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治什么、怎么治,全国市域社会治理有了“武汉经验”
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意义深远,提出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武汉市作为其中唯一一个省会城市作了发言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聚焦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对市域社会治理进行系统思考和实践探索,出台“1+10+N”系列文件,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平安武汉建设蝉联“长安杯”,成功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武汉市从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治什么、靠什么”三个方面开展系统攻坚,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全域共建、四级贯通、多元共治、科技支撑的工作格局。
怎么治:
“红色引领”“民呼我应” 打造齐抓共建组织体系
“别看我们社区是老社区,但物业服务可不比新小区差,住在这里很舒心。”11月22日,江岸区劳动街道艺苑社区居民陈爱华,拉着前来做客的朋友,高兴地在小区里散步。曾经这个设施旧、难管理的老旧社区是专业物业公司眼中的“烫手山芋”,劳动街道工委在社区退休工作人员中,找到5名党员骨干,成立了“武汉众治劳动红色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物业对小区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小区环境状况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艺苑社区的变化是我市推进“红色物业”的缩影。武汉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在全域推进红色引擎、民呼我应、绩效评估三大工程。“红色引擎工程”即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厚植“红色头雁、红色细胞、红色物业”等八大红色基因,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根基;“民呼我应工程”即建立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工作体系,以“网上群众工作部”等端口全面受理、处理市民报事,整合力量,分级分类响应处理;“绩效评估工程”即针对各区、市直部门的依法治国绩效考评中,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等占较高分值,以此明确任务、压实责任,构建齐抓共建组织体系。
治什么:
创新联动共治工作格局 把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
近期,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的“天天敲门组”成员在社区寻访中,意外发现一户居民厨房有浓烟冒出,在联系住户无果的情况下,社区物业工作人员、民警等联合破门入户,消除了一起安全隐患。“搞完了?那谢谢你们啊,我赶不回去啊。”事后住户连连致谢。
“天天敲门组”上门关爱老人(资料图)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武汉聚焦居民最急最盼最怨问题,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和居民联动共治的工作局面。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在做准“一标三实”的基础上,配齐网格员,推行“万名警察进社区”“千名律师进社区”“辖区单位街道社区报到”等制度。在街道设置民政、城管、水务等10多个区级部门的工作席位,由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迅速解决居民群众问题诉求。把百步亭、青和居自治的成功经验推向全市,成立“江城管家”“邻里守望”等志愿队伍,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靠什么:
创新集成共用智慧平台 提供高效便民政务服务
“小区路面井盖破损存安全隐患。”近日,家住武昌区积玉桥街新河社区的吴先生通过手机里的“武汉微邻里”报事,网格员高敏收到后,立即协调相关部门更换井盖,并反馈结果给吴先生。“手机一拍,问题立马受理,很快解决,不错!”吴先生在后台评价道。
武昌区东亭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向居民推广“武汉·微邻里”(资料图)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靠什么”,武汉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信息互联、数据共享、高效运转的治理平台。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城市留言板、数字城管等,实现全市50家市直部门和15个区数据互联互通。搭建市、区、街道、社区(村)指挥系统,创新基于信息化的问题发现、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办考核等运行机制。推进服务便民化,依托微信平台研发“武汉微邻里”,设置群众报事模块,对接政务一张网,覆盖2000余项政务服务,其中153项高频民生服务实现掌上办理。形成报事、办事、议事以及党务、政务、法律、生活、文体、志愿服务“三事六服务”体系。(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舒翔宇)
来源 | 长江日报-长江网
编辑 | 宋涛
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