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子俩只有小学学历,女儿却成留美学霸,“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育模式可以被复制吗?

Cheryl 精英说 2021-06-17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郑渊洁”这个名字是和童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85年,郑渊洁创办了一本叫做《童话大王》的月刊,在此后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是这本杂志的唯一撰稿人。


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 一个个郑渊洁式的童话人物,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传遍了大街小巷。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他笔下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应试教育对于人性的扼杀,以及物欲之下滋生的一些畸形现象。也因此,有人抨击他的作品“少儿不宜”


这些童话故事大多以“弱势者”作为主角,力量微薄却不乏对抗现实的勇气。而在现实生活中,郑渊洁同样对现有的教育弊端表示不满,不惜让自己的儿子成为“试验品”,告别传统课堂,自己施教.....


离开学校,在家上学,这个看起来颇具有反叛和先锋意识的行为,直到现在依旧在网络上引起争论: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是否算作成功?


知乎上关于郑渊洁家庭教育的讨论


在人人拥抱应试教育的潮流之下,郑渊洁父子却大胆地选择了急流勇退,他们的经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即郑亚旗的教育模式可以被复制吗?教育的方式存在更多的可能吗?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结果可以简单地用成败来定义吗?


“4岁的孩子就该说话”


儿子郑亚旗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刚4岁,活泼好动爱说话。课堂上,郑亚旗因为没有听从老师不说话的要求,被关在小黑屋里罚禁闭,一关就是几个小时。


郑渊洁得知后非常生气:“4岁正是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他说话呢?这不是摧残是什么?”


一生气,郑渊洁就让亚旗退园了。


图片来源自网络


郑渊洁是个对安全意识特别重视的人,在儿子快要读小学之前,他不厌其烦地对儿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光是如何防色狼就演练了一个多月。


1990年,郑渊洁对6岁的儿子嘱咐道:“如果有老师带你去办公室,如果只有一个人就是比较危险的,女老师不行,男老师更不行。”这句话让彼时还没有什么性别概念的郑亚旗印象深刻。


同样是在郑亚旗上小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郑渊洁甚是不解的事。


亚旗的老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可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前,她给学生们漏题,提前让他们背诵答案再去考试。儿子回家询问郑渊洁:“老师漏题给我们,这对吗?”郑渊洁摇摇头。


于是儿子就说:“那你去说去,你不是认识学校领导吗?”但郑渊洁怕去找了校领导,班主任会因此针对儿子,就选择了沉默,因而也得到了儿子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日本鬼子来了,你会是汉奸。”


图片来源自网络


于是为了“报复”老师,郑渊洁让儿子故意只考了61分,导致班级平均分全年级最低。


然后,郑渊洁让亚旗拉了一个名单,写上全班学习成绩最不好的学生,给每个人送了一本自己的书,上面都写着:XXX,你将来肯定有出息!


那是郑渊洁记忆中带领儿子最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这种如“打游击”一般的消极抵抗时常让郑渊洁感到沮丧,他笔下的童话人物大多仗义勇敢,而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得忍气吞声。


1995年,郑渊洁带着儿子去参加初中入学考试,看着老师拉着脸在座位之间来回走动,打量着个个坐的笔直的孩子们,郑渊洁突然觉得,分数、升学就是中国家长的愿望,如果我的孩子不能学到应有知识、培养正确的三观,那么去学校似乎也没那么必要。


为此,他还特意去研究了《义务教育法》,发现父母不让孩子上学没有具体的惩戒措施,只是进行教育。“教育就教育呗。”他心想。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不让他上学这事,

我想了三天三夜。”


对于儿子郑亚旗要休学这件事,郑渊洁想了很久:“这事儿我想了三天三夜,我怎么能拿自己儿子做实验呢?”


但思来想去,郑渊洁觉得,与其让儿子处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受摧残,还不如让他高高兴兴去做点喜欢的事情:


“说白了,上个好中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拿到文凭,找个好工作,这是第一个用处;第二个用处,就是爹妈脸上好看,有面子,让周围的亲戚朋友看到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有出息,无非就是这样。这两样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我不需要他为我争什么脸面,也相信他将来一定有能力自食其力。


就这样,郑渊洁正式让儿子退了学,开始在家给儿子办“私塾”。


图片来源自网络


郑氏私塾每天下午才开课,郑渊洁上午写作,儿子睡懒觉或者玩儿,别以为这样就比学校里应试来得轻松,儿子如今回忆起自己那段“私塾”经历,只有一个字:“累”!


