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丨《復旦大學藏甲骨集》出版

《復旦大學藏甲骨集》(全二冊)


主       編:呂靜

編       著:葛亮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5月

版       次:第1版第1次

定       價:1200元

I  S  B  N:978-7-5325-9058-2


內容簡介

本書完整收錄了復旦大學博物館所藏殷墟甲骨,共計320片,其中近80片係首次著錄。本書的編撰是對甲骨實物進行精細化整理的一次新嘗試,在當前條件下,以儘可能完善地對館藏甲骨重新著錄、深入研究爲目標,尋找突破點。


編著者通過六面攝影、逐字顯微觀察、比對新舊拓本及繪製高清數字摹本等方式,較全面地記錄了甲骨形態,確定了不少疑難字的筆畫、構形,釋出一批以往誤釋、漏釋的文字,還觀察到許多刻劃形態方面的信息,發現了一些特殊現象,並儘量反映在了首次繪製的甲骨文數字摹本中。此外,編著者全面比對了舊著録和舊有各家釋文,說明了此次整理所取得的進展。本書將曾經著録的各版甲骨以舊著録序排列,將未見著録者集中排列;除彩色照片外,新舊圖版及說明文字均依次連排於各版之下,以便於學者利用。



裝幀特色


目    錄

序(吕靜)

前  言

凡  例

彩  版

    一 束世澂舊藏(收入《甲骨六録》者)

    二 金祖同舊藏(收入《殷契拾掇三編》者)

    三 孫鼎舊藏(收入《甲骨續存》《殷契拾掇三編》者)

    四 收入《甲骨文合集》而來源不明者

    五 未見著録者

    附 顯微照片選

正  文

    一 束世澂舊藏(收入《甲骨六録》者)

    二 金祖同舊藏(收入《殷契拾掇三編》者)

    三 孫鼎舊藏(收入《甲骨續存》《殷契拾掇三編》者)

    四 收入《甲骨文合集》而來源不明者

    五 未見著録者

    附 實物未見一片

附  録

    一 暨南大學舊藏甲骨選釋(裘錫圭)

    二 綴合號碼表

    三 總著録表

    四 舊著録與本書對照表

引用資料簡稱表

後記


內 文 試 讀


後  記


《復旦大學藏甲骨集》的編撰是對甲骨實物進行精細化整理的一次新嘗試。針對整理對象爲甲骨實物,且其中大部分曾經著録這兩個特點,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儘可能地記録、展現甲骨上的各類信息;二、充分吸收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在書中反映出此次整理取得的進展。


在利用新技術研究甲骨實物方面,我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拍攝高清六面彩照,全方位記録甲骨形態。


甲骨是立體類文物,至少需要六面照片才能相對完整地記録文物信息。就甲骨學研究而言,六面照片最大的好處在於充分反映甲骨表面及邊緣的形態,有助於判斷其材質、部位、厚度,也爲綴合提供便利。


根據六面彩照,我們在正文中標明了各版甲骨的材質和部位,並將館藏甲骨368版綴合爲320版(包括據舊著録復原者)。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不少甲骨上的特殊現象、罕見字形、反印文等以往難以察覺的信息。


二、爲全部甲骨文單字及部分特殊現象拍攝顯微照片。


甲骨文字大多十分纖小,往往還有磨損、剥落等狀況,通過墨拓、常規照片或肉眼進行觀察,均存在明顯的局限。而以數碼顯微鏡觀察並拍攝顯微照片,正是突破這些局限的良方。本書即以顯微照片作爲甲骨文字摹寫、釋讀的首要依據,並擇要收入彩版附録。


根據顯微照片,我們除了釋出一批以往誤釋、漏釋的文字,確定了不少疑難字的筆畫、構形外,還觀察到許多刻劃形態方面的信息。如文字筆畫的出入刀形態、邊緣形態、粗細變化、刻劃次數,以及轉折、叠壓、打破關係,字形與甲骨表面現象的關係等,大多已體現在摹本之中。


