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备考 | 制定的学习计划半途而废,问题出在哪儿?怎么破?

2017-11-22 ☞☞☞ 高中生平台

高中阶段的学习,极其考验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尤其是对于高二和高三的同学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规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执行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很多考上清北等名校的学霸身上,都能看到非常强的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能力。他们能够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一以贯之地保持高效率。 

然而,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不是不知道制定计划,而是计划执行之后要么束之高阁,要么三分钟热度,总之就是执行不下去。最后的结果是,计划定了也没用。

为什么计划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看不到学习中的正向反馈,觉得努力起来困难,或者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高中的学习过程,如果唯结果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打击式的,而非激励式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自己去寻找激励因素,那就必然会在屡次打击之下丧失兴趣,更罔论保证计划的执行力。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诸如贪吃蛇、俄罗斯方块、Flappy Bird、微信飞机大战等等游戏,虽然最终结果一定是游戏失败、游戏结束,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仍然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游戏呢?

原因就在于,激励并不一定完全来源于结果。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反馈、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可以变成一个激励来源。只有把一个宏大的目标细化成无数个可实现的小目标,那么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能够反应一次小进步。

实际上,很多的背单词APP、工作效率软件(番茄时钟)、健身APP,都设置了任务进度条、每日打卡、进步曲线这样的功能,就是为了帮助用户把枯燥的学习、工作变成能够激励自己的“游戏”。

虽然每个小目标的完成,并不必然意味着成绩有一个看得见的提升,但是却能证明自己确实比过去更进了一步。而任何一个看似不可征服的宏图伟业,都是由无数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

如何给学习计划构建激励机制?

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三点:

◆ 第一,清晰具体的计划:激励机制需要在一个计划当中才能发挥出效果。这个计划本身需要足够具体,能够将不同的任务分配到每个时间单元当中。换言之,通过计划建立一个进度条。

◆ 第二,可实现的小步骤:大部分人都更看重决策的短期利弊,而忽视长期影响。为了回避这个人性的弱点,就需要把目标或计划裂解成多个细小的步骤。通过每个小步骤的完成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正在朝着某个方向进步。

◆ 第三,向着正确的目标:激励机制既可能促使人往正确的方向去,也可能诱使人踏入错误的道路。因此,计划本身就必须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或者说在一个合理的目标下,计划和目标具备相关性和必要性。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高质量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一定包括五大要素,即: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性、可拆解、可反馈。

换句话说,制定任何一个目标,都要先自我反思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我的目标,真的是一定要实现的吗?

每次制定目标的时候,都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这个目标非实现不可吗?我想上清华,是真的想上,还是说说而已?还是觉得随便一个其他学校也能接受?

首先,衡量大目标是否值得实现,是否能给现在自己带来有意义的收获,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价,也值得自己为此付出努力。

因而,必要性往往会要求目标至少比现状要更好一些,才能激励人向着目标去提升自我。比如本来分数能上浙江大学,但却把目标定在浙江工业大学,则目标并不能给现在的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相反会成为自己懈怠的借口,这个目标就是一个不必要的目标。

进一步,要思考小目标和大方向之间有没有关系。比如“把英语成绩提高到140分”这个小目标和“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就是相关的,而“辩论赛拿第一名”就是不相关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应当选择和大方向关系更密切的小目标。

很多高中同学,在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历理性判断,然后付出一些时间后,就放不下了,于是不断在活动上加多投入时间, 而且往往用牺牲精神麻痹自己。

必要性实际上要求制定目标的人,在不同的目标当中做出取舍和选择,衡量实现每个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目标上。

问题2:我的目标,在努力后有可能实现吗?

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毫无任何意义,反正也实现不了。甚至在进入执行阶段后,就会成为不去努力的托词。

目标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没有任何意义。而一个不重视自己目标的人,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题3:我的目标,是不是只是一种可能性?

好的目标首先要具体到让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附加选择,因为目标不等于可能性。

一个目标越是具体,越容易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出高效的计划,也越容易激发出实现目标的动力和上进心。在思考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得越深入、越全面、越具体,本身也是在反思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思考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恐惧。

比如把“上个好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则是把一系列的可能性作为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太多的选择,上清华也算实现了目标,上一本也算实现了目标。再比如“提高英语成绩”作为目标,那提高1分也是提高,提高10分也是提高,这完全不如每天一篇完型阅读来的实际。

一个不够具体的目标缺乏一个清晰的边界。进一步说,在模糊化目标的同时给自己太多的退缩的借口。

问题4:我的目标,能不被分步去完成?

一个大的目标应当能拆解成几个可衡量的小目标。

比如从“考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当中,分解出“英语要上140”这个大目标,再往下分解出“提升单词量”、“提高英语听音辨音能力”、“掌握考试中的语法现象”、“减少阅读失分”、“减少完形失分”等一系列更加细化的子目标。

再将每一个子目标变成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提升单词量”就可以往下拆解成“在年底前熟背3500词”和“高考前拓展额外词汇量达到5000词”等等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

一个目标一旦不能拆解成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那么不仅没办法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而且也无法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给自己成功的希望和行动的动力。

问题5:我的目标,有没有一个客观的进度条?

目标在从开始执行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应当能够检验自己目标完成的进度和成效。 

比如“高三上学期熟背3500词”,就可以平摊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每天制定一个背单词计划。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使得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检验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是否得到完成。而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是在给自己一个正向激励,了解完成目标的进度。

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不但保证了执行的效率,也能够在懈怠时给自己压力,督促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

写在最后:

没有人是纯粹因为喜欢学习而去学习的。

即便在清北当中,也存在着“大四狗”这样的生物。在大四以前,这些所谓的“学霸”都会为了GPA、托福、GRE拼尽全力,为了提高0.01的GPA连续刷上几星期的夜,拼搏程度丝毫不亚于高中。可他们一旦取得保研或出国的offer,分分钟就沦为“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大四狗”。

这些清北“学霸”纯粹是因为热爱学习而去学习的吗?那些每天加班到2点的金融民工是因为喜欢工作而去工作的吗?那些高中阶段努力学习的人是因为喜欢学语数外理化生而去学习的吗?

显然不是。

因为他们都明白,为了一个值得去实现的目标,现在吃的苦不算什么。为了上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为了申请到国外一流的大学,为了保研到一个有前景的热门项目,为了拿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值得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代价。

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的意义就如同信仰。目标本身并不能让努力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但是却能让奋斗者知道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学霸天生爱学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是他们愿意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吃更多苦、流更多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就像北大的“滚蛋衫”上印着的一句话——“我拼尽全身力气才终于见到你”

本文部分内容改编自创知路教育帮(czljyb)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课程详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