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王思聪微博中的神秘女人,被网友誉为“钢琴界扫地僧”,惊艳了整个巴黎
“她的成功或许是命运的偿还,也是网络时代有才华与有信仰者大快人心的胜利。”
——田艺苗
翻看“娱乐圈纪委”王思聪的微博,从来都是怼天怼地怼空气,致力于揭露娱乐圈各种黑暗现象,一言不合就开喷。但在他所有的微博中,却有一条格外特别,那就是对国内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钢琴家朱晓玫的夸奖。
图片来源自微博截图
这是一位十分低调的中国钢琴家。和大多数著名的钢琴家不一样的是,朱晓玫过着近乎“隐士”般的生活,长居法国巴黎,守着塞纳河畔,没有手机,不用网络,就连登台时的演出服都是陪了自己20年的“古董”中式长衫...... 但从她指尖流淌而出的,却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音乐”。
懂音乐的人,会赞美她对巴赫全新的诠释,用中国式的行云流水演奏巴赫的庄严丰饶;而不懂音乐的人,也能从她的音乐中感受到最真诚的温情,触碰到最纯洁的内心世界。
图片来源自ins
但这样一位饱受赞誉的钢琴家,为什么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不为外人所知呢?她的人生,又向我们阐述了怎样的一个传奇?
图片来源自网络
音乐,不需要成名
20世纪50年代,朱晓玫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从小,她就在音乐弹奏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8岁就已经登台表演,到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时,也才不过10岁而已。
图片来源自网络
1966年,此时的朱晓玫刚满17岁,和很多人一样,她眼中的世界和所熟知的生活,就在这一年彻底改变了。
1966年开始的那段岁月中,她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分散,被判入狱或接受劳动改造。到了1969年,艺术学校已经关闭,于是朱晓玫被迫去了河北张家口接受劳动改造,在那里,她度过了孤单无依的5年生活。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里的生活艰难得让人无法忍受,一遇到寒风暴雪的天气,连取暖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她偷偷地找到了一架钢琴,并想方设法地偷偷找机会练习。
“在田野里工作完之后,每晚我都会去那里练习,一开始我弹奏 Rachmaninov,但冬天实在是太冷了,也没有暖气,我弹奏不起来。后来我记起我的老师曾告诉我,‘热身的最佳方式就是弹奏巴赫’,我发现,不只是我的手在变暖,而是我的心脏,一切都变暖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光里,她也没有放弃过弹琴。朱晓玫的同学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道:“当时她搞到的钢琴是缺了琴弦的,她竟然用钢丝代替。”
这段长达5年的艰难旅程,唯一支撑她走下去的,就是她对音乐的热情。钢琴,也是她自我愈合的秘密。
图片来源自ins
恢复高考后,由于当时的她已经超过了报考大学的年龄线,只好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班学习。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197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周广仁、潘一鸣的帮助下,朱晓玫离开了中国,只身闯荡美国。1980年开始就读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
但初到美国时的第一节钢琴课,就给了朱晓玫当头一棒。当时,她的老师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钢琴家施耐贝尔的学生,他毫不留情地批评道:“你的手指跑得很快,技术绝佳,但是音乐完全不对。”
这让朱晓玫深受打击,一度想过放弃学琴,她自嘲地说:“30岁的人,连音乐的门都还没有进呢,只会活动活动手指。”
话虽如此,她却从来没有真正停下学习的脚步。
图片来源自ins
在美国闯荡的6年,她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刻苦的学习和练琴中度过,对音乐的热爱使她重新焕发活力。
由于经济拮据,课余时间,朱晓玫还要坚持打工来养活自己。她曾向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女长笛手提出请求,希望为她家打扫卫生,以此获得使用她家钢琴进行练习的机会......
图片来源自ins
后来,她搬到了巴黎,并定居在这里。这一次,当她再度在巴黎音乐学院名师面前弹奏起乐曲时,得到的却是“无以相授”的高度评价。
这位教授深受打动,不仅主动为她介绍教职工作,还帮助她找到了一处便宜的居所和7个可以免费练琴的地方,好让朱晓玫可以轮换着地方练习。
图片来源自ins
在巴黎的生活纯粹而又单一,对于朱晓玫来说,每天清晨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到钢琴前,如同祷告一般,虔诚地练习《哥德堡变奏曲》中的章节,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图片来源自ins
音乐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出去玩,或是在饭店吃饭,这些休闲娱乐活动远没有练琴能让她感觉到舒适。
她说:“我们这个专业,就是要把全世界都放弃。我每天早上不接电话,不见客;我连手机都没有,我也不会上网;我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就要弹钢琴,别人可能听不出来你在演奏时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我自己知道,对音乐的感觉总是进步了一点点。”
图片来源自ins
对于许多音乐家来说,巴赫就像人类的上帝一样,代表着毕生追寻的信仰。所以,当朱晓玫的第一张CD于2000年问世后,她就迅速成为了欧洲巴赫粉丝们的最爱。
很多人惊讶于巴赫的 Goldberg Variations 能够如此自然而恳切地从她翩跹的手指下流淌而出,仿佛这就是她灵魂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自ins
到了1994年,时年45岁的朱晓玫收到了来自巴黎城市剧院的邀请,在巴黎开了第一次独奏音乐会,这对于一个中国钢琴家来说,是件十分难得的事。
图片来源自ins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看似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家,不爱宣传,缺乏经纪公司的推广,只因自身独特的音乐魅力,她的名声便从小圈子里开始慢慢向外传播,而她在巴黎的演奏会也经常是场场爆满。
图片来源自ins
