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本该养老的年纪,去他乡当“保姆”:1800万城市“老漂族”,晚年何处安放?

Cheryl 精英说 2021-06-17


知乎热榜上有一个提问:


“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这个有些扎心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图片来源自网络


随着年龄、社会关系、经济收入的转变,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在重新确认个人边界。从随心所欲到小心翼翼,父母心态的变化渐渐成了两代人之间一道让人困扰的难题。


我们会发现,家里的老人对子女的某一句话会慢慢变得敏感、“容易受伤”,会时常感到孤单寂寞、无所事事...他们的脆弱和茫然,一部分来自于孤独或是精神空巢,这种情况,在那些跟随孩子来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为此,主持人撒贝宁曾在接受访问时提到:“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在这些看似平静安宁的家庭背后,隐藏了多少难言的付出和忍耐?对于父辈来说,孩子身边和熟悉的老家,究竟哪里才是合适的归宿?


为了下一代,

是否得“赔上”上一代?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为了支持儿女的事业,或是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他们又被称之为“老漂族”


图片来源自网络


“漂族老人”作为一种劳动力转移的伴生现象,早就不是个别家庭的特例。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共计2.7亿流动人口,流动老年人口将近1800万。


在这1800万老漂族中,超过40%的老年人是为了照顾后辈而移居城市的,特别是在国家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之后,“老漂族”的群体在扩大,漂的时间也更长。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于老一辈们来说,人们大抵固守着“亲子”、“责任伦理”等中国传统的家庭主义观念,无论是父代还是子代,都在强调爱护晚辈、注重家庭所需承担的责任。


“儿子儿媳工作忙,正是爬坡的时候,趁我们身体硬朗,肯定要搭把手,替他们承担一点家庭责任。”


但晚辈越长越大,父母越来越老,站在新旧时代的两端,相处起来并没有预想中简单。


中国新闻周刊“有意思TV”曾拍摄过一则视频短片,采访那些为了孩子漂泊异乡的“老漂族”们,他们会感到焦虑和孤独吗?他们的健康状况怎么样?他们会喜欢在城市的生活吗?


单阿姨为了帮忙照顾家人,北漂12年,一带孙女出门就提心吊胆,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有丝毫闪失。


图片来源自有意思TV《老漂族》


其实单阿姨退休前曾在老家医院里工作,小孩子生病了她也懂得怎么照顾。但来到偌大的北京,她就当作自己从没有在医院工作的经验,只听孩子妈妈的,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这样的妥协和让步表面上看只是日常生活习惯上的冲突,但实际上反映了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之间的矛盾。看似是一家人,其实是两个家庭在共同生活,这中间少不了新旧观念的摩擦和身份观念的转化。


图片来源自有意思TV《老漂族》


生活在杭州的乔大爷,平常的主要任务就是接送大儿子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除此之外,自己的生活就被禁锢在三室一厅的高楼里。


“每天无所事事,看着太阳升起落下,一天很漫长,这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因为缺少运动,加之年纪大了,乔大爷时常感到肩膀痛、胃痛,去医院检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内心仍会感到隐隐地不安:“怕自己生了大毛病,担忧得睡不着,只能电话里和孩子他妈说说,可她好像也过得不好。”


图片来源自有意思TV《老漂族》


乔大爷的妻子郑阿姨,正在深圳帮忙照顾小孙子,日常生活更加忙碌。早上起床买菜、准备早餐,儿子、儿媳出门上班之后,就要忙着打扫卫生、拖地。


“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每天一个样又不肯吃,为了这一小碗饭,要在厨房里折腾大半个小时。”


对于郑阿姨来说,和儿媳的关系异常敏感,因为孩子总有争执的时候,心里不痛快却无处发泄,只能在电话里和老伴诉苦。碰上身体不舒服,大多数时候只能默默忍着,不敢抱怨。


图片来源自网络


无可避免的生病,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变成了内心愧疚和负担的源头。


64岁、北漂4年的陈阿姨,在北京的时候曾因为生病住院,为此,老伴、亲家都从老家匆忙赶来,帮助照顾孩子、料理自己。陈阿姨满心愧疚,觉得自己不仅没有帮上孩子的忙,还制造了很多麻烦:“我给孩子添了很多乱。”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老漂”的滋味很复杂,能跟儿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然而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陌生的城市,眼前光怪陆离的城市环境就像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没有户口、没有本地人的身份,有的只是说不出的无奈。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年纪越大的的人越想回到自己生活长大的地方。但为了这一份陪伴,他们放弃了很多,也默默无闻付出了很多。


