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真诚之心面对学生,来听这位上大老师分享“育人宝典”

请收藏 上海大学 2023-03-12


坚持知行合一,助力学生成长

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肩负教书育才使命

以真诚之心面对学生

与他们携手并进

她就是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

袁晓晶老师



袁晓晶,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全程导师、上海市高水平创新团队“智能社会及其伦理建构”成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博士,日本爱知大学中国学联合培养博士、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儒家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等多个省部级课题。先后获得2018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思政组)、2018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2020年上海市思政教学大比武二等奖(原理组)、2021年度上海大学全程导师十佳案例等。


立德育人:思想铸魂,十年不辍


2013年,袁晓晶从北京来到上海大学任教,完成了由一名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十年来,她不仅专注于传递知识,还持续加强自身学习,汲取新鲜能量,将所思所想传递给当代年轻学生,立志用个人所学影响更多人。袁晓晶老师表示,所谓“育人”,不仅仅是教师面向学生的单方面输出,而应是潜移默化、教学相长、彼此成就。



无论是在国家社科项目,海内外学术会议,还是科研教学比赛中,都能看到袁晓晶老师深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求新、精进研究的努力。她说,这些努力求索后达成的不仅是课题、论文和专著,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有与同事们心系育人、志趣相合的确幸,与学生教学相长、彼此启迪的欢愉,更有自我价值、人生理想的实现。



当谈及思政课时,袁晓晶老师表示,她始终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作为教师,我的工作不仅要教给同学们知识,更要通过自己的所言所行,传达积极的价值观给正在成长的同学们。”袁晓晶老师认为,今天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他们敢于创新,拥抱未知;但也时而迷茫,容易被多元信息所左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其实都是时代的探索者、同行者,教师以知识和经验来引导青年学子拨开迷雾,探索真知;老师也能从青年人身上汲取力量,发现无数可能性。”在课程设计上,袁晓晶老师力求革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追求教学内容更加入耳入脑入心。


益友良师:知行合一,助力成长


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袁晓晶老师陪伴了9位本科生茁壮成长。刚满十八岁的同学们离开了紧张而规律的高中阶段学习生活,从天南地北来到上海大学,世界对于他们而言既是崭新的,也是陌生的;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斥着挑战。”袁晓晶老师坚持以“学术引领、生活指导、以人为本”为育人原则,通过“亦师亦友、教学互长”的方式进行全程引领。



在与同学们见面后,她通过宿舍访谈、微信建群等方式与学生建立线下线上联系,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书单,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袁晓晶老师表示,经典阅读书单和读书会的设立,主要是希望传递给同学们一份踏实、认真、严谨的求学态度,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对知识、对经典、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摆脱以往的“应试”思维,能够学会主动提问、自觉思考,做一名研究型人才。



未来规划是学生们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袁晓晶老师总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在课余时间,她会与学生进行多次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身特点。通过介绍专业特征、专业学习方法、就业去向、升学去向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特性,寻找自身与兴趣专业之间的共同和差异,学生也在与她的沟通交流中,逐渐找到了定位,从而确立较为理性的专业选择判断。


袁晓晶老师认为,无论导师、家长、朋友,都只是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的助手,但人生的道路最终是需要自己去走的。无论身处何处,青年人都应该有向上的朝气和不服输的勇气,以真诚之心,面对世界、面对人生,走好自己的路。



回忆起来到上海大学的第一天,袁晓晶老师忘不了校训石上“自强不息”四个大字。作为一所红色学府,上海大学从1922的革命烽火出发,穿越百年,跨越风雨。上大师生心系中华,不畏牺牲,开拓前行。如今,上大人秉持“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追卓越、创一流,为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共同奋斗。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采写:新闻传播学院  董利斌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在上大 ,解锁青春的N种可能!

十七年!角色在变,温暖不变!她把这个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

想见你,在生机勃勃的上大园!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