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中国"露小宝们"忙着故宫开大奔,美国富人却建了"背叛者联盟",为享受特权自责
炫富女@露小宝LL开大奔进故宫太和门广场,并发微博炫耀,配文字还是“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
众所周知,故宫不允许开车进入,然而这个年轻女子却堂而皇之地在闭馆日开着“大奔”进了故宫,还大大咧咧地秀上了微博。
甚至在这件事挂上热搜之后,她还在ins 账号上连续更新自拍和奔驰车的视频,仿佛对舆论的口诛笔伐不以为然。
撒欢儿?回自己家需要买门票的溥仪都给你气笑了。
有人可能要说,炫富不犯法,这并不能成为抨击她的点。是的,谁都想拥有财富,有钱本身并不是错。
但公众愤怒的根本焦点并不在于@露小宝LL 炫耀的巨额财富(先不论这笔财富的来源),而在于她热衷于展现自己因巨额财富和“权力”获得的高人一等的“特权”,并十分享受这种“特别待遇”带来的优越感。
包括阿比盖尔在内的组织成员认为,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庇护,以及良好的社会资源,让他们得以在此工作并获得大量的收入,因此享受“财富特权”的他们应该缴纳更多的税款,以使更多人获得这种保护和受教育的机会。
事实上,阿比盖尔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种由财富带来的不公平以及差异化的合理性。
小时候,她和爷爷一起去自家的游乐园里面玩儿,夏天的迪士尼人满为患,太阳底下,等待游玩的人们排起了长队,而因着爷爷的身份,自己这一大家子人径直走到队伍的前面,完全不需要排队。
阿比盖尔当时就对爷爷说:“他们会恨我们的。”
在幼小的阿比盖尔的心中,享受特权从来不是一件可以拿来沾沾自喜的事情,相反,因为给他人带去了不公平的体验,她深感歉疚。
这样的思考模与阿比盖尔父母的家教不无关系。阿比盖尔的父母一直教育女儿要懂得谦逊待人,不要因为奢侈的生活方式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因此在她的心里,自己和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次阿比盖尔独自出门,从加州出发飞往纽约,时至半夜,她却发现全体机组人员都在待命,端茶倒水、无微不至。躺在机舱的大号床上,阿比盖尔突然想,自己的一次出行究竟耗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这些真的值得吗?
不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直到1999年,阿比盖尔才终于戒掉了乘坐私人飞机出行的习惯。连她自己都感慨:“想要放弃这些东西可真是不容易。”
去年,阿比盖尔就公开批评了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Bob Iger)6600万美元的薪酬方案,因为他的个人薪酬达到了迪士尼员工薪资中位数的1424倍。
与之相对应的,迪士尼普通工作人员的境遇令人堪忧。阿比盖尔曾收到一名员工在 Facebook 上给她发的信息,信中说:“我不知道当我不得不回家在别人的垃圾里觅食时,我怎么才能保持这张充满喜悦和温暖的脸。”
底薪制加上超长工时,让迪士尼从“梦想乐园”变成了“血汗工厂”。这样的话语让阿比盖尔心惊不已,她的祖父曾经教育她:“要尊敬那些拿着你的票、给你倒汽水的人,这些人才是你成功的秘诀。” 然而事实是,当有人尽情享受着既得利益、不断扩大野心的时候,另一部分人还在名为人生的艰难处境里举步维艰。
在过去的30年里,她共向慈善机构捐款了7000万美元。
她说:“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因为人们提倡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进步的。当人们成为自我阶层的叛徒时,事情才真正发生改变。这年头,我的阶级需要一些很好的背叛者。”
正是因为这些清晰的思考和紧迫的认知,让部分富人阶层没有在财富里迷失自己,反而更多地对自身所在的阶层提出自省和寻求改变,而他们的存在,正是改变世界规则的积极推动力。
“一旦你达到了顶层,比如1000万美元,就应该缴纳60%或70%的税……当你爬上这个阶梯时,你应该贡献更多。”很多人对此主张感到过于“激进”和“不可思议”,但科特兹并不畏惧大家的质疑和评价:
“我认为只有激进分子才能改变这个国家。林肯出了签署《解放宣言》的激进决定;罗斯福作出了激进的决定,建立了社会保障计划。如果这就是激进的意思,那我就是激进分子。”
在2011年的时候,股神巴菲特在《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名为《停止照顾超级富豪》的文章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即针对富人阶层收税,只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税率。
为了力挺美国政府改革,巴菲特主动公布了自己2010年共赚进6,280万美元,但课税所得则为3,980万美元,他缴纳了690万美元的联邦所得税与15,300美元的社会安全税,实质税率为17.4%,比他的秘书与员工所缴的税率都低。
巴菲特不断重申这样的税制,对富人过于宽容,造成了税制不公,呼吁改革。
而在巴菲特的家庭教育中,反思财富的影响力也是重要的一环。
1986年,巴菲特宣布捐出自己8成财产成立基金会。巴菲特表示,自己手里掌握的财富从来不是给子女“造作享受”的,他说:“那些将要出生的小巴菲特们不应该只因为投对了胎就有权利掌控社会,这一点都不公平。”
