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当学生被关进监狱后,有人崩溃,有人人性变扭曲...
人们总是习惯将这个世界划分出善恶黑白,但善恶之间并非楚河汉界,黑白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从善到恶、从白到黑的转化,关键在于情景的力量。
沉溺于被赋予的权利,好人也会释放出内心的恶魔;在情景系统的推动下,天使路西法也终从天堂坠落,化身万恶的撒旦。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学界可以说是大神级别的人物,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经声名鹊起,这缘起于他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实验。
这项实验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最终不得不提前终止。然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被广泛运用,且令世人震惊。
这究竟是项怎样的实验?
它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
让我们一起走近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人性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海报
津巴多的COSPLAY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他将大学心理系大楼地下室的一些房间和走廊改造成一所“监狱”,把实验室改成了牢房,并且把每间牢房门都改为竖栏式结构,配有单独的牢房号码。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实验征募了24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作为专门测试的受试者,这批学生事先已经通过测试,证明了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
再通过抽签的方式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另外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余下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对他们进行为期2周的实验观察。
实验前,所有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都被告知,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图片来自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为了真实地模拟现实,9名犯人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由真正的警察到住处逮捕。一路警笛长鸣,“囚犯”们经过一系列的搜身,带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最后在周边邻里一脸懵逼的困惑目光下,被带入监狱。
图片来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此时,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已经换上一身警服,佩戴警棒和黑色墨镜,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在这一刻,他们开始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图片来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一直到这里,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一场枯燥无趣的扮演游戏,一场为期2周的cosplay party。
图片来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一场游戏 一场噩梦
实验刚开始,两方都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大家进入了短暂的枯燥时光。
于是,这群具有反抗精神的学生囚犯开始尝试挑战权威,他们主动撕掉缝制在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这下,扮演“看守”的学生们陷入困境,他们不知所措,无法处理秩序混乱的“监狱生活”。直到他们接到了来自“监狱长”津巴多的通知:你们要自行解决问题。
于是看守们开始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各方面“镇压”,自发对囚犯们展开肉体和心理上的虐待和折磨。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们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惩罚他们做俯卧撑,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此时,面对尚可忍受的惩罚,囚犯们开始抗议,他们尝试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这一系列的行为令换班的看守十分生气,认为之前的惩罚措施过于仁慈,于是,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
反抗者被赤身裸体关进小黑屋
看守们意识到,3人一组无法妥善管理9个囚犯,于是,他们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他们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罪过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提供给他们更好的牢房和伙食,半天后放回,再将三个带头捣乱的人放到隔间,加以折磨,以此让囚犯们开始互相质疑,认为告密才能得到好处。
一时间,不信任的因子开始在囚犯中不安分地传播。
到了监狱生活的第3天,尝试反抗失败的囚犯们,开始消极忍受。而与此同时,狱警们对囚犯的惩罚开始变本加厉。
他们让囚犯用房间里的铁桶大小便,并且不准清理,让各处气味充斥在囚房里;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剥夺囚犯的睡眠、甚至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囚犯们”大小便的铁桶
其实就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就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
要知道,这时候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局中人
8612(图中学生扮演的囚犯代号)因为在第一天领导了囚犯对看守的对抗,由此引发了看守们持续不断地骚扰。
当天晚上,实验负责人轮值夜班时就发现,8612的精神已经崩溃,且这样的精神状态是实验开始之前所没有预想到的。
但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退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教授此时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有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于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不再折磨他,并提出: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提供监狱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
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实验当中。这对其他囚犯来说无疑是个噩耗,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根本无法退出,还要继续遭受折磨。
当时的津巴多认为:8612是心理上过于软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而忽略了这惨无人道的一切对这群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作为实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但却渐渐融入角色,并被监狱长的角色所控制,无法理智分析。
最后,是实验负责人之一Craig Haney同意了8612退出实验。于是,他们在后备名单中重新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8612的空缺。
此时,看守与囚犯之间的敌对还在继续。看守们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开始由最开始的反抗变得逆来顺受,丧失自我。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所有人都深陷于角色之中,魔鬼悄然降临人间,它讥笑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因为不同的角色设定变得残暴不堪,享受权利的人越加沉迷于规训与惩罚带来的快感;被施暴的一方开始沉默忍受,变得麻木不仁。
事后,津巴多教授评价道:“这项囚禁体验,让人将一生所学,尽管短暂,但确实弃之如敝屐;人性价值被摒弃,自我认知受到挑战,人性中最丑陋、最底层、最病态的一面浮出水面。”
所有人都是囚徒
试验一直持续......
