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奋进话赶超!见证上海大学这些科技“高光时刻”!①

上海大学 2023-02-17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编者按

2022年是上海大学的传扬之年、迎评之年、笃行之年”,“上海大学”官方微信等学校媒体平台,逐步推出以“献礼之年话赶超,传扬之年更笃行”为主题的上海大学风采展示系列报道。集中宣传和展示学校的发展成就,以生动事例讲好上大故事、传播上大声音、传承上大文化,激发我校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向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砥砺前行、共同奋斗!



十年砥砺奋进

历史的如椽巨笔绘写壮美画卷

金秋十月

神州大地奏响

“强国复兴有我”的激扬乐章

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

我们回顾过往,只为更好地前行!


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

是一部鲜活的创新史

学校师生始终面向

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关键技术

抢抓发展先机,勇担创新使命

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在重要科技领域创下多个“高光时刻”

让我们一起回溯这些属于上大的科技荣光

上海大学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把原始创新作为重要使命,勇立潮头、攻坚克难,产出了一批引领性的原创基础研究成果。学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4篇。


1

黄宏嘉院士主持研制出

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

黄宏嘉院士是我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根单模光纤,为我国微波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宏嘉院士于1979年在原上海科技大学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光纤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的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实验室。黄宏嘉院士撰写的《微波原理》是我国第一本微波电子学专著,他的《从微波到光》一书是国内关于光纤可能用于通信的最早文献。1981年他以独创的解析近似法,解决了国际光纤研究主攻方向——单模光纤模式耦合研究中繁复的计算问题。1982年,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进入国际光纤研究的前沿领域。黄宏嘉院士发展了耦合波理论,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将微波与光纤传输的模式耦合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九十年代,他又创新发明了国际领先的宽带光纤“黄氏波片”,出版英文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建立了变速旋扭双折射特种光纤的一套完整理论。

黄宏嘉院士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突出贡献奖(个人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2

第一个在磁性系统中被发现的

迪克协同作用实例

2018年8月,上海大学曹世勋团队与美国莱斯大学科研人员等国际同行合作,在凝聚态磁性系统中发现了第一个迪克协同作用的实例。此前,迪克协同效应只在量子光学和冷原子等领域有研究,最新发现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磁现象的理解,这项突破性成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这是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发现之一,为利用量子光学中的概念和工具去理解、控制和发现凝聚态物质中的新物相、新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

第一篇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论文

(上海大学第一单位)

2021年8月,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钟云波教授研究团队关于“共晶鱼骨高熵合金的多级裂纹缓冲效应及其辅助的超高塑韧性”的研究成果,以Hierarchical Crack Buffering Triples Ductility in Eutectic Herringbone High-entropy Alloys为题,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上发表。这是第一作者、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均来自于上海大学的首篇Science论文。


4

英文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

首个影响因子高达28.905

实现该领域全球期刊排名第一

及中国本土期刊排名第一

在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的2021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由上海大学主办的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以高达28.905的影响因子创下三项第一:这一佳绩既是这份新刊去年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纳入后的首个影响因子,同时冲顶该领域全球期刊第一,并成为2021年中国本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

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的《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创刊于2018年3月,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国际性英文综述类期刊,内容覆盖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存储所有学科,填补了全球该领域内综述类英文期刊的空白。

上海大学

新兴创新高地蓬勃兴起



学校布局新兴交叉领域,推动产出了一批重大成果,打造形成了若干科技创新高地。


1

国内高校第一个以材料基因工程组研究

为宗旨的专业研究机构

2014年7月,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简称“MGI”)正式成立,徐匡迪院士任名誉院长,张统一院士被聘为研究院院长,干勇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这是国内高校第一个以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为宗旨的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国內第一个地方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上海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的挂靠单位。2016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海大学设立国内首个以材料基因工程为办学理念的“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致力于方法集成和学科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

国内第一个水面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

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是国内成立的第一个水面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减振降噪、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经过10年技术突破,突破了11项关键技术,团队研制的10个系列的无人艇,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雪龙号”科考船、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海洋地质调查船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精海”系列无人艇也实现了多个海洋探索及关键领域应用,创下7项全国第一,包括我国第一艘在南海、第一艘在南极、第一艘在东海作业的无人艇等;获得了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个无人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等,为助力海洋强国战略贡献了“上大担当”。


3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唯一一个聚焦基础研究的机构

作为中国最早开设考古与文博专业的高校之一,上海大学既是华东地区考古学教学研究重镇和考古文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国考古学接轨国际学术前沿的桥头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生力军。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唯一一个强调基础研究的机构。973首席科学家罗宏杰教授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考古与文物保护团队深度参与了三星堆遗址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三号祭祀坑正是由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的,上海大学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考古师生作为最早一批发掘人员进驻三星堆遗址。


4

国际博物馆协会旗下

唯一全球性博物馆智库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培养博物馆学领域人才,202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落户上海大学。作为首个全球性的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目前是国际博物馆协会旗下唯一的全球性博物馆智库,也是上海大学近年来在博物馆学领域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中心致力于开发建设国际博物馆智库和学术网络,开展博物馆领域共同议题的跨地域、跨学科研究,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学科建设,发布行业分析数据和战略研究报告。同时依托国际博协优质学术资源和上海大学文博学科特色教学科研力量,开展中外博物馆青年领导者学历教育,提供博物馆管理者领导力建设模块课程,共享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科研成果。





OUR SCHOOL

不管是“第一”还是“唯一”,都离不开上海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彰显了上大人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上大人勇担使命、争创一流的价值追求。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大学将秉承“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和“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道明德,学用济世”的上海大学精神,抢抓机遇,善于作为,以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昂扬斗志,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奋力谱写上大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科研管理部

编辑:黎南希

责编:周婷南


往期推荐

原创校史歌曲!《晨曦中的赶路人》温暖来袭!

揭牌!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大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上大人,这些重要提示请注意!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