三、綜合利用高清彩照、新舊拓片及顯微照片繪製數字摹本。


在甲骨著録書大多兼收照片、拓片的情况下,摹本的意義主要在於繪出照拓未能明確表現的信息。整理者從不同角度、不同距離,以不同手段觀察甲骨實物或圖像後,對甲骨形態、字形、辭例的綜合認識,都可以在摹本上集中地反映出來。


此次整理中,筆者利用平板電腦及數碼壓感筆,在層叠的新舊拓片、常規照片、顯微照片上,將文字放大十餘倍,以雙鉤填墨的方法,繪製了一套數字摹本。繪製過程中,除儘量嚴格地還原字形外,還特別注意反映顯微觀察所見的各類刻劃形態,尤其是筆畫的起止、轉折、打破等,並注意區分齒邊、殘邊與斷邊(兆邊)。這套數字摹本的精確程度及呈現效果較之傳統摹本已有很大改善,也可爲甲骨及甲骨文的形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資料。


在吸收前人成果並反映研究進展方面,我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 將曾經著録的各版甲骨以舊著録序排列,將未見著録者集中排列。


在兼有新、舊材料的甲骨著録書中,如此排序雖不夠齊整,但便於讀者掌握新材料、比對舊材料(本書用作排序依據的舊著録是《六束》《掇三》《續存》《合集》,其內部本就以卜辭時代及內容爲序,並不至於雜亂)。


二、比對舊著録中所有的拓本、摹本,以出版時間爲序分列於各版之下。


甲骨較易碎裂、磨損,因而其新舊著録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通過比對新舊著録,既可以觀察到實物狀態的變化,也可以發現不少舊著録可見而現已缺失的信息。在“圖版說明”欄,我們還集中說明了舊著録比對的結果、新訂摹本的摹寫依據等。


三、校改各家舊釋並說明改釋依據。


曾經著録的各版甲骨往往已有多家釋文。我們一一核對了舊釋,如需校改,則逐條加以說明,有的還列出改釋的依據(包括重要的同文例),以體現此次整理所取得的進展。


除彩色照片外,本書所收新舊圖版及說明文字均依次連排於各版之下,以便比對。


通過此次整理,我們對復旦大學藏甲骨的舊著録、舊釋文作了大量修訂。以《合集》《合補》收録的132片爲例,本書對其圖版(包括來源表)及釋文(包括《摹釋》《合釋》《校釋》《全編》或其中一至三種的釋文)有所校訂的,共有123片,約佔93%。如此之高的修訂比例,大大出乎了我們的意料。


由此可見,隨著認識水平、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對各單位收藏的、曾經著録的甲骨實物再次進行精細化的整理與研究,一定還會取得大量值得期待的新成果。


此次整理是在不斷摸索中進行的,自然也留有不少遺憾。比如我們拍攝了清晰度非常高的六面彩照,但限於版面等原因,僅以原大刊出,未能充分體現甲骨的細部特徵(將來或許可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補充)。由於筆者未能全程跟拍,部分六面彩照的角度不够合理,正反面和側面未能嚴格對應。彩照拍攝時雖然使用了比例尺和灰卡,但排版前已被裁去,未能以之精確縮放照片尺寸(刊出尺寸係以實物覆核)、調整照片顔色。爲每個單字拍攝的顯微照片僅以舉例方式呈現,無法充分說明各種刻劃形態及新訂摹本的摹寫依據。數字摹本雖放大十餘倍繪製,但印刷爲150-200%後,丟失了大量的細節。新拓則因實物表面狀況多不如前,往往有不及舊拓者。


(詳見本條推送第二則)


本書的編撰過程可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爲2004-2007年,第二階段爲2013-2018年。


2002年,筆者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因選修文博系朱順龍先生《古文字學基礎》、歷史系高智群先生《甲骨金文學》課程,而對古文字學產生濃厚興趣。2004年秋,筆者轉入中文系漢語言學專業學習,在得知校博物館藏有三百多片殷墟甲骨後,便有意對其進行整理,並得到了朱順龍先生的支持和校博物館的同意。隨後筆者即以“復旦大學數字人類學博物館”網站所公佈的甲骨照片爲底本,開始了初步的調查和整理工作。


