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几天前,在位于上海纽约大学的第四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创校校长俞立中宣布了他将于6月1日正式退休离任的消息。
作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从创办之初,俞立中就已加入,这所大学不论对他,还是对上海高等教育届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2020年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跨国流动、国际关系受到了明显冲击,在一个时局多变的“后疫情”时代,很多原本计划留学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对于那些仍在犹豫是否尝试海外教育,又在中国体系内徘徊的家庭,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既能接受国际化教育、获得与海外院校同步的课程与资源,又能暂时不离开中国的模式,不失为一项值得考虑的热门选择。
今日推送精英说采访俞立中校长的一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上海纽约大学的“前世今生”。
作为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诞生脱胎于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和不同国家制度之下。如今,这个只有一栋教学楼的“垂直”校园,正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设为一所跨文化、涵盖文理工学科的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这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校园,它向目标前进的每一步,无疑都充满了全中国焦灼的目光。
而与外界的焦虑观望不同,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首任校长俞立中则在从容不迫的举止中,显得温和而谦逊。
我们的对话就从社会最关心的,上纽大第一批毕业生开始…
当时间倒退回2017年的5月28日,这是上海纽约大学第一批“拓荒者”--261名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的日子。
在上纽大这片试验田,第一批毕业生们感受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与多元文化融合办学的氛围,经历了大量考验综合能力的实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全新设置的课程、不同文化背景间的相处,让这栋位于陆家嘴世纪大道1555号的15层大楼里充满了碰撞与挑战。如今五年过去了,第一届近300名学生,他们都怎样了呢?根据上海纽约大学在2018年1月公布的数据,首届本科毕业生共261人,其中141名中国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雇主满意度均达到100%。 在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等人才素质指标层面,上纽大毕业生表现优异。在141名中国学生中,选择出国(境)留学的72人(占比51.06%),选择就业69人(48.94%),在中国就业的平均年薪达11.8万元。在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有49人被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68%。在全球范围内,从美国的常青藤校到英国的伦敦政经、帝国理工,都遍布着他们的身影。在2017年夏天的毕业典礼致辞上,俞立中形容第一届毕业生为“不安现状,愿意接受挑战,选择与众不同路径,愿意尝试全新教学模式的探路者”。而现如今,这群毕业生已经用傲人的成绩,向外界证明了上纽大的价值。面对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俞立中除了欣喜于上纽大的学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还有一件事更让他感到欣慰,那就是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的学生是真正懂得怎么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未来。”这句话的背后,源于俞立中从社交网络到茶余饭后的闲谈,对261名学生事无巨细的了解。从最初的BBS论坛,一直到人人网、微博和微信,俞立中一直在探索着更好的渠道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他,还成为了上海市第一位开通微博实名认证的校长,积累了153万的粉丝量。这位被学生评价为“最有魅力”的校长,不仅把校长办公室设在教室隔壁,连手机都几乎加满了所有第一届学生的微信。访谈中,俞立中能够准确说出很多学生的名字,知晓他们的学业情况、毕业后的打算或是国外交流回来的变化…哪怕回忆起学生在入学面试时的表现,俞立中都能历历在目。“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会主席,一个是苏州星海中学的学生会主席,他们在毕业时都收到了不少Offer,但他们拒绝了,而是选择去一个NGO组织,因为觉得那个更有挑战”。在俞立中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学生收到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但最终没有选择哈佛大学,而是去了专业排名更高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一名来自宁波的学生也让俞立中记忆深刻。在一次午餐间,这位学生告诉校长自己拒绝了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而是“想要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并且在将来有更好发展空间,对自己有更大影响的工作”。当时,俞立中没有继续追问,却在几个星期后真格基金上海办公室的挂牌仪式上,再次见到了这位同学。(注:真格基金是由徐小平、王强和红杉资本在2011年联合创立的天使投资基金公司)原来,上海办公室的经理非常肯定这位学生的能力和想法,并邀请他加入上海办公室,成为团队中仅有的三名工作人员。对于上纽大的学生,俞立中期望他们“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有创新力,敢于挑战,能够对传统的或者大家都已经认同的接受的一些事物,能够提出他的一些新的想法”,现如今这些期许正一步步实现。正是在观察第一届毕业生对读研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俞立中看到自己的学生们并不仅“满足于找到一个好工作”,而是“真正明白了人生是怎么回事情,知道怎么去选择自己人生的目标,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作为中美合作教育交流历史性标志,上纽大的诞生令人瞩目。它既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次尝试,由此肩负着独一无二的双重身份。回忆起上纽大建校的渊源,那时的俞立中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校长。2009年前后,当中美双方开始讨论筹建学校时,两方一致认为: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不应该建立在单一文化的基础上,它需要强调多元文化融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能理解世界的多元化,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与合作,这是时代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样的感悟,与俞立中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出生于1949年的俞立中与新中国同龄,1969年从上海市西中学毕业后,作为知青赶赴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经历了十年“上山下乡”的务农岁月。