因为在家一个人听课,作为老师的爸爸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必须很认真地听、思考、消化,即便每天只是上3到4个小时左右的课,大脑无时不刻不在转动。


图片来源自网络


郑渊洁把家中的书房布置成教室的样子,最初还是请名校退休老师按着传统教材教。后来,开始改用自己编的教材,内容涉及写作、哲学、道德、自救、数理化等,以童话人物做主人公串联起教材的知识点,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儿子授课。


比如郑家“私塾”的考试会采用“逆向法”,儿子学完一章,就要自己编一张考卷来考老爸,儿子能让老爸考不及格,儿子才算及格。


还有一次,郑渊洁受邀去少管所演讲,课余和一个误入歧途的小男孩聊天,发现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盗窃罪,于是郑渊洁将《刑法》里的419个罪名,编成419个寓教于乐的故事,后来这本书也被当作了儿子的家庭法制教材。


图片来源自网络


就这样,儿子在家用3年的时间学完了6年中学的课程,郑渊洁开始放手,让18岁的儿子自己去闯。郑渊洁的教育理念是“18岁前,要什么我给什么;18岁后,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


儿子18岁以后,郑渊洁真的就再也没有管过他,没给过他一分钱,没帮过一个忙,儿子住在家里要交房租和水电费,而且跟市场价相同,折扣都没有。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对儿子的教育上,郑渊洁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从小到大,我没批评过他一句——不要说批评,我和他说话,声音都没有超过30分贝的时候。他小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至少夸他三次。有事儿没事儿就跟他说:亚旗,你真棒!你真行!”


“分数对我来说,真的不重要,我崇尚无为而治,尽量给他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实和儿子比起来,郑渊洁的读书时光更加短暂,小学5年级的时候,他就休学回家了。


郑渊洁的爸爸妈妈都是军人,郑渊洁小学是在一个干部子弟学校上的。12岁那年,语文老师出了一个命题作文,题目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而郑渊洁却觉得,“鸟儿早起有虫吃,虫早能被鸟吃”,所以对于虫来说,早起只会坏事,于是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结果老师看了,指着郑渊洁就骂,边掐手心边罚他说一百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


念到第99遍,郑渊洁彻底崩溃,从课桌里拿出拉炮,“砰”一声迅速拉响,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之后就被开除了。


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把儿子领回家,对受挫的郑渊洁没打没骂,反而安慰儿子说:“以后我在家教你。” 长大后郑渊洁读《爱迪生传》,发现父亲和爱迪生的母亲说了同样的话,在列车上不顾周围的目光,泪如泉涌。


图片来源自网络


郑爸是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的教员,但并不是什么高知份子。郑渊洁也承认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只能写童话,然而要说郑渊洁的成功是歪打正着,和他父亲的教育没有任何关系,那也有失偏颇。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有几个教育特点一直保持在郑家的“私塾”文化里。


第一,父母以身作则。


郑渊洁的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好学,每天都会看书写字直到深夜,这让郑渊洁从小对读书、写字充满兴趣。郑渊洁也是每天都要当着孩子的面看书20分钟,他觉得哪怕是做做样子也必须要做。


郑家三代男人每天都是4点起床,全家人没有一个睡懒觉,郑渊洁的爸爸现在80多岁,依旧保持着这个作息,按他的话来说:要让孩子做到,那么自己先得做到。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二,不严责孩子。


郑渊洁12岁上学被老师赶出来,15岁入伍,待了四年被退伍,但郑渊洁的父母从没有认为他无药可救,反而一直在支持他,给他鼓励。


郑渊洁的爸爸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你写《童话大王》会写多久?”


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写下去。”


郑爸爸于是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图片来源自网络


郑家不存在打孩子、骂孩子的“家规”。当然,孩子犯了错也要罚,郑渊洁最常被罚的就是写书面检讨,结果检讨写多了,写着写着就成了文章。


有一次,郑爸看了郑渊洁的检讨还笑出了声,因为郑渊洁把犯错的经历描述得鲜活精彩,郑爸还特意表扬儿子有写作天赋。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三,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在郑家人看来,为人父的榜样作用不是鼓励后代模仿和照搬,而是刺激后代在继承中变革。


郑家三代之所以后浪“推”前浪,是因为他们从没限制自己的孩子必须得按父母设想的道路去走,甚至愿意去冒险,以换取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按郑渊洁的话来说,没了压抑,就没了叛逆,按郑渊洁爸爸的话来说,儿时享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不一样。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郑家人什么都敢创新、什么都敢尝试,郑渊洁的爸爸八十岁开始学习写微博,两年多发了上万条,粉丝二十多万,这大概就是郑家教育精神最难得的地方。


“郑亚旗的教育,

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教育。”