2005年,裘錫圭先生攜研究團隊回到復旦,成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在得知筆者的整理工作後,裘先生提供了珍藏四十多年的一份釋文(見本書附録一),沈培先生則在許多具體問題上給予了指導。2006年初,筆者以《復旦大學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研究》爲題,申請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望道項目”(由朱順龍先生指導),得到了項目的資助。2007年上半年,又在結項報告的基礎上增補分組分類等內容,撰寫了本科畢業論文(由沈培先生指導)。


在這一階段,我們基本查清了復旦大學藏甲骨的流傳、著録,完成了分類、排序、舊著録比對、初步釋文、舊釋校改及部分綴合工作。


2007年,筆者升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攻讀碩士學位,導師爲陳劍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仍爲甲骨文。2010年畢業後,入職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繼續從事古文字研究工作。


2012年,復旦大學文博系吕静教授提出整理出版校博物館藏甲骨的設想。2013年12月,由吕静教授主持的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復旦大學所藏甲骨文的整理與研究”立項。課題組成員有文博系陸建松、朱順龍、陳剛、麻賽萍、俞蕙、劉守柔及筆者。2014年1月22日,項目啓動會召開,第二階段的整理工作正式開始。此後,吕静教授四處募集錢款,推進相關工作,先後得到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校博物館的支持,並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及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的資助。


在校博物馆完成甲骨藏品的清點、編號之後,2015年初,我們邀請上海博物館退休攝影師汪雯梅夫婦为其拍攝了六面照片。拍攝過程中,文博系麻賽萍、張政偉協助提看文物,還翻檢出無號片若干。俞蕙清理了部分甲骨上的殘墨、胶水、覆泥等,並以可逆材料粘接了綴合片。時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的高原、徐淵也協助了拍攝工作。


在六面照片的整理及補拍完成後,我們又分批將甲骨送至上海博物館,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退休拓片師謝海元先生、現任拓片師李孔融先生製作新拓,並由筆者爲每個甲骨文單字及部分特殊現象拍攝顯微照片。實習生趙紫燕也拍攝了部分顯微照片。


與此同時,筆者重新對各版甲骨進行集解、排序,替換舊有圖版,撰寫本書正文,並以傳統方式繪製摹本。由於以紙筆繪製的摹本無法體現顯微觀察的結果,2017年4月起,筆者改以項目提供的平板電腦重新繪製數字摹本,至2018年6月完成。


在第二階段的編撰工作中,筆者曾多次向劉釗、陳劍、趙鵬、方稚松、李愛輝、李延彦等先生請教甲骨字詞、形態等問題,還在宋鎮豪、馬季凡先生的幫助下查對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合集》原稿及“歷拓”。吕静教授則走訪了境內外多位甲骨整理出版的專家,得到了知無不言的傾心相授。中國社科院宋鎮豪先生、胡振宇先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先生、東京大學松丸道雄先生、平㔟隆郎先生等均對本書的編撰表示了支持與鼓勵。項目組俞蕙、劉守柔承擔了許多事務工作,劉守柔還撰寫了《復旦大學博物館甲骨入藏情況探討》一文(《文化遺產研究集刊8》,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文博系研究生白晨、王博宣、郝蕓多、黃禕晨、劉奧協助整理圖版、校對文稿,出力頗多。


2018年11月24日,《復旦大學藏甲骨集》審稿會召開,劉釗、陳劍、蔣玉斌三位先生應邀出席,並提出了大量修訂意見。謝明文、李延彦及莫伯峰先生因故未能到會,但也在通讀書稿後發來了詳細的書面意見。通過此次審稿,本書的學術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編撰工作也基本完成。


本書能以今天的面貌問世,和吕静教授的前後奔走、悉心主理分不開,也和許多師友的熱情幫助分不開。除上文已提到的各位先生外,吉林大學吳振武先生賜題書名、臺灣政治大學林宏明先生提供綴合成果,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


曾經關心本書編撰的郭若愚先生、金貴南先生、吳浩坤先生已先後作古,未能見到本書的出版,至爲遺憾。


葛  亮

2019年4月8日


感謝葛亮先生與上海古籍出版社惠賜新書訊息!

微刊小編:酒紅卡布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