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刘昌胜校长在上海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上海大学 2019-09-02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做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在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刘昌胜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上大,惠风和畅,喜气洋洋。昨天,我们在这里迎来了4852名本科新生;今天,我们又迎来5795名研究生新同学。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四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新上海大学组建25周年,下半年教育部还将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开启卓越研究生教育新征程。你们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从此刻起,正青春的上海大学将与意气风发、壮志满怀的你们一起携梦同行,共创美好未来!



择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上海大学的不懈追求。近年来,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规模持续增长,报考人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今年,更是新上海大学组建以来研究生报考和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总体报录比例达7:1,其中新闻与传播专业高达61:1。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足见你们的优秀和不同凡响。在此,对你们表示衷心祝贺!你们是70后、80后、90后、00后齐聚上大,年龄最小的硕士仅19岁,年龄跨度长达27岁,这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跨年龄对话与合作,生命的无限可能等待你们去谱写。


你们当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霍庆辉同学参与研发的冷作模具钢,顺利转化为高价值的社会服务成果,他励志在博士期间再攀科研新高峰。计算机学院洪浩同学设计完成三款软件,他希望通过深造为持续创新注入不竭动力。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杨郁佳同学刚从西部支教归来,通过建立“梦想超市”“留守儿童自强中心”等义举,为山区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文学院加仑·福特(Galen Ford)同学作为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法律专业的荣誉毕业生,曾为拜耳、可口可乐、华为等一流品牌提供服务,因对中华文明的神往,他辞去纽约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来到了上海大学学习。


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着如此优秀的你们纷至沓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与上大同发展、共进步呢?我想答案是学校的创新基因,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1922年,为应对军阀混战时局,承担起救国使命,国共合作建立上海大学,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和社会精英,并首创性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彼时享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盛誉。1994年,新组建的上海大学传承创新精神,在国内最早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并在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辅导员队伍聘任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垂范,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贡献了上大智慧。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成为上海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可以说,上海大学是一所“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大学。


近年来,上海大学奋力行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这里有一流高端的教研平台,如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基地,一流的仪器设备将为你们探索科学前沿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包括专业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在内的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206所大学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为你们开拓国际学术视野、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有利条件。



这里有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6人,还有一批双聘院士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学识渊博、热爱学生的导师,他们学术精湛、为人师表,你们都有机会与这些大师零距离接触,听谆谆教诲、悟深深学理,畅游学术殿堂。



这里能持续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018年学校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好成绩;2017年、2018年以上大为第一单位发表Science、Nature论文3篇,2019年已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15篇。孙晋良院士研发的碳/碳复合材料已批量用于我国多个型号的航天运载器;无人艇团队“精海”系列无人艇已广泛用于南海巡航、东海勘测、南极科考等领域。



这里有出类拔萃的榜样学长,学校连续四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捧得“优胜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奖数连续三年并列全国第一,等等。他们是你们的榜样,但我更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同学们,你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人类文明演化方式剧烈变动,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调控、生命科学等领域颠覆性技术竞相涌现。创新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承载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重大使命。在大家进入研究生阶段伊始,我祝愿你们播下“创新”的种子,并期许着在未来的某一天“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为此,我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志向高远,勇于攀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牛鼻子”。我国的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并在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或领跑阶段,但仍有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近期的诸多事件告诉我们,“卡脖子”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捍卫国家尊严和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立志让人心中有阳光,奋斗让人脚下有力量。“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目标有多大,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能攀多高。美国数学家、图灵奖得主,理查德·汉明(Richard Wesley Hamming)在他的著名演讲“如何做研究,才能不被历史遗忘”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要有做大事的想法”。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说:“前十年选择难度不大的课题可能导致终身平庸。”因此,我希望大家在读研期间,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学位,也不能满足于做跟班式研究,要敢于直面国家战略性需求,敢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敢于树立最高严的研究标准,勇于碰硬嚼难,勇于向“疑难杂症”亮剑。要树立争创一流的志气,激发奋进有为的潜力,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到极致,为改变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你们的科研岁月成为青春最美拼搏时。


二是不畏权威,敢于质疑。

先贤有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人类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在不断质疑和反思中形成的,科学研究中的去伪存真、革新改进也离不开质疑的精神。存疑、质疑、解疑,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牛顿经典力学在长达200多年时间里都被世人奉为“永恒定律”,但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打破了这一神话。1966年,“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发表论文否定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这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他说:“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实践证明,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创新的关键。谁能更好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创新的先机和主动。我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要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挑战常识、挑战权威、挑战“不可能”,敢入无人之境、敢闯未知领域、敢破“未解之谜”,以创造性的方式对新问题、新发现,提出新解释、构建新理论。



三是坚韧不拔,善于坚持。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面对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要有“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韧劲,要有“甘坐冷板凳、苦下十年功”的耐心。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越是等不起的事业,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的工作,越要沉住气。林俊德院士研究核爆炸,扎根大漠52年;黄旭华院士研究核潜艇,隐居荒岛30年;陈能宽院士研究“两弹一星”,隐姓埋名25年。他们都是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国家脊梁。


我希望,上大的研究生在今后漫长而曲折的研究道路上,能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钻研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要想着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要把“坚持”扛在肩上,要以不畏艰难、不惧失败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励精图治的锐气,咬住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是心系家国,甘于奉献。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立身之本,也是成才之基。钱伟长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海外优越条件,投入祖国怀抱,虽百折而不回,用奉献践行家国情怀;“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耗尽毕生心血,默默钻研二十四载,只为开启中国的“天眼时代”,虽万死而不辞,用坚守诠释家国情怀。正是有了此等精神,他们才能始终与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相向而行,无惧艰辛、勇往直前。


家国情怀是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今天的你们都是明日推动祖国发展进步的栋梁。我希望,你们能始终铭记自己作为中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始终怀有作为中国未来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去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创新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自己闪耀的青春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让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更好地续写中国科技“换轨超车”的奇迹。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上海这座城市赋予了我们创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大好机遇,希望各位同学在这座通江达海、融汇中西的城市里,与学校一同追卓越、创一流。永远铭记并始终践行“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用青春承载荣耀、用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创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谢谢大家!



上海大学官方微信

投稿:xcb@oa.shu.edu.cn


喜欢本篇内容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