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强大,她在上大这样“乘风”!
时钟的指针接近下午一点,图书馆自习空间的门口,她的身影如约出现。棕黑的短发整齐干练地梳在额后,微垂的发尾又带出几许亲和感,岁月此刻沉静在她的眼尾——那是一双闪烁着沉着和韧劲的眼眸,“你们好,我是李瑛。”
她是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20多年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科技前沿勇攀高峰,站好三尺讲台爱生如子。她的坚韧不拔成就了一段巾帼佳话,近日,李瑛老师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为解决材料科学领域的“卡脖子”难题贡献着“她”力量,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倾听她的故事。
人物简介:李瑛,博士生导师。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专家,上海市稀土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第六届监事,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会高级委员。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燃料电池》专著,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十余项。曾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始于化学的科研之路
最初踏上材料科学的科研之路,要从李瑛的本科专业说起。物理与化学作为材料学的基础学科,为材料学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李瑛是1979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应届高中毕业生,“当时的说法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就选择了化学作为本科专业”,李瑛在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化学师资班就读,扎实的化学知识为日后从事化学的应用学科——材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材料先行。材料不仅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的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科学、航空航天、能源以及生命科学等众多前沿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材料科学的支撑。材料专业包括了许多复杂的实验,在李瑛老师看来,做实验虽然辛苦、费力,但也充满乐趣和挑战。只有一直保持努力、坚持学习,方能收获到材料学给予的丰富价值。“材料学没有吃老本这一说,就比如说到了我这个年龄,我仍然觉得天天都有新的东西要学。”李瑛老师笑着说道。
李瑛老师主持的用于某国防科技超高纯材料的合成项目,首次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纯材料低成本、高效率制备工艺,打破了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项目研究进入关健阶段,李瑛老师日夜坚守在学校实验室里,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她想方设法联系到厂家,直接带着原材料去设备厂做实验,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探索,最终突破了数项技术难关,开发出的材料合成新工艺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
解决困难,执着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于李瑛老师来说,执着就是不怕付出、不怕辛苦,哪怕走弯路,只要向着既定目标,即便走得远一点,走得吃力一点也没关系。“首先是不能放弃,需要执着、坚韧,再一个就是要认真地做每一件事,二者加在一起,总会有好结果的。”她说道。李瑛老师主持并带领课题组的学生们共同努力,开创并发展了在强磁场下制备纳米材料的科研方向,先后有二十几位学生在该领域发表论文并且获得学位。
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从2002年进入上海大学至今,在二十余年的教书生涯里,李瑛老师有着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培养学生的思路。“老师的重要作用,我认为是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与眼界,开辟方向与道路,为学生亮起一盏指路的明灯。”所谓授人以渔,就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科研课题锻炼学生的能力。无论学生是否真正志在科研,都应当具备研究的能力。每每遇到学生“过五关斩六将”考入大学,入学后却十分松懈的情况,李瑛老师都觉得十分惋惜,她会耐心地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端正思想,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干一行爱一行”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学生们身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要知道自己所长为何、社会需求为何,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并且发挥自己的才华。”
在李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提问者”,更是“答疑者”,她的课堂创造了“抬头率”与“点头率”的双高,她几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一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查找文献更新课件,尝试多种教学及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我觉得老师对课程的内容,必须非常熟悉才能把课讲好,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很注意在外出开会、学术交流时收集资料,并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中,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上课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了。”谈及自己课堂受欢迎的秘诀,李瑛老师娓娓道来,“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比如我讲功能材料的课,就会讲目前相关的材料发展到什么程度,包括科研前沿以及产业化应用等,甚至拓展到学生的就业方向,这样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更为具象、更触手可及。”李瑛老师为了得到更好的授课效果,于课程准备上倾注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她在课堂上以“讲”为主,生动而有感染力,深受学生欢迎。
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乘风破浪”
李瑛老师坦言,许多女性科研工作者承担了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的重任,这对于她们而言,有时是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考验,“女性要生育孩子,再加上陪伴孩子成长,所以我们的事业发展轨迹可能会是阶段性的。”李瑛老师自己也经历过那样一段时光,“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在他旁边陪读、一起做题。”彼时,她也常常面临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问题,“那个时候说句实话是有点焦虑的,既有工作,又有自己的事情,人又不能分开顾全两边。”除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李瑛老师在参加座谈会以及与年轻老师交流时,都能切身体会到女性在科研道路上跋涉的挑战。
令她自豪的是,凭借着对科研事业的坚韧和执着,以及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李瑛老师平稳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科研项目时多时少,会有起伏,也会走过低谷,但你不能放弃。即使到了快退休我也还在坚持,又承担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我就是秉着‘打铃下课,不打铃不下课’的信念,要精神饱满地坚持到最后一刻。”如果以“不打铃不下课”来形容李瑛老师坚持钻研科研和教学的决心,“现在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我,已经算是‘拖堂’了吧”,李瑛老师打趣着说。
谈到对大学生的寄语时,李瑛老师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多学习、多积累,如果有机会的话,应当多多参与社会服务。“年轻的时候,主要是多积累,你们可以走出校园,到工厂、农村多走走看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工作中锻炼自己,让自己成长。”她说。只有多与社会接触、多积累阅历与经验,才能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并且努力让自己做好。
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永无止境。从化学师资班的学生,到稀土行业的专家;从梦想成为教师的女青年,到学生爱戴尊敬的好老师,李瑛用坚持与执着书写了优秀巾帼科研工作者的风采。于她而言,看到学生们的眼神亮起来,就是她最大的满足。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丰硕的成果。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校妇委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字:范宇轩 黄荣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