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解放日报》:红色学府 百年初心

上海大学 2023-02-17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校领导班子集中收看二十大开幕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10月16日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解放日报》推出《非凡十年》特刊

聚焦高校、区、委办局

以及国企等各领域工作中不断取得的新突破

《红色学府 百年初心——以上海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题

整版报道上海大学的成果与突破


全文速览如下


 红色学府 百年初心  

以上海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让我们有种穿越在时空隧道里的感觉……”2022年9月,一群上海大学新生走进位于宝山校区钱伟长图书馆的“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成果展”,发出由衷的感慨。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影像、一项项成果,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响中,参观者们倾听上海大学的百年回响……

纪念上海大学100周年成果展展厅


1922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上海大学应运而生。学校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办学宗旨,李大钊、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萧楚女、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等贤达执鞭任教;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许继慎、丁玲等英杰负笈来学,当时即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

上海大学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老校舍


198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复办上海大学。杨尚昆、阳翰笙、匡亚明、谭其骧、俞平伯等早期上海大学的众多校友纷纷题词来电,祝贺母校“复建”“重光”。


杨尚昆题词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担任校长。百年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沉淀了深厚的精神传统,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求真求实的探索与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


1994年5月27日,钱伟长老校长与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菊一起,为上海大学揭牌


教书育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创办之初,上海大学就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早期上海大学的“红色教授”担任《前锋》《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刊物主编,编印教材、出版丛书。李大钊的《社会主义释疑》等系列演讲,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等著作,指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上海大学的学生刘华、郭伯和、李硕勋、杨之华等活跃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中,王稼祥、关向应、贺昌等投笔从戎、奔赴战场,作家丁玲、戴望舒以及中国历史地理学科鼻祖谭其骧等都成为各个领域的名家巨匠。


“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门家。”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上海大学的实践与发展。如今,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一流大学,着力培育“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栋梁。


上海大学2021届毕业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亮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校党委书记成旦红在开学第一课、主题党课、教师节等活动中,为师生讲党史、校史,激励大家“传扬上大精神,勇担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情怀。学校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在国内率先实现完全学分制、率先实践课程思政、率先建立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率先探索以学生生活园区为重要载体的学生课外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全程导师制“三全育人”新模式。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试点,钱伟长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上海大学2022级新生第一课


近年来,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先后获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示范基地。遍布全球各地的30余万毕业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科研创新:

心怀“国之大者” 追卓越创一流


上海大学于革命年代青云发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重振启航,又在世纪之交合并组建、阔步发展,历代“上大人”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新的上海大学传承光荣传统,坚持“四个面向”,一代代科研团队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黄宏嘉院士的“单模光纤”技术、江建中教授的“直线异步电机”技术、徐匡迪院士的“喷射冶金技术”、方明伦教授的“通用工业机器人”(上海2号)技术、孙晋良院士的“碳/碳复合材料”技术、周邦新院士的“锆合金”技术解决了相关领域核心技术难题,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聚焦行业急需,开展重大任务攻关,吴明红院士的新型石墨烯复合环境功能材料、吴晓春教授的高性能工模具钢、钟云波教授的高强塑性共晶高熵合金,突破了相关领域“卡脖子”瓶颈,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发展。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在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极地科考、海上石油探测、海上重大事故应急探测等重大任务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多项竞优全国第一。


水下考古——上海大学无人艇参与长江口2号沉船探测任务


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校率先在改革开放后复建社会学系,聚焦城市社会治理,形成了“新都市社会学”学派;建设新海派文化,以艺术智慧服务城市发展;推进艺术技术,电影学科厚植理论研究基础,发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优势。2021年上大参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近年来也先后参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云冈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保护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上大力量。


服务国家

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大智慧”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以改造社会为职志”,师生勇猛进取,领导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开展平民教育,以“挽既倒之狂澜,支将倾之大厦”的豪情策源“五卅”运动,走上北伐战场,参加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全国最早的20多个党组织,直至走进新中国,建立新功业。


进入新时代,学校聚焦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知识产权贯标体系认证的综合性院校;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打造专业高效的服务体系,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上海研究院落户上海大学;学校新增上海市重点智库“基层治理创新中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基地(转型社会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高校百强智库;成立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着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学校有38家省部级文科科研机构获得与教育部、民政部、国家文物局、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支持或共建。至今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6项,其中一等奖共计2项。在社会治理、国别研究、国际禁毒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贡献了上大智慧。


1991年建立的上海大学科技园,是我国第二个大学科技园、上海市第一家由高校创办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按照“校内研发+环上大转化”模式,充分整合学校科研资源,大力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策源未来产业发展,带动地区崛起、科技创新的聚能环,积极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的上海大学青年学子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应征参军入伍,面向未来、奋勇争先,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壮丽青春,在校园疫情防控保卫战中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在讲好上大故事、发出青年声音的过程中,为百年党史注入新内容,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


环上大科技园1号基地


国际合作

融通中外构建全球合作网络


早期上海大学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等一批海外归来的红色教授,带回先进思想,著书立说、言传身教,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走进中国高校课堂,推动彼时的上海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和实践基地。新的上海大学组建以来,贯彻“开门办学”的理念,学校高度重视融通中外、办学育人,与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跨境合作”能力。


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在国内最早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国际学生规模发展最快、海外引智成效最为显著的高校之一。国际学生人数以每年接近30%的速度递增,总数位列上海高校第三。学校积极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平台的交流合作,连续获批4个“111”引智基地,位列地方高校之首。


2021年上海大学对外开放大会


学校在全国最早获批《“双一流”建设理工农医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备案制工作方案》,为一流学科实施合作办学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与哈佛大学等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爱丁堡大学等进行双学位联合培养,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联合培养艺术人才,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率先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商科、工程、艺术等领域布局悉尼工商学院、中欧工程技术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3个特色鲜明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今年6月,获教育部批准,成立上海大学里斯本学院,这是中葡两国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中国和葡萄牙共建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标志着中葡高等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竖起里程碑。

在近期举办的“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暨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上,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以《传承、开放、融合,上海大学面向未来的使命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面向未来,上海大学以“养成强国济世人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使命,以“传承、开放、融合”为主题,通过“五五战略”牵引面向未来的变革,开展多学科会战,打造学科高峰和创新高地,促进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着力推进全球大学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共谋大学未来发展之路。


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暨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


以上海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传扬“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道明德、学用济世”的上海大学精神,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晨曦赶路追卓越,更上层楼创一流,上海大学将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奋进者的步伐,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书写新的光辉篇章!



争创一流 晨曦赶路的上大

  • 瞿秋白在课程讲稿基础上著成《现代社会学》,这是我国最早阐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

  •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我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阐述社会发展的奠基之作。

  • 黄宏嘉院士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进入国际光纤研究的前沿领域。

  • 徐匡迪院士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对提高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 孙晋良院士成功开发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生产线,服务于国家重大装备。

  • 张统一院士推动材料信息学理论体系建设,引领我国数据驱动和专家知识相结合的材料基因组研究。

  • 吴明红院士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量子点和单层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控制,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

  • 上海大学高温超导团队研制出我国首条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填补了国内空白。

  • 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项链模式”,“大国方略”系列课程首开“中国系列”先河,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校,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 邓伟志教授荣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 李友梅教授、金波教授分别获得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解放日报

部分视频、图文来自人民日报

责编:周婷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