除了大儿子郑亚旗,其实郑渊洁还有个小女儿,1999年生,小女儿和哥哥差了16岁。


郑渊洁本来也不想让女儿上学,觉得自己教得挺成功,谁料女儿就是喜欢上学,吵着要去上幼儿园。郑渊洁渐渐明白,儿子聪明好动,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所以把孩子领回家“家教”,可以让孩子的才能和天性得以尽情发挥,但女儿正好相反。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幼儿园的表现来看,女儿喜欢上学,特别喜欢群体生活,即便教育儿子的方式成功,放在女儿身上不一定会受用,既然女儿喜欢学校的学习方式,就应该让她在学校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图片来源自网络


于是,郑渊洁精心为女儿挑选小学,并十分支持女儿的学习,那时候,只要女儿没做完作业,郑渊洁和儿子就不进家门,生怕影响女儿学习。


事实证明,郑家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也能很优秀,郑渊洁女儿从小成绩突出,曾是全校唯一的全额奖学金获得者,拿过30万元奖金。三年前,还被美国6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如今她的志向是:读到博士。


对此,郑渊洁甚是欣慰,他说:郑家三代小学生,终于要出个博士了!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外人的眼中,看上去郑家的两个孩子接受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但究其根本,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共通的,那就是真正去发现孩子的特点,并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适才教育”“因材施教”


当然,Home Schooling 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它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


比如:郑亚旗在家读的教材是爸爸亲自编写的;作为富二代,即使不用去学校,也能得到名师的指导;18岁就可以开着爸爸送的奥迪去找工作;第一次炒股就向爸爸借了10万;长大后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实际上也是隐形继承了父亲的虚拟财富......


郑渊洁自己也明确表示,对儿子的教育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松复制的教育。他说:“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道路,对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不合适的。”


“以前我的想法也许有点偏激。我现在觉得,现行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完全不好,也有很多有用的地方。孩子们在学校里就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艰苦的学习,考试、升学的压力,这让他们拥有更强的韧性和毅力,对未来的考虑也更多、更全面。


我只是觉得,教育里应该加进更多人性化的东西。以前我说‘上大学不一定有出息’,我想,现在应该改成‘上大学不一定没出息’。高分高能和高分低能的概率应该是差不多的。”


毕竟因为不上学,郑亚旗的身上也出现过和同龄人脱轨的例子。


有一次,亚旗的一位女性网友问他:“你知道 F4吗?”郑亚旗不懂,去问老郑,回答对方:“这个我知道,我最在行了——F-4是美国战斗机啊!”那女孩一听十分无语:“你还不如我奶奶呢!我奶奶都知道。”


图片来源自网络


随着教育松绑,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鼓起勇气在家进行自学教育。


不少欧美先进国家的家长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让孩子休学,进行自学教育,这个数量逐年增长。以美国为例,自1980年代开放在家自学后,参与的人数不但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目前更已超过110万人。


教育学者指出,选择自学教育的家庭希望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考试分数”这一结果上,不重视差异化教育的结果磨灭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然,也有反对者认为,自学教育是“安乐死”,其结果是父母宠溺孩子,纵容他们逃避繁重的课业与学校规则。选择体制学校的家长大声质疑这种“逃离”与“自救”是在自欺欺人。


这些家长直言:过多的自由会导致孩子野蛮生长,没有肥沃的土壤供孩子生长,最终结果将是孩子们的思想田地杂草与荆棘丛生。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实从郑家两个孩子身上不难看出,每种教育方式都各有利弊。而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Homes chooling 无疑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尝试,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也许这样开创性的教育模式不能培养出一个传统意义中的“成功学霸”,但它同样可以培养出一个热爱生活、积极独立、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小时候,郑渊洁不让儿子叫他“爸爸”,而是直呼其名,以示平等。等到长大了,“郑渊洁”变成了“老郑”,对于郑亚旗来说,对方不仅仅是父亲,更是师长、玩伴和一生挚友。


有记者采访时问郑亚旗:“你觉得老郑对你的教育成功吗?”


郑亚旗回复说:“人都是想获得不同经历的动物,无论是想买好房好车还是旅游,最终都是想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和体验。老郑让我获得和95%的中国小孩不一样的经历。我觉得很好。


图片来源自网络


郑渊洁曾在书中写道:“真想教给天下的父母一个测验自己是不是合格爸爸妈妈的方法,请你们问自己的孩子一个问题——倘若人死后可以再生而且能够选择,你下辈子还愿意做我们的孩子吗?父母从孩子的答案中就可以判断出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爸爸妈妈。”


或许,世俗眼中的成功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了。对于郑氏父子来说,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去建立基于尊重、平等和爱的家庭关系,已经足够有价值。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精英说:因痛恨台湾教育,这些精英家长把孩子带回家亲自教,结果让人出乎意料...

GQ人物:郑渊洁&郑亚旗:“试错”二十年

知乎:如何评价郑渊洁对其子郑亚旗的家庭式教育?


今天的文章没看过瘾?

扫描微信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

拉你进群解锁更多“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