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第2期


目录


黄天树: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3

季旭升: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7

 

党怀兴: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中的汉语词义问题探索——以郑樵的假借研究为例 ∕19

王珏:“汉字”诸多名称的出现与发展演变 ∕26

黄金城:汉字笔画理论谬误辨正 ∕34

 

刘晓南:朱熹语音浊上变去字次考 ∕47

张民权: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68

 

崔山佳:由“听音为字”看“戏”“䏘”“丫麻” ∕85

李玉平:“拒地”释义补说 ∕95

李  军:“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105

马丽娜:“婀娜”考辨 ∕115

 

征稿启事 ∕封三

《汉语史学报》简介 ∕封四

“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郑州大学举行 ∕18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介 ∕33

韩国《汉字研究》简介 ∕114



摘要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黄天树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提 要  “行东至河”卜辞中的“”字,旧不识。笔者释“朕”。因此字上部偏旁“”是“舟”字;下部偏旁“”是“”之省。甲骨文“(朕)”少量作“(朕)”。卜辞偏旁位置每变动不居,既可写作左右并列,也可写作上下相叠。因此,左右并列的“(朕)”也可写作上下相叠的“(朕)”。这条卜辞的字体属师组肥笔类,其时代属于武丁早期。这是一条最早记载黄河的史料,弥足珍贵。卜辞记载商王说,我要东行到黄河去。

关键词 甲骨文  朕  异体  考释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季旭升

(聊城大学文学院)

       提  要 《说文》释“丵”为“丛生艸也。象丵岳相并出也”,近代古文字学家多不信其说。战国文字中有许多带“丵”形的字,学者也优先释为“察”“窃”“浅”“质”等义,“丵”字似乎变成一个不存在的字。本文同意甲骨文中唐兰释为“璞”的字有“璞”“翦”两个读音,因而所从的“”也有“凿”“铲”两个读音。“”上加小点就是“丵”,清华贰“”即“送”,说明了其所从的“丵”只能是声符,读“士角切”,同时,左冢漆梮的“菆丛”应读为“诹众”,“丵本”应读为“重本”。

        关键词 丵 凿铲 刬 诹众 重本


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中的汉语词义问题探索

——以郑樵的假借研究为例

党怀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在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史上,更多的是就文字形体问题进行研究,但也会涉及文字的意义。有些论著看似研究文字形体问题,其实主要是对词的意义问题的探索,如宋代学者郑樵在研究六书假借问题时提出的假借观,主要是对字(词)义的探索。这实际是文字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是值得重视的古代词义研究的新收获。

关键词  文字学 说文  词义  郑樵  假借  汉字 


“汉字”诸多名称的出现与发展演变

王珏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汉字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名称。在东汉末年以前,汉字的诸多名称一般无须加修饰语。东汉末年以降,为了和其他文字相区别,一些带前置修饰语的汉字名称陆续出现了,它们是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汉字”在诸多名称的发展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名称。

关键词 汉字  名称  发展演变


汉字笔画理论谬误辨正

黄金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提 要  现代汉字学把笔画定义为“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是从落笔到提笔的过程中写出的点或线”。根据定义,笔画本是对字形结构静态分析的结果,但是由于“最小单位”并无标志,所以确认笔画只能依靠书写过程的动态分析,结果文字学和书法艺术学被混为一谈。然而书写实践显示,“落笔提笔”“最小单位”和“笔画”之间互不对等。错误的笔画观念导致在笔画的确认、分类归类、命名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出现很多偏差。现代汉字学沿袭了明代梅膺祚提出的“一笔成画”观念以及书法笔画和检索笔画混合的做法,几十年来,新构建的笔画系统层出不穷,但至今没有一个合乎文字学原理。本文立足汉字形体特征分析,把笔画定义为“字形上由端点标识的片段”,并根据笔形和笔向构建出“九笔画系统”,包括线形、角形、点形三类九种笔画。文章最后说明九笔画系统与已有各笔画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   笔画端点 字形特征 现代汉字学


朱熹语音浊上变去字次考

刘晓南

(复旦大学古籍所)

提  要  近代语音史上有关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研究,在究竟有多少浊上字发生了音变这个基础问题上分歧巨大,莫衷一是。本文调整方法,穷尽材料,综合考察,从朱熹音叶语料中可用于研究的144个浊上字的456次使用中,考明已发生浊上变去的浊上字有61字179次,详尽准确地揭示了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语音史料。

关键词  注音  叶音  押韵  浊上变去  近代语音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张民权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提  要  清代以来学者们非常重视《广韵》的校勘,校本甚多。王国维也曾临录过黄丕烈临摹的段玉裁《广韵》校本,并善于利用《切韵》《唐韵》等新发现的唐写本,比较《切韵》与《广韵》在小韵及韵字上的异同,对《广韵》做了全面校勘,开《广韵》校勘一代新风。本文主要研究王国维《广韵》校勘与其治学之间的关系,兼及王国维对《切韵》《唐韵》的批校,以及张士俊泽存堂本《广韵》的校勘性质问题。

关键词  王国维  广韵  校勘  治学精神  泽存堂本


由“听音为字”看“戏”“䏘”“丫麻”

崔山佳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提  要  由于“听音为字”,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汉语中作为“性交”义的字有多种写法。从理据来看,“戏”字最准确。“女性的阴部”也有不同写法,“䏘”字最准确。与“䏘”有关的还有“丫麻”等,与“䏘”同义,是隐喻用法。

      关键词 近代汉语  方言  戏  䏘  丫麻  听音为字


“拒地”释义补说

李玉平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诗中的“拒地”是中古汉语习见词语,前人释义不一,清代学者陈景云的“同‘據地’,以脚據持地”说略近其实。细考“拒地”(又作“距地”)与“據地”,其含义有细微差别:“據地”自先秦以来承袭已久,侧重“用手按(據持)着地(跪坐着)”之义,主语一般都是手,唐代以前未见例外;“拒(距)地”唐代始见,强调“用力抵(撑/蹬)地”之义,施事主语可以是手,也可以是足或其他事物。宋代以后以“據地”混同于“拒地”,当属不规范表达。

关键词  拒地  距地  據地  据地  躆地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

——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李军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提 要  《左传·文公十七年》:“铤(挺)而走险,急何能择?”晋杜预注:“铤,疾走貌。”清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氏春秋》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其实诸家释义均有未安。通过梳理词源义发现,“铤”与“廷”“”声分别孳乳产生的同源词之间有着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它们共同的词源义为/直/,所以“铤(挺)而走险”的“铤”“挺”应释作动词义“直”,即直身、挺身,含有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之意,成语应翻译为“(在无计可施或无路可走等紧急情况下)直身或挺身赴险”,这也契合“急何能择”这种卫国语境。

      关键词  铤  挺  直  词源学


“婀娜”考辨

马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提 要  词形上,“婀娜”由“阿那”发展而来,加“女”旁,用女性柔弱美特质突出“婀娜”词义“柔弱美”;除“阿那”外,“婀娜”异写形式还有“妸娜”“娿娜”“娜婀”等。语音上,“婀娜”古音应为“上声+上声”,今音是语音演变结果。词义上,“婀娜”一词并非单纯词,而是同义连用。魏晋到唐宋时期,“婀娜”词义大发展;明清时期,“婀娜”词义最终确定,其义项由描写景转移到描写女性柔美。

      关键词  婀娜 异写形式  单纯词



信息來源:“汉字学微刊”微信公众号

微刊小编:门托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