空白的合缝,在文中我便从桃花和酒二意象论及唐氏的禅学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禅学究其根本则正应了朱光潜的话:动与静的统一。我历来觉得中国人的美学观念里,未有悲剧乃是因为了其禅学的存在,禅乃是儒与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它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儒家知识者的迂腐和道家隐匿者的冷漠,不止注重修身修行,更重教化世人,惩恶扬善,不会只是一边看热闹,还一边大言不惭地进行道义教诲。

禅乃一种修身济世之境界,然而它不炼丹,不打坐,不静修,常能遇时而化,逢景而开,故而中国人才于此学会了忍与发的双重奏响,才乐此不疲地试图完成修身与立业的完美统一。

纵观一部《红楼梦》,我们看到的是宝黛爱中的悟境,他们虽未有性爱,却于情感中的顿悟中体味到人世的苍苍巨变以及生命于尘世的无比炎凉(顿悟是禅学讲究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整个《红楼梦》也无时无刻不在教人领悟禅境。

从开始的女娲弃石希求入尘历练开始,一僧一道便以其独特的身份表明对禅学的追捧和尊崇,而后甄士隐老先生家惨遭变故,遁入空门,也无非因了英莲这个女儿在和尚的讨要中未曾舍弃而致;而后黛玉、宝钗所吃之药均为僧道所配制,宝玉丢玉致使迷失本性也为佛家所拭净;柳湘莲在尤二姐血溅剑锋下愤而离弃尘世;宝玉也便在这一次次的家庭变故中体味着生世之悲凉,由衷发出许多本非少年的感叹;……因爱而生怜悯之心,因爱而生慈悲心肠,《红楼梦》中宝玉未曾想过出家而终遁世而去,惜春本想出家而终成木偶,人生原本只就是一墙之隔的际遇,在爱与不爱,弃与难弃之间,所有的人便在不同的轨道上勾划着不同的生命轨迹。

宝玉始而与黛玉坐而谈道,后又与妙玉不期而遇,而妙玉这位虽僧却俗的女子身上聪慧而不甘寂寞的本质牵引着他几度追捧,而最终妙玉的空门未能阻挡贼人的魔手,撕裂的背影在暗夜无比狰狞。贾母也信佛,王夫人也参禅,贾珍的手中更常拿着念珠,道观中烟雾缭绕的背后,多少双骇人的眼睛都在钉牢了自家的钱罐和身家性命,又有几人看得透生命于世的悲凉,厌倦了尔虞我诈的男男女女企图在大观园这个世外桃源中找寻春花烂漫、花红柳绿、丰田清水的境界,但最终一次抄检便让一片美景顿成魇影,死的死了,走的走了,美景变成了荒草阡陌的凄切,让人好不悲伤。

然后生活仍要继续,走走停停、离离合合中又有多少泪水与欢愉,在无涯的慰藉中找寻生活的原真,最后一切的意义便在贾雨村的一席话中得以消解,所有的恩爱情仇,喜怒哀乐便都如同雪落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净化的禅意中仅留几个孩子还在传唱当年离奇委婉的故事。故当《大话西游》风靡一时,《功夫》走俏海外,我们均可从中发现其对原本严肃庄严意义的解构以及对运命无奇的追溯,这便是一种禅意,在浓似甘醴的流里,成为永恒。

结语 梦断红楼

《红楼梦》刚一出世,便因其“有碍风化”而几度遭禁,但仍未阻住流传甚广的势头,不仅士民争相传阅,而且王宫私翻更非奇谈,这其中显然不仅仅因为其情节之曲折有致,情感之真诚可感,尤为重要的怕也在于作者严谨的构思和精妙的塑造手法,让人生异象而性格各不同,物有区别而境自有分野,进入“红楼梦”,你便如同进入了一座唯美的园林、戏院,一个巨大的家庭、院落,一片广袤的山野、凡尘,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在这幅由历史人文构造的画卷上展露无遗。故而才让其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经典名著之首推,也一再为人所流传、远播,至今在学术领域仍是一朵难以解密的奇文。“谁解其中味”,作者苦于未遇知音,而现今已隔几世几代的知音又在何方呢?

《红楼梦》据说已做完结尾,但结处却因了时代所限而终成迷局,幸而有高鹗程伟元之续笔,虽未免有悖前意,狗尾续貂,却也可以让人大致可明其华彩。维纳斯原臂已断,仍芬芳满人间,《红楼梦》梦断难圆,怕也未必不是一件让人生疑的好事,以引得千千万万终其一生去探讨,去深究,去追问,去求真。于是《红楼梦》终难梦圆。

《红楼梦》后世续笔多多,像《红楼后记》、《红楼补梦》《红楼续梦》等等,人们总以《红楼梦》的结局太过悲凉而不免耿耿于怀,于是怀着善良美好的愿望,希望宝黛会在后世相逢,姻缘再续,希望许多奇女子如鸳鸯、晴雯等等能够投胎生还,再续前缘,这种貌似善良、追寻圆满的心思实际上却正是对作者的一种亵渎,作者之梦本难再圆,本难再续,几多离愁早已泛在心头无法漾去,却被几人鼓捣一番便让其悲苦的情怀得以在文学的世界中消解。显然人们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故当所有的续写真的如风而逝,如烟而销时,我们才能真正关注到《红楼梦》最值牵心费神的地方。这不仅仅是文学的一种思考,更是对人世历程和人生运命的真实显现和诚实预演。

故而当今天我们在观赏《红楼梦》原著时仍是挑肥拣瘦,只是从曹氏的前八十回中寻踪觅迹,而绝不会向后四十回要求答案,后四十回除却黛玉焚稿和黛玉之死可值留恋之外,其余则常让人心生厌倦,不忍卒读,人们常希望能在前八十回中分析出《红楼梦》诸人物最后的结局,以及他们背后所隐匿的历史。

但却也有人执着相信《红楼梦》原也只有八十回,一个未了的故事却早已隐藏了过去的谜团,成为一个留白的艺术品,摆放在国人以及许多钟情于此项研究的人面前,世事已矣,历史不再,以往的尘封岁月只能在他们划定的圈子基础上再建围栏,让圈更大更圆满。

87版《红楼梦》已成梦影,在许多喜欢《红楼梦》的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红楼梦》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也带给了他们许多的思考。陈晓旭的死或许让人们明白了许多意义,但无可置疑的是,87版成为一种难以祈求的绝唱。

而今《红楼梦》翻拍又再燃烽火,正如《三国演义》的翻拍一样,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感到了许多的浮躁与不安,人们纷纷猜测着他们的命运,但不管怎样,该来的终究会如约而至,希望他们真的会如其所说的那样闪现处靓丽的色彩。

但《红楼梦》永难再续,所有的拍摄也只能是挂一漏万,许多的东西便只能在人们心头微泛波澜,永夜难消,而丢失的也许才是精华与感动。


作者简介:刘力,丹凤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之余,喜欢文学创作。已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全国性报刊。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或原作者,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快乐


陕西丹凤



丹凤最大综合性资讯平台


① 最早开通、最贴近民生、关注人数最多!

② 每天都有新内容,使您能第一时间掌握本地资讯!

③ 最具活力公众号,展示魅力丹凤新平台!


订阅方法:本页标题下方,猛戳“陕西丹凤”迅速订阅(推荐)

搜微信号:“danfengluntan” 或搜公众号“陕西丹凤”

手机扫描二维码

联系QQ:2755318016(搜索添加好友)

投稿邮箱:275531801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