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志正: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导读:“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国医大师路志正,著有《中医湿病证治学》,本文路老讲述痰湿致病的病机原理及常规调理方法,分清湿在肺脾肾,有的放矢,巧妙祛湿。
路老总结


湿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可见,水液代谢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广泛性。


另外,湿又分为内湿、外湿。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生活中的眼镜上的水汽,包括空气中的湿度。外界的湿度增加了,也是个致病因素。比如说雾露特别大的时候,空气流动的慢了,在空气中悬浮的微颗粒,粉尘就多。呼吸后容易产生疾病。房子里容易长霉,容易引起过敏,特别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闷热。湿度大,出汗后不能很好的蒸发,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散热方式,从而调节体温,但如果不能很好蒸发,就不能达到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温度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但你都感觉很难受,甚至中暑。


1.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呢?


一般来说,胖大舌、齿痕舌、舌体有裂纹都是湿多的表现。



2.湿邪也有地域差异

南方、沿海地区多以外湿为主,而北方内湿相关,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湿病发展呈上升趋势,影响北方湿邪发病的主要原因有:



如果口舌生疮、上火了怎么办?


如果腹泻、着凉了又该怎么办呢?


中医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但是如果又有热还有寒,是该先祛热还是先驱寒呢?


一般病人病情比较复杂,既有寒又有热,既有湿又有虚,各种病情掺杂在一起,缠绵难愈。清热容易生寒,散寒容易生热,祛湿容易伤气,补气容易胃胀。属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湿邪中阻,兼有脾胃虚弱。所以要清热温下,辛开苦降,健脾祛湿,用行气流动之品。


↓↓↓↓↓薏米茯苓山药膏,体内湿气重?头重脚轻?祛湿进行时!↓↓↓↓↓


3.中医讲湿与脾胃有关系


脾的主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五脏之中,所有的水湿代谢都离不开脾。而湿在脾和湿在胃也有不同,湿在脾与脾的运化有关,湿在胃则与水湿停积有关。


一般湿邪在脾时,可用古方参苓白术散,一般药店都有成药出售。但是服用此方剂时,要有方法。临床上有些人也说这个方子的效果并不好?


路老总结:


第一,急于求成,药量用量较大;
第二,时间短,没有等脾胃功能恢复就停药,所以效果不好。


这里有一个路老的经验服用方法:现在市场的参苓白术都为丸药,需用热枣水化开,1次3克,一天2次。要调理脾胃,缓慢图之,剂量要小、长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湿邪在脾的表现可以为腹泻,也可以为便秘。


1.夏季暑湿腹泻


夏季出现腹泻,路老经验:止泻不可过早,如果急于止泻会把湿热滞留在肠道中,不利于水湿代谢。如果夏天着凉,出现轻微怕冷,低热,恶心呕吐,伴腹泻。可用芳香化浊的药物:藿香正气。藿香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之功,本品性温而燥热,既可化在里之湿浊,又可解在表之暑湿,用于暑湿症及湿温症初起,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呕,常用于呕吐,对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最为适宜。《本草纲目》言藿香“治脾胃呕逆,为最要之药”。


2.湿邪在脾便秘


如果湿邪在脾的表现为便秘:大便粘滞不爽,欲便不尽,质地不干,排便时间长,许多达半小时以上。路老验方:莱菔散。



4.湿邪停驻肾府——肾着腰疼

人一上了岁数,都会出现腰疼的症状,有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伤”,有的说“我肾虚!”。其实您的腰疼并不是腰椎损伤,也不是肾虚,而是肾着腰疼。


何为“肾着”呢?


肾着说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湿邪,这里说的肾只是肾脏的反射区,并不是肾病。区分这三种腰疼的方法也很简单。


肾着腰疼与腰椎损伤的鉴别方法:

1、痛点不同:腰椎损伤的痛点是唯一的;而肾着腰疼的痛点是多个。

2、活动范围不同:腰椎损伤无法承受重力、也无法长时间活动;肾着腰疼则是越动越舒服。


肾着腰疼与肾虚的鉴别方法:

1、用药不同:肾虚用六味地黄丸见效;肾着腰疼用之则无效。2、痛点不同:肾虚腰疼只要稍稍休息,症状就可好转;肾着腰疼则是越休息越痛。


正是因为湿邪停留在肾府,所以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寒者热之”。


另外,路老在治疗肾着腰疼时,经常用“肾着汤”,但此方需要医生开具,所以我们也给大家推荐一个简化方。

5.肝胆怎么会有痰?
痰,一般人认为是指肺中咳出来的痰。其实不是。


痰有很多,比如:

①轻的:口腔中的粘腻不爽的感觉,口角拉粘。

②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样的粘稠物,都叫做痰。比如一部分的脑部疾病,或者癫痫的患者。发作时,口中吐出粘稠粘液。脑中风发作时,喉中痰鸣如拉锯。这个痰就不是由呼吸道的肺咳出的。


6.什么原因造成的痰湿?


