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耄耋之年的爱与浪漫!上大这些老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请收藏 上海大学 2024-01-04










岁月如梭,并肩走过

相濡以沫,守望不离


最美的爱情莫过于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与深情共白头

岁月中每一个剪影

都是一个瞬间的记忆

那些爱的世界从未改变

春夏秋冬的记忆之书

翻开一页又一页

深情的笔墨刻满了温暖的印记




2007—2021年,上海大学离退休党委、工作处每两年举办一届离退休教职工金婚庆祝活动,至今已举办了8届, 256对金婚夫妇参与了庆祝活动。金婚承载了漫长岁月间的相依相守,最美的爱情藏在时光里,这样的活动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期待的。为了让更多学校教职工感受到上大人尊老敬老的真情,今年金婚活动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配偶为非学校教职工的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的庆祝活动,今年共有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的双职工、单职工538对。


一半家长里短、一半山川湖海,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张弛有度、方为生活。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动人的模样?带着羡慕和感动,我们一共选取了6对夫妇,将分两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爱与包容的岁月故事,共同见证从青丝到白发。本期为大家带来3对夫妇的故事:



1

“一百年的约定”


白金婚夫妇——萧安民、吴宛卿

萧安民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离休干

吴宛卿  中国日用化工研究所  离休干部


岁月悠悠,并肩走过,相濡以沫,此情弥新。他们是同学、是战友、是同事、是夫妻,是在一起走过了七十多年风雨的同路人。


“我和宛卿是1943年9月初进沪江大学的,她的学号是43334,我的是43349,我们俩是同班同学。”提起初次遇见,萧安民这样回忆,80年前的学号现在他依旧能够准确说出。


“刚开始我们不熟,她那个时候就是地下党员了,我那时候就是个化学迷。”最初,萧安民和吴宛卿并不熟悉,只是同班同学的普通关系,而在后来,党成了他们爱情婚姻的见证人。


进入大学后,萧安民接触到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同学,思想也不断转变,在发现萧安民思想有了转变后,吴宛卿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触。1945年6月18日,萧安民正式入党,吴宛卿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我们有很多照片,但是结婚照就一张,当年放在了我的档案里,这张是时间最接近的。”据萧安民回忆,1950年3月份,他们打了结婚报告,组织上批准,他们就结婚了,提起这段经历萧安民觉得更多的是顺其自然。


婚后萧安民和吴宛卿也是聚少离多,两个人工作都十分繁忙,同为化学系的毕业生,他们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相同,还都曾在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任职,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人才紧缺,两人依旧各自奔忙。


虽然年轻时聚少离多,但萧安民和吴宛卿的感情很好,萧安民患肺结核时吴宛卿精心照顾,吴宛卿身体不好,萧安民会努力调动工作去陪护。夫妻73年,靠的不仅是共同的理想信念,还有为彼此考虑的相濡以沫。



离休后,他们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始终在自己的领域为新进者引路提灯。萧安民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其中不乏一些外刊,即将年满百岁的老人还在书房里放了一台电脑,吴宛卿笑着说:“他现在每天还用电脑看看股票呢。”


今年,萧安民九十九周岁,吴宛卿一百周岁,相伴走过了旧中国、新社会、新时代,他们的白首之约不曾忘却,婚姻之酒越酿越醇。




2

“他在,我就一直跟着他”


钻石婚夫妇——陈伯时、郝静芳

陈伯时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教授 离休干部

郝静芳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社会科学学院) 讲师


“我们可以说是速成结婚了。”陈伯时看着郝静芳笑呵呵地说道,1962年正月十五,在一次朋友聚会上,34岁的陈伯时结识了同龄的郝静芳,两个人一见如故,用郝静芳的话来说,“思想、观点都非常契合,很能聊得来”,在颐和园的小亭子里,两个人真情坦诚地交流了一番,走到了一起。经过半年左右的相处,陈伯时鼓起勇气,主动对郝静芳说:“我们结婚吧。”1962年8月12日,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当时陈伯时在清华大学教书,郝静芳在唐山师范附中教书,工作地点的不同让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情感,分享日常生活,也让两人更加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回想起当时见面的一些细节,陈伯时笑着打趣道:“就连出门打热水也要两个人一起去,特别舍不得分开”。谈到印象中最记忆犹新的事情,陈伯时想了想说:“那应该就是结束这段长达11年的异地恋了,真的是一波三折”,1973年政策调整之下,郝静芳被调到清华大学,两人终于团聚。



1983年两人来到上海大学,为什么会选择从北京来到上海?陈伯时的答案是,“因为这里需要”,此后陈伯时致力于上海大学的电气自动化学科建设,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中,并为学校申请到“电气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郝静芳就默默地支持他,撑起整个家庭,照顾一家人的日常起居,妻子的付出陈伯时也都看在眼里,陈伯时眼中的郝静芳:“工作负责、认真,对自己的一切都很上心”,这让他很是温暖与感激。


相濡以沫62载,两个人从来没有吵过架,陈伯时爽朗地说道:“听她的就好了。”一旁的郝静芳也在小声重复,“吵不起来。”工作上互相鼓励,生活中步调一致,真诚相待、互相包容,他们想要相伴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3

“内外携手,共同进退”


钻石婚夫妇——张坚、裴粹民

张坚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教授

裴粹民  复旦大学  教授


1952年,张坚与爱人裴粹民来到时名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修习俄语。当时的外语学习实行“小班制”,每班只有十几人。作为同班同学又是江苏老乡,他们俩天天见面,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毕业之后,两人双双留校。不久,裴粹民调往复旦大学担任翻译,后留校任教。


1987年,张坚被调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任教育参赞。裴粹民也从复旦大学调去苏联大使馆工作。任满归国后,裴粹民回到复旦任教,张坚则调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



彼时,同为俄语人才的夫妻俩,在教学、编译与行政工作上“双肩挑”。“出差在火车卧铺上,写文章、修改东西”是张坚工作的常态。张坚的俄语翻译大多集中于列宁著作上,久而久之,他就对列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定了“列宁学”这一研究方向,主攻列宁的生平与事业,正式发表过几十篇相关著作,还曾参与中央编评局主持的中国版《列宁全集》的编译工作。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张坚事务十分繁忙,照顾家中三个孩子和打理家庭的重担就落在裴粹民的肩上。回忆起那段岁月,张坚感慨道:“她很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都不复年轻时的精力,结婚65年以来,裴粹民用她的坚韧与包容在后方默默支持,让张坚能够勇往直前。大半个世纪的携手共进,为他们构筑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生最美的风景,或许不是艳红浓绿,而是云淡风轻,抬头笑看鸽群回巢;人生最美的场景,或许不是高官大马、鲜花着锦,而是被夕阳晕开的两人并肩而坐的温柔剪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上大老师们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什么才是爱情,什么才是婚姻。让我们感动于老师们举手投足间的依赖,更羡慕眉目之间流露出的温暖。


祝愿上大所有偕老伉俪

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幸福美满,甜蜜温暖

有亿点点浪漫!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离退休党委、工作处

采写:新闻传播学院 李春美 刘思彤 韩宇

排版:吴沁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进博会今日开幕!你好,我们是上海大学“小叶子”!

上海大学-冈山大学医学交流日暨第二届中日高校医学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

共话发展,大学校长沙龙在上海大学举办!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