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字丨“眉”

葛亮 古文字微刊 2019-08-27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42s7daqb&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188期  本期時長:5:50)


本期摘要:

《說文·目部》:【睂(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睂之形,上象頟理也。凡睂之屬皆从睂。(武悲切)


《說文》據小篆字形解釋造字本意,認爲由目、三部分組成,“目”是眼睛,“”是眉毛的象形(目上毛),“”是額頭上的皺紋(頟理)。但是,小篆字形是譌變之後的形體,據此分析字形不可靠。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270頁,台灣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眉”的甲骨字形畫出目形與眉毛(若不畫出目形,則無法表示眉毛),表意鮮明。小篆形體從“”類字形演變而來,所謂“目上毛”的“”應是眼眶,所謂“頟理”的“”才是眉毛的形體。楷書字形變化劇烈,已經完全不象形了。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745頁,台灣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我們可以由“眉”聯想到“麋”字。“麋”是一種長得像鹿、有白眉的動物。“麋”與“眉”古音相通(按:均為明母脂部),今上海話兩字同音。“麋”的古文字字形是將“眉”“鹿”兩字進行組合,上面爲“眉”形,下面是“鹿”形。在鹿上面畫出眉毛,古人是抓住了動物特點進行造字。


(圖片來自網絡)


象形字字形複雜,往往難以保留形體。後來,這個字直接簡化爲“鹿”,再加註“米”聲,變成了形聲字。象形、會意字在演變爲不怎麼象形的字形時,往往加註聲符避免誤解,這是形聲字產生的途徑之一(按:另可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八章《形聲字》(一)“形聲字產生的途徑”(1)“在表意字上加註音符”)。


西晉時期,有一批戰國竹書(後稱“汲冢竹書”)從戰國墓葬出土,《穆天子傳》也在其中。原竹書今已不存,今本《穆天子傳》是晉代人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又在歷代散佚,文本情況十分複雜。




本視頻是根據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會”視頻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爲綫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


本視頻轉載已獲葛亮先生及“國學新知”惠允



微刊小編:搬磚小蝸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