1978年,俞立中顺利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并在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后被派送到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那一年代少有的海归。经历了从教授转型为管理者,俞立中历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花甲之年,他接过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的旗帜,迎接人生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俞立中的生命历程中,十年上山下乡与五年英国留学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让他学会站在更多视角,来看待这个多元的世界。“人不应当将自己封闭在一个文化环境里,而是需要发散出去,接受更多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如此,当世界的连接越来越密切,大到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小到跨国企业内部的相处交流,在每一个矛盾产生的当下,如何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是否擅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关键。“往往人都习惯于站在自己的文化视角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愿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只有具备了全球化的开阔视野和知识面,才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提出自己思辨性的思考,并最终“从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并用批判性的思维将观点表达出来”。“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人才的培养,俞立中校长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理念的标准:对于这五个词的界定,俞立中有自己的解释。首先,面对有意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俞立中会问他们四个问题:你愿不愿意走一条不一样的,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你愿不愿意选择一个不一样的学习模式?你愿不愿意建立中国和世界的纽带?你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
“如果这四个问题都是yes的话,你可以来试试,当然我们还要选拔你,但是至少我觉得这个学校是适合你的。”与中国传统高校不同的是,上纽大推行自主学习模式。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纽大为学生提供了包括海外学习、共享图书馆资源、与顶尖专家学术交流等等世界最一流的学术资源和学习条件。学校“给了学生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业过程当中,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想的。”但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自控能力不够的学生将面临残酷的淘汰。因此,接受学校的理念固然重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更加珍贵。对于这一点,俞立中说“真正一个好的教育,它一定是一个很累的教育,但累的过程又是一个享受,又是一种愉快”。
严格讲,我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实际上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一些人对所谓通识教育的理解,就是通过接触各种不同的知识,把知识面打开了。但实际上打开知识面,开阔视野只是提供了一个载体,并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勇于从不同文化视角和时代背景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发现不合时宜的方面,这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同时能够把自己的一些思考用很好的逻辑表达出来,我想这可能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
它不仅是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孩子,同时也在培养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并建立世界和中国的纽带。
对于其他国家的孩子,他们在中国学习,亲身感受到中国文化,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环境,了解了中国人,就不会把中国想成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他知道这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同个体组成的国家。
接触到这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文化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就会对中国有更加深度的了解,这也是他们对中国产生感情,愿意和中国建立纽带的一个基础。 所以尽管人文交流的过程很艰苦,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不是简单学校层面的价值,甚至高于国家层面。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视角去看一所学校的发展,来体现多元文化环境里的成长,那它的价值是人类的。
这里给了学生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业过程当中,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这里,所有的选择权都是学生的,学校的责任就是提供机会。
这首先是专业选择。进学校后,学生在二年级结束前不需要明确自己的专业。同时,大学很少有必修课,只有必修的板块,你需要保证不同模块里边选几门课。所以课程选择权也是自己的。
其次到哪里去学习由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在上海学习,同时我们有两个学期,和寒暑假短学期,学生可以选择在纽约大学遍布全球的14个教学点去选课学习。
另外在一年级的暑假,学生可以申请科研经费。也就是说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进入到科研系列里边,既可以跟老师一起做项目,也可以自己设计项目来做。
所以我们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会去参加一些什么国际大赛,因为他们都在搞科研,他有自己的成果。因为这是一所中外合作举办大学,它要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批准。教育部很明确地说,所有的中国籍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所以高考对我们中国籍的学生来讲,这是必须要过的一个关。
但同时,我们没有把高考作为选拔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通道,我们觉得需要跳出这么一个模式,不能够通过高考成绩排名简单地选拔适合的学生。
那么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实际上分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同样要填写通用申请表,同时把中学的学业情况寄到我们学校。我们会根据学生的中学表现、学习成绩、学校情况,同时结合他的通用申请表所表达的想法,来确定一部分的学生来参加我们校园的活动。
所有进入到校园活动的学生,会分成四批到五批,每一批大概一百多个学生,来进行我们的校园日活动。帮助学生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情况。 在校园日活动上,我们会安排二三十个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模拟课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学。同时老师也能在课堂考察学生的素质,这是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要选择那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这样的一个学生。这是一个蛮重要的环节。 这个校园日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在校园日的活动上,学生会感到自己在整个活动的过程当中是被尊重的,是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上面,他们成为一个活动的主体和中心。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们坐在一起,交流和综合每个学生的评价,确定一批学生进入A档,即条件录取;还确定一批学生进入B档,即候补。 在第三个环节,A档学生的高考成绩只要达到本省一本线,我们就会录取。中国籍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并高于一本线,这是教育部的最基本要求。B档学生在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会结合高中学业和校园日活动评价,从中选一批学生录取。
通过这三个环节,我们希望能够选择优秀且适合我们的学生。
本文版权归精英说所有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
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精英说&兰亭荟空中沙龙分享
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逆势增长?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否触发“加速键”?危机中谋发展,企业如何“思变”?教育科技行业又有和新需求与机遇兰亭荟线上沙龙特邀三位重磅嘉宾分别从各自所在行业,共探增长机遇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预约您的“空中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