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陈民镇:《有“文体”之前:中国文体的生成与早期发展》

《有“文体”之前:中国文体的生成与早期发展》

作者:陈民镇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1月

定价:78.00元


作者简介


陈民镇,男,1988年生,浙江苍南人。2017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17~2019年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要致力于先秦史、出土文献、古代文论等领域的研究,著有《上博简楚辞类文献研究》(合著)、《越文化发展论》(合著)、《山海经(译注)》等,论文见于《文学评论》《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泰东(Asia Major)》《文史哲(英文版)》《新华文摘》等处,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重大课题多项。


内容简介

“文体”作为一个极具民族性的概念,主要是在魏晋时期兴起的,但在此之前中国的文体形态及观念业已经过长期的孕育与演进。本书力图兼顾文体形态与文体观念、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典籍与文书、传统经典与黄老方术、文本与物质性、文本与仪式性、大传统与小传统、文体与历史语境,从而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与早期发展的历程,以期呈现中国文学的传统所在。书中提出不少一新耳目的见解,可为文学、文献学、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路向。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文”“体”之间——中国古代文体学基本概念的界说与证释

第一节 天地之心:“文”字的构形与人文取向

第二节 由虚而实:“文”的词义嬗变

第三节 “文”“体”的联姻:从“体”到“文体”


第二章 文章之宅宇——早期文字与文体的交互关系

第一节 文字与文体

第二节 契文之体    

第三节 铭文之体     


第三章 五经、巫祝抑或王官——三种文体生成论  

第一节 “文章原出五经”论     

第二节 “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论    

第三节 “文体出于王官”论    


第四章 作为“文”的礼——文体生成与分化的背景

第一节 “制礼作乐”的意义     

第二节 “巫”“礼”之辨    

第三节 王官司职与文体的萌兴及分化


第五章 “诗”“书”“祝”——王官时代文体三系说

第一节 作兹祝诵:“诗”系文体      

第二节 王言之大:“书”系文体      

第三节 祝史陈信:“祝”系文体       


第六章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东周之世的文体突破      

第一节 “诗亡然后《春秋》作”与经典化 

第二节 重审“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第三节 文体的突破


第七章 黄老与方术——东周以降的思想新变及其文体史意义

第一节 黄老与辞赋       

第二节 “小说”探源   

第三节 巫祝之辞与方术       


第八章 秦世之文——出土文献所揭示的秦代文体 

第一节 “秦世不文”的再检视

第二节 从“书同文”到“文同体”       

第三节 官文书文体备于秦世      


第九章 至东汉而大备——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的确立

第一节 沿承与革新       

第二节 文本与文体的固化 

第三节 文体论的自觉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这本小书脱胎自我的博士论文。承党圣元师不弃,我得以进入中国古代文论领域的学习。一开始,我也因找不到研究方向而迷茫。后来我选择将简帛学和文体学这两大学术热点结合起来,确定了“简帛文献与早期文体形态及观念研究”的博士论文题目。该论文完全是我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访学期间写成的,写作期间,尤锐(Yuri Pines)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在博论的开题、评审、答辩过程中,傅刚、左东岭、段江丽、夏静、李春青、刘成纪、彭亚非、高建平、金惠敏等老师给予我诸多鼓励与建议。


我的博论虽然后来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但我自知时间仓促,论题庞大,许多问题未及充分思考与展开。后来在此基础上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期能进一步深化研究。在真正从简帛文献切入到早期文体形态及观念的研究之前,我希望能对中国早期文体的发展有相对宏观的把握,因而将博论的相关论述抽出,全面改写、扩充,成了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各位先生,尤其是但诚先生,他的精心编校使得拙著得以顺利推出。


本书的改写与扩充,则是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随李学勤、刘国忠两位老师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的。在中心的两年里,我得到了各位师友的帮助:若不是沈建华老师的鼓励,我不曾敢奢望申请做李学勤先生的博士后;若不是刘国忠老师和程薇老师的帮助,我也很难在李先生健康不佳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博士后阶段;因赵平安老师的大力推荐,本书得以纳入李先生主编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丛书”;在我读博期间,李守奎老师便邀请我参加“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讨会,后来他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与生活;在协助李均明老师和赵桂芳老师开展竹简保护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收获,并一直得到他们的鼓励;黄德宽老师来到中心工作之后,我们接触渐多,黄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黄天树老师为人谦和,在半个月前我的出站答辩时给了我许多中肯的建议;陈颖飞、马楠、贾连翔、程浩诸位师姐、师兄,在学习和生活上惠我甚多;在蔡文鹏、袁婧、辛继红、温小宁等老师的支持下,我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石小力、郑邦宏、高中华、许可、郭伟涛、吴丽婉、杨蒙生、魏栋、马晓稳、任攀、王永昌、吴宝麟、刘子珍诸学友,自我进站以来给我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我选择文体学研究,在许多人看来未免意外。但从我的治学经历看,这又是顺理成章的事。本科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叶岗老师和俞志慧老师,分别就“小说”和“语”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论著。我的硕导江林昌老师也关注出土文献的文体学研究,他近来在《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体系建构》一文中就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设想。我在随江老师问学期间完成的《上博简楚辞类文献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一书,便已经触及文体学的研究。我的博导党圣元老师是古代文论领域的著名学者,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李学勤先生虽没有专门从事文体学的研究,但他的许多论著都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如其《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称〉篇与〈周祝〉》《〈尚书·金縢〉与楚简祷辞》《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等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早期“小说”、祝辞、史书、颂等文体,但学界对李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关注尚少。李先生遽归道山,无疑是整个人文学科的重大损失。谨以此小书,纪念敬爱的李先生。


2019年10月14日




信息来源:“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微刊小编:酒红卡布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