因此巴菲特的三个孩子小时候和普通孩子一样,坐校车上学,住普通的房子,要不是看到福布斯富豪榜,都不知道自己的老爸原来这么有钱...... 长大后他们独立生活,承担着自己的开销和各种生活的压力,老爸手里握着的巨额财富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她的女儿则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到了慈善事业当中,由她坐镇的巴菲特基金,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跨越,从10亿美元一路飙升到了120亿美元。
在美国社会,关于富豪阶层、精英阶层是否拥有了超越自身以及所处阶层的利益,一直都有着很多思考,也不断有人为此发声。
他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不仅仅局限于留给孩子金钱、名气、人脉,更在于帮助他们在探索中寻找目标,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满足。只有内在的品质,才是真正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
安德鲁·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做出了这样的总结:“企业家应把除生活需要以外的财富简单地看成是社会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管理职责,将其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事业。”
不在于经济阶层的差距
在美国,有99%的民众奋起抗议,有1%的富人自觉反省,更有政商界人物不断发声推进、争取改革。
而在中国,近年来同样面对着贫富差距的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正面的发声和呼吁、正确和自省和审视,而不是听着田朴珺的“贵族论”、所谓特权阶层的“财富论”,自觉炫耀富贵、享受特权不是错。
尽管我们生活在这个满是“炫耀”和“物欲”的世界,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一定不在于经济阶层的差距。
精英说曾说过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的故事,她戎马一生,参加过多场战争,在空降方面的科研专利不胜枚举,退休时已是大校军衔。(点击链接阅读原文:老奶奶到银行)
退休后,夫妻俩因为国家发放的多项奖金,资产已经达到了1000万。但这么多年来,她和老伴儿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一直住在一方偏僻低矮的平房里,两个人节衣缩食、简朴度日。并以匿名的形式,将自己和丈夫两人的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赠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身上也没有一件华丽的服饰,就连脚上穿着的冬靴,都是褪色又掉皮的,但马旭还是舍不得扔掉。
在老人狭窄的房子里,唯一珍贵的就是塞满了一整个书柜的研究书籍和工作资料。它们和书桌上那一盏昏暗的台灯,陪伴两位老人度过了无数个白天黑夜。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却还要过得这么清贫呢?马旭回答道:“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很知足。”
马旭老人一生功勋卓著,为国家和部队做出了很多贡献。她本该过着优渥的生活,享受大家的礼遇和尊重,但她的一生,从来“无视特权”、“不求特权”。
“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孔子说:“魏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舜和禹富贵而拥有天下,但却不以为意,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
一个有德行的人,就算有了富贵、权力,也不骄傲,因为他们知道,财富和权力意味着责任,他们要为天下人作出贡献,要为天下人谋福祉。而当一个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时,这个人就会狂妄自大、盲目炫耀。
这种坚守无关乎阶层、差距,而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思想境界,不奢求所有人都能做到,但至少别损害他人的利益、践踏文化的尊严,在“特权阶级”里找点没用的存在感。
回顾故宫门事件,从整件事开始发酵到随后牵扯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大家愤怒的核心在于:我们每个人小心翼翼维护的故宫尊严、文化尊严,竟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开大奔的炫富女面前,低下头来。
财富能够为你带来便利,却不能让你无视法度和规则。
若你胆敢践踏亿万人遵守的规则,就要受得住公众的审视和批评,一边明知故犯,一边手忙脚乱清空微博等各大社交账号,别怪广大人民群众给你补课什么叫做“德智体美劳”。
身在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这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的骄傲和尊严。我们因重视而尊重、因珍惜而敬畏,而想要得到的,绝不是在一次次的愤怒和失望之后感慨一句:原来紫禁城600年来依旧没变......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