其实中医讲内湿的产生原因很多,虽然脾胃是产生湿的主要脏器,但许多脏腑功能失调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谢失调,而产生内湿。而这种内湿产生后,可以停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肠胃、肝胆、皮肤、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比如说寒湿、湿热、痰浊等,关键要看病人的体质,或者说脏腑的功能状况,中医有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哪一个脏腑功能失调,湿邪就容易侵犯哪一脏腑。换句话说,湿邪停留的部位,一定是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而且,湿邪停留的形式,是随着病人的体质转化的。一般这样的病人,平素容易动怒,经常饮酒,参加各种宴会,饮食不节制,又正当壮年,应该是肝火或肝阳偏亢,内热偏盛,这样湿邪产生后,就会随之化热,我们称为湿热。停留在肝胆,就叫肝胆湿热。


中医的肝胆是除解剖学概念外,包括精神,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概念。比如我们常说有些人一来就肝火旺,形容脾气不好,他并非是肝脏着火了,说一个人胆小如鼠,也并非是说他胆囊真的跟老鼠一样大,所以根据这些俗语也能反应出肝胆和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而肝胆的湿热也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精神紧张和愤怒时,胃液分泌大量増加,因此,强烈的情绪刺激引起大量的胃液分泌。胃腺分泌大量的胃蛋白酶和胃酸,同时贲门腺、幽门腺和胃腺颈部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増加。所以有精神、神经系统不稳的状况下,亦会出现多痰的现象。


7.出现了肝胆湿热怎么办?


茵陈大枣水

【原料】茵陈蒿30克,红枣10枚【制法】将红枣掰碎,与茵陈共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1~2次食枣、喝汤。


凉拌天麻

【原料】鲜天麻、葱、姜少许【制法】1、将鲜天麻块洗净,用刀像切土豆一样切丝。然后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待凉后和姜丝、葱丝一起加盐、味精等调料拌合就成了。2、此外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加一些搭配的食材。

云贵两省自古就有食用天麻的习俗。



大家通常都会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问题,比如:痰。很多人都觉得痰是和炎症有关系,但实际上痰是和水液代谢产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痰即淡饮,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动荡的一种样子。为了形象地形容人体的病理形状,所以加了病字头,成为痰,所以叫痰饮病。现在的人则习惯于把清稀的叫做“饮”,粘稠的称为“痰”。


8.肺为储痰之器


肺气通于天(气温、粉尘、细菌、病毒等),为娇脏。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脾功能失调都会使水湿代谢失常,所以水湿就变生痰湿。痰湿蕴藏于肺,所以导致肺的功能失调,加重水液代谢失调。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疾病。



对于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饮用三子养亲汤来进行调理。


苏子:辛,温。归肺、胃、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润便。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豁痰利气,温肺散寒,通络止痛。


莱菔子:辛,甘,平。归肺、脾、胃经。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


附文


▌湿气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④腰部的“命门穴”,
⑤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从“膻中穴”进入的“湿气”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从“神阙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从“命门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从“涌泉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艾灸祛湿的6大奇穴绝配:

1,关元穴这个穴道的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等。


3,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4,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5,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6,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灸疗时间

每天一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艾灸一周后休息一天。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祛痰祛湿灸哪个穴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保健身体的工作,并且密切注意身体的变化,避免病邪、湿邪进入我们的身体,引发湿症以及各种疾病。

推荐阅读

1.腹股沟不通不排,妇科病自来!

2.乳腺癌是怎么来的?听听中医怎么说!

3.手上长这种透明小水泡?那是身体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4.阳气一旦耗尽,命就没了 ,最全养肾指南,40岁后人手一份

5.梁冬:原来,这才是你生病的根源!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忍冬(微信号:w13714009507)

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

肠胃调理百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肠胃调理百科,微中医旗下精品号,用中医的方法,让肠安胃和,一起来学习吧。


如何养生?详情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