此时,“囚犯”和“看守”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设定。在这个设定下,看守把握住根本不存在的优势地位,其中一部分竟显示出“真正的”虐待倾向;而囚犯们则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
而最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
代替8612进入试验,代号为416的候补学生本该来说是最为正常的,但他却换来了最为彻底的孤立。
他一开始以绝食进行反抗,在经历了黑房幽禁、狱友在看守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历后,他的反抗成为了异类,某种意义上,他的绝食对抗让看守和囚犯们站到了一起。
实验进行到最后,这已经彻底成为一件流血事件。所有涉足其中的人都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掌控,他们想过施压,想过反抗,想过忍受,想过控制,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中止实验。
这种病态的控制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年轻女士的到访,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了出来。
Christina Maslach,津巴多教授的女友,她被邀请到地下室来参观实验。当她目睹了狱警们极尽可能地羞辱和伤害犯人的种种后,她说自己没办法再看下去了。
她跑出实验室,并痛斥津巴多教授说:“这些人并不是什么犯人和狱警,他们只是一群男孩,而现在正在遭受非人的待遇。而你对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典狱长,不再是一个实验者。”
直到这一刻,所有人才幡然醒悟,邪恶已经在这方古老的学术土地上,遍地开花。
斯坦福监狱实验,至此画上终结。
路西法效应
环境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实验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残忍地对囚犯们进行施暴,也有一个狱警觉得这样做不妥,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虐打的行为,但在群体的浪潮之下,他也从头到尾都没有吭声。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一开始也有好几个囚犯也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反复的打压之下,更多的人开始选择沉默接受。环境就那样悄无声息的改变我们每个人,而我们身处其中,毫不自知。
也许虐囚、纳粹屠杀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的生活,校园中充斥的“校园暴力”,其实也是环境和群体对个人的一种改变。
在校园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就像电影《浪潮》中,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受到了名为“集体”的暗示,不知不觉之中跟随大流的脚步。而当这份集体力量传递出一种负面情绪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也许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校园生活里总有这样一、两个同学,他们形影单只,独来独往,说不上为什么,只是大家都不主动找他/她玩,于是我也这样做了。
尽管他们可能并没有任何过错,却只能被集体排挤在外......
这是一种可怕的集体暗示,虽然我们没有主动施加伤害,但默许的行为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从犯。
校园暴力的本质是空气,不仅仅存在与加害人,还存在于学生,教室,学校的氛围里。
一般情况下,典型欺凌者行为的背后,都有很大一部分人扮演了被动欺凌者的角色,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而另一部分人选择用漠视来淡化欺凌行为的影响。
在校园当中,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就会产生一种欺凌的氛围。当所有人在欺凌一个人的时候,多数派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正义”,造成不得不察言观色,随波逐流的集体漠视氛围,而这助长了校园欺凌的嚣张气焰。
再往小一点看,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每天无所事事,读书一分钟,休息两小时,那么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你也很难独善其身。
因为周边环境暗示你,别人都没有进步,为什么自己要这么拼?于是,你开始向集体妥协,洗脑自己,有逃课、抄袭、挂科经历的才叫大学,那才是“正常的大学”。
看啊,多么典型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要知道,在时代激荡的洪流中,理性思辨,不受迷惑,不盲目从众的态度更显的弥足珍贵。当其他人振臂高呼、一呼百应的时候,更要记得,真理并不永远掌握在哪一方手中。
面对集体,我们更要学会判断,理性抉择。只有一路前进,一路反省,我们对于善恶的转变才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
津巴多教授说:“尽管我们拥有着某种特定的遗传或内在的行为倾向,但强大的环境会战胜这些内在倾向,并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十分反常、甚至难以理解的行为。”
在特定的情境下,
我们都不再是自己。
仅以此来警醒自己
没有人是绝对的善
在集体的浪潮中保持自我
保持清醒、冷静、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才是最困难也最应该去做的事
图片来源于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小编,一个还在成长中的萌系女孩。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
1.http://www.baike.com/wiki/斯坦福监狱实验
2.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0531/
3.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aeb9b7bbc2cd5c7b3a2720a1&lemmaId=&fromLemmaModule=pcBottom
4.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570556/
5.https://baike.baidu.com/item/斯坦福监狱实验/20188120
6.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43383/answer/269174886?iam=5c9c8e46ee22986feef68192a7f4aaf0?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68892
8.https://www.jianshu.com/p/3d7511c4109b
9.https://mp.weixin.qq.com/s/z4UDCdiT70YLNpcP5Zt39Q
10.https://wenku.baidu.com/view/83ae10bf336c1eb91b375dde.html
扫描二维码
小编带你进群
美帝华人和留学生聚集地
▼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