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苏州民企老板失联600员工失业的背后,中小民企的遭遇让人心酸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俊生
苏州张家港一家金属制品公司的老板近日突然去向不明,而该公司尚拖欠近600名职工3个月的工资,导致职工情绪激动。有报道称,该公司所在的镇政府和镇法庭决定引导职工通过诉讼渠道化解纠纷,法庭同时启动“企业主欠薪出逃”的紧急预案,开启快速立案、诉讼保全的绿色通道,为职工工资的顺利解决打下了基础。(3月26日《姑苏晚报》)
一个企业的老板突然去向不明,这种“老板跑路”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新闻,门户网站也没有把它作为大事件置顶处理。最近几年来,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困难似乎关注很多,老板跑路的新闻也不像前几年那样频繁出现了。如果不是媒体需要报道当地法庭积极化解矛盾的“正能量”,这起事件已经没有多少新闻价值,也就进不了大众的视野。
老板虽然跑路了,但是企业的集装箱、原材料、成品等已经由法庭查封并保全,因此,即使抓不到那跑路的老板,未来这些资产拍卖之后,600位职工的利益也就有了保障,似乎问题不是很大。从这一点来说,这起老板跑路事件只能是一桩“偶然出现”的新闻,并且理所当然地受到冷遇,但它的出现再一次提醒我们,在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后,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需要政府认真对待。
这个公司的老板丢下他多年创业的成果一跑了之,他肯定经过了一番精心的算计,这些被封存的资产,其价值肯定远远不值他需要支付的那600位职工3个月的工资。企业老板跑路,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对职工的责任,更可能是他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难以归还,老板要以跑路来逃债,这种行为不仅显得缺乏诚信,而且可能涉嫌犯罪。但尽管如此,一个老板抛下自己多年辛苦创下的产业,其内心的痛楚,我们仍然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张家港的这个公司已经3个月未向职工发工资,可见其早已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之中。在经济增速持续减缓的当下,中小微企业最先感应到了经济景气低迷的威胁,其可持续经营的能力越来越弱,严重的便是如张家港这家企业一样,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去。
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几年来,各级政府没少动脑筋,其中最为显著的一是放开民间金融,期望用民间金融的力量来解困中小微企业,二是政府不断地减税降费,以减轻企业负担。
这两条措施应该说都是有针对性的。但问题在于,地方上的民间金融,如民营中小银行等,其本身的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也比较低,在存贷款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的背景下,它们必然会开出较高的贷款利息,以平衡风险。而企业在缺少其他融资途径的情况下,则只能被动地接受其价格,导致其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微弱减负红利,在这种高昂资金成本的压力之下,实际上已经化为乌有。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在无法从地方银行得到信贷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向一些不合法的小贷公司借高利贷,从此走上万劫不复的道路。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在利率市场化以后,政府对包括高利贷在内的民间借贷不应干预,导致企业坠入高利贷深渊后无力自救,最终老板只能一跑了之的案例并不在少数,而每一个老板不负责任地跑路,都会将一大堆问题遗留给当地社会和政府。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流通渠道出了问题。目前,国有大行的信贷基本与中小微企业无关,政府把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交给了地方上的中小银行,但这其实是一种“弱弱联合”,并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运筹。
以民营资本为主要构成的中小微企业为我国提供了70%左右的就业岗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和谐运转的一支重要力量,国有大行对它们的困难不能视若无睹,而是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用自己的实力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能够润滑运转,使企业老板能够安心经营企业。
在本届博鳌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我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进入尾期,未来将逐步收紧。这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信贷过度宽松,容易使经济增长产生泡沫,因此我国需要适当收紧货币,使经济增长的基础更扎实。
但如果在收紧货币的同时忽视中小微企业的特殊情况,仍然把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任务归到地方中小银行门下,依靠发展和竞争不够充分的民间金融来完成这一目标,那很可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老板跑路的事件虽然不再成为新闻,却仍将不断地困扰着地方社会经济的生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