朱晓玫为音乐世界带来了新的诠释,她拥有无可挑剔的技术和精妙绝伦的节奏感。她手下的音乐从不僵硬或陈腐,始终存在着一种跳跃而自然的元素。这既不是自我放纵,也不是自命不凡,相反,她有着令人感到舒服的结构感和动态的灵敏度,永远保持着正向的流动感。
在密集的复调中,她梳理出不同声音的特征,像所有杰出的巴赫演奏者们一样,她弹出了内心的声音。跟随着她的音乐,你会产生一种探索并重新发现的感觉。
图片来源自ins
可以说,巴黎不仅培养了她的性格,还影响了她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在那里,她切实地感受到了西方古典音乐蓬勃发展的文化。也是在那里,她不断学习、表演,对音乐的理解日益深厚。
图片来源自ins
但与此同时,在欧洲生活了半辈子的朱晓玫觉得,最了解巴赫的人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国人。
“我们拥有同样的感情,即谦虚的美德。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它同样贯穿流淌于巴赫的音乐中。”
道教是朱晓玫的生活哲学,老子将水比作最高水平的美德:“最高水平的道德就像水,它对所有事物都有益,却不求名利,与世无争。”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这句话为她的生活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我曾经认为,在我年轻时必须要取得成功,并且执着地认为争取最好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像战斗机一样生活,即使这意味着牺牲生命的意义。但是在40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切不该是这样。”
她开始意识到水的力量。“强大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温柔而温和,像生命一样,在生活中有着破碎坚硬岩石的力量。” 在老子的思想中,她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重新诠释了巴赫。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西方粉丝的眼中,朱晓玫指下的《哥德堡变奏曲》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强大而没有压倒性,有洞察力却又保持着自我谦虚。
“当我听到有人说我在通过西方音乐传达中国古代思想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并将继续这样做。”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时隔50年之后,2014年,这位钢琴家终于回到了焕然一新的中国。此时的音乐学校当然不再被视为"反革命分子"的安全避风港;演奏乐器也不再被视作西方资产阶级的标志。
“当我结束弹奏,站起身鞠躬时,没有人离开,也没有人发出声音。那一刻,我对这个国家有了很大的信心。”
图片来源自ins
演奏会当晚,四百多张门票销售一空,“当三位女孩在音乐会结束后来到我面前,说她们一路从内蒙古包头到西安,只为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场演奏,我感动得无法言语。” 朱晓玫回忆说。
图片来源自ins
在得知自己的归乡成为媒体追逐的话题后,她表示,虽然“故事”确实会让一部分人对自己的音乐产生了解的兴趣,但她更担心过度炒作带来的误导。
早在2011年,就有人邀请她回国举办内地巡演,她却摇摇头拒绝了,觉得自己火候未到,不能打扰大家。法国巴黎香舍丽榭音乐厅也年年邀请她去演奏,她也经常推辞着不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可能会弹得不够完美。
在她的心中,外人的追捧无足轻重,只有内心的音乐才无比重要。“我很怕把我吹得太好,捧得太高了,那样,让大家上当受骗。”
图片来源自ins
“我一直主张用音乐打动观众,那些小故事不值得一谈,我甚至希望越少谈越好...... 这么多年过去,我只想躲在音乐背后,躲在作曲家背后,这样往往会让音乐更有力量。”
图片来源自ins
或许,正是怀抱着这样的心理,几十年来,人们眼中的朱晓玫永远都是一头简单利落的短发,穿着朴素简单的中式长衫,一身清雅,淡泊名利,只是专注于钻研黑白琴键上的魔法,对话内心深处的巴赫。
图片来源自ins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别人看我,觉得像苦行僧一般,我自己却觉得很快乐。以琴为伴,生活简单,对钢琴,我永远不会厌倦。”
图片来源自ins
记得腾讯文化在对她的采访中问道:“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还情愿如此默默无闻吗?”
她只是淡淡回应道,希望如此。“音乐这个东西,你可以录音,大家可以听到录音,不必要成名。我第一张唱片就是我跟银行借钱去录的。东西留在那里以后,没有人喜欢也没有关系。这世界那么大,有才能的人太多了。但我相信我的感觉,我相信我喜欢的是人类最好的精神财富。”
图片来源自ins
名利纷扰,只有朱晓玫旁若无人,花了大半生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自顾自地追寻内心的脚步,“我不要那么多的音乐会,宁愿把时间用在练琴上”。
用一生,奏一曲。试问,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守住这份执着、这份单纯的情怀和追求,做一个脚踏实地、细心雕琢的“匠人”呢?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及微信好友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在英留学,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
1.https://baike.baidu.com/item/朱晓玫/3213690?fr=aladdin
2.http://news.163.com/14/1111/02/AAO38OLA00014Q4P_mobile.html
3.http://www.sohu.com/a/149250503_303962
4.http://www.sohu.com/a/230831271_221340
5.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5-10/16/content_22202534_3.htm
6.http://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m/classrev/2013/Dec13/Bach_WTC_MIR235.htm
7.https://www.instagram.com/explore/tags/ZhuXiaoMei/
8.https://mp.weixin.qq.com/s/JE7D0b9O63YwHKKJzTHSGg
扫描二维码
说姐带你进群
美帝华人和留学生聚集地
▼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