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字丨“歺/死”

葛亮 古文字微刊 2020-10-22

(第232期 本期時長:08:51)


本期摘要:

《說文》:“歺,骨之殘也。从半冎。凡歺之屬皆从歺。讀若櫱岸之櫱。,古文歺。”

        “歺”的古文字(或作爲偏旁構件)字形如下表所示:

(季旭昇:《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333頁。)

 

    《說文》對“歺”的形義解釋恐皆不可信。《說文》“歺”字,今讀è,楷書作“歹”,與“好歹”之“歹”爲同形字。據有的學者研究,現在讀dǎi的“歹”字由讀[ta]的藏文字母變來,在古書中可以見到該字的較早形體作“”,後變形作“”,最後變作與“死”、“殘”等字左旁混而不分。“好歹”的{歹}可能是漢語從蒙古語借來的一個詞,原來的讀音跟[ta]很接近,所以借用這個字來記錄。


《說文》:“死,澌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屬皆从死。,古文死如此。”

    “死”的古文字字形如下表所示:

(季旭昇:《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335頁。)


    《說文》“死”,聲訓爲“澌”,澌滅義。程度副詞的“死”,在元曲中已得見,如“父親喜歡死他”(楊文奎《兒女團圓》)。“死”、“亡”有別,古人諱死,故以死爲逃亡。在表達死亡義上,“亡”是“死”的委婉語。






本視頻是根據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會”視頻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爲綫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



往期鏈接:

解字合集丨第1—222期總結


本視頻轉載已獲葛亮先生及“國學新知”惠允

微刊小編:懋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