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上海大学2023年度获批这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3年度,我校牵头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同时还获批了16项主持课题和43项任务,获批国拨总经费1.2亿余元。牵头项目如下:
Science Technology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专项 | 首席专家 |
1 | 数字文创资产权属管理及服务网络 | 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 | 张新鹏 |
2 | 病原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及干预新策略研究 | 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 | 魏滨 |
3 | 框架核酸的分子识别机理及生物传感器研究 | 智能传感器 | 王丽华 |
4 | 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低温高效脱除催化剂研究 | 催化科学 | 王芃芦 |
5 | 中西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防控联合实验室 |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 李辉 |
6 |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快速检测与高效处理技术集成 |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 唐量 |
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
首席专家:张新鹏
数字文创资产权属管理及服务网络
张新鹏,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重点研发项目简介】
图像、视频、音频与3D模型等形态构成了数字时代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资产,在数字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应用广泛。由于数字内容资产易于复制和传播,数字资产的权属管理与保护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项目旨在研发数字文创资产权属管理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建立数据中心、构建服务网络、形成文创知识库、实现典型应用,解决数字文创资产发行、流通和交易中的权属管理问题。将通过在数字文创产品中封装与解析权属标识,实现权利声明、唯一标识、合规发行、合法授权、合理转让、防伪查验、侵权追踪等全流程权属管理;发展安全可信的数字资产权属管理核心关键技术,既适应常规应用场景、又抵抗专业恶意攻击;构建数据中心、知识库与多节点透明服务网络,面向不同种类用户,形成全方位、全角度的权属管理服务,有效保障文创产业良性生态。
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
首席专家:魏滨
病原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
及干预新策略研究
魏滨,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
【重点研发项目简介】
本项目建立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和神经外科CNS感染患者临床队列,(1)研究病原微生物在CNS累积的病理特征,建立快速、便携的多重核酸检测技术,筛选用于病情进展和长期预后评估的体液标志物;(2)明确CNS感染诱发神经损伤的“责任”神经核团的定位,阐明病原感染诱发神经损伤、神经核团调控失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机制;(3)探究CNS感染中调控脑膜免疫细胞命运和中枢炎症反应的调控网络,发现干预CNS感染的潜在治疗靶点。
本项目团队整合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基础医学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华中农业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大学生命学院/医学院等单位的临床、基础、转化等多方面的专业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具有评估CNS感染不良预后的预测技术和治疗CNS感染的靶向性新药。
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三
首席专家:王丽华
框架核酸的分子识别机理及生物传感器研究
王丽华,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材料生物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重点研发项目简介】
本项目拟利用DNA的可编程自组装能力,设计合成一系列尺寸形貌精确可控的框架核酸结构;发展高效核酸连接化学用于功能基元的定量、定位连接,获得识别单元空间位置精准连续可调、光电信号放大可定量的框架核酸探针库。利用各种单分子分析方法,解析框架核酸界面靶标识别与信号传导等动态过程的分子机制。针对核酸、蛋白和小分子等多类生物标志物的不同检测需求,发展光学、电化学、场效应晶体管等传感模式,结合微阵列和微流控等技术,制备高密度、高均一性的框架核酸多维度传感器,实现兼顾多种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结合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用框架核酸多维传感方法在临床样本库中进行验证获得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集群。结合临床诊断,探索建立评分体系。
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四
首席专家:王芃芦
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低温高效脱除催化剂研究
王芃芦,上海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重点研发项目简介】
氮氧化物(NOx)作为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是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复合污染的主要成因,严重危害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现有催化技术对机动车尾气排放NOx在低温段(≤150 ℃)无法进行有效脱除,低温高效NOx脱除催化剂的研发应用成为移动源NOx控制的关键瓶颈。本项目依托上海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面向我国大气环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设计构筑高效稳定可规模化的分子筛耦合金属氧化物多层复合结构NOx脱除催化剂,通过优化分子筛与氧化物的组份配伍与耦合方式,剖析NOx存储-释放及反应物种的吸附-活化-反应过程,揭示催化剂表面NOx存储脱除过程的协同作用机制,实现机动车尾气NOx一体化快速吸附存储及高效催化脱除。
0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五
首席专家:李辉
中西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防控联合实验室
李辉,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重点研发项目简介】
环境新兴有机污染物如溴系阻燃剂、氯代/芳基有机磷酸酯是近年环境毒理与健康风险的“高优先级”化合物,迫切需要深入其毒理学研究。本项目针对纳米零价铁降解新兴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易团聚、易钝化和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构建电子穿梭体强化的介孔材料负载nZVI与铁还原菌耦合微反应器,研究其结构与性能,阐明微反应器降解新兴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理;通过室内模拟和现场实验,揭示原位修复过程环境响应机制,为高效治理新兴有机物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构建电子穿梭体强化介孔材料负载nZVI耦合微反应器,解决纳米零价铁易团聚易钝化和传质困难的瓶颈问题,研究铁还原菌去除nZVI颗粒表面钝化层和介孔材料介导电子传递过程,揭示耦合材料协同降解新兴有机污染物作用机理,为构建高效绿色长效的新兴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六
首席专家:唐量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快速检测
与高效处理技术集成
唐量,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重点研发项目简介】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淡水水体藻华爆发频率上升,在中国太湖和美国伊利湖等地均发生了多起“藻华”污染事件,特别是微囊藻毒素的大规模分布给全球饮用水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
本项目针对目前供水微囊藻毒素赋存特征不明,以及对传感信号稳定技术与高效无害化处理技术的需求,拟从供水微囊藻毒素赋存特征,传感信号稳定技术,高效无害化处理技术出发,集成多技术耦合的微囊藻毒素在线监测和高效处理技术集成。
项目团队在中美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双方在微囊藻毒素处理技术与质量监管方面的互补优势。通过项目的实施,旨在推动高效治理技术和精准监测集成技术的创新,为全球解决微囊藻毒素等微污染物引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科学支持。该项目不仅关乎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平衡,更是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科研管理部
责编:周婷南
往期推荐
有你,也有我!上海大学2023年度记忆.zip ■■■■□正在解压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