北漂11年的王阿姨就是如此,已经71岁的她就连做梦梦见的都是回家,见到熟悉的人,过上恬淡闲适的晚年生活。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异国他乡,

我成了“空巢老人”


在美国,甚至有亚裔父母跟随子女来到另一个国度,他们苦熬一生,终于将孩子培养成在美国读书工作的精英人士。然而,跟着孩子移民到美国的晚年生活,却不如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陌生环境...... 最可怕的是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让他们放佛一夜之间变成了“囚禁”在美国小别墅中的“空巢老人”。


图片来源自网络


2016年11月,一位81岁中国老太太被“丢弃”在美国机场的新闻就在海内外媒体上刷了屏。


这名中国老太是一位离异的退休教师,她独自把女儿拉扯大,支持女儿从顶尖高校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然而女儿与美国丈夫组成的新家庭,却无法接纳在语言和文化上有隔阂的她。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时,老人原本预订了11月6号的机票准备返回北京,但不知何故,老人的家人却提前三天将她送到了机场。


不会说英文又没有带够钱的老人,就这么在机场“流浪”了整整两天。当机场工作人员发现不对劲的时候,老人已经虚弱得无法站立。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终于入住了机场附近的酒店


此事一经爆出,国内网友铺天盖地的谩骂齐齐指向老人的女儿,说她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而当记者问到老人在困境中为何不联系家里人时,她只是叹了一口气,表示自己并不想再给孩子“添麻烦”,当时只想尽快返回北京。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孩子不能离开父母太远,父母不能缺少孩子的陪伴。对于大部分子女来说,把父母接到身边是为了便于照顾,父母辛劳的一辈子,该是享受子孙环绕、安枕无忧的生活了。


但对于年迈的中国老人来说,他们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他们不会英语,不会开车,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儿女又因为工作繁忙不能时时照料,他们唯有独自承受中美生活方式的冲突和差异,甚至于患上抑郁症。


图片来源自网络


电影《刮痧》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爷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照看孙子,正巧赶上5岁的孙子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于是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


可刮痧留下来的伤痕却被误认为虐童的证据,导致儿子被限制不能接近孩子......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于年迈的老人们来说,异国他乡的生活,举步维艰。


美国帕洛阿图大学的Joyce Chu教授曾针对华裔老人心理忧郁与自杀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每100名华裔老人中就有15人有自杀念头。


事实上,自从2007年以来,纽约地区就已发生了十多起华裔老人自杀的事件,其中有70%的自杀者生前深受孤寂和抑郁的困扰。


而Joyce Chu教授的调查报告则指出,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处异国的文化语言挑战,华裔老人极易苦闷忧郁,产生自杀念头的概率及实际自杀率都比美国其他族裔的老人更高。


图片来源自网络


如何还老漂族一个美好的晚年?


主持人撒贝宁曾在接受访问时提到:“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撒贝宁表示,在2005、06年的那段时间,他也曾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到了北京。那时他想,既然自己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方便照顾,自己的内心也能更踏实一点。


可是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美好。


图片来源自网络


撒贝宁工作很忙,即使把父母接到了北京,相聚的时间也并没有变得更多。


而父母为了和孩子相聚,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抛下了熟悉的老朋友,放弃了喜欢的娱乐活动,来到了充满陌生感的北京。


没有社交、没有朋友,孤独和寂寞,渐渐成为两位老人的日常状态。


图片来源自网络


很多子女觉得,让父母留在身边,这是尽孝的一种方式,但其实,很多老人家并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也没有那么多的热情和精力像年轻人一样努力去适应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但为了孩子,他们只能勉强自己去适应,去改变,去接受。


两个家庭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感。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很多家庭中,破解婆媳恶劣关系的困境就在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太近,大多数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仍然处于未分化的状态:父母担心离开自己,子女无法独立;而子女认为,子女远游是对长辈的不孝顺,由此形成了互相依赖、彼此需要的状态。但结果却是招致更多的争吵和麻烦。


因此,在日常相处中,父母不该随意掺合子女的婚姻和感情生活,与此同时,子女也不要试图改造父母,绑架父母的生活,而是要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的价值,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图片来源自网络


如果可以,就让父母们自己选择去舒服的方式去生活。毕竟家人间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彼此的选择,体谅彼此的需求。


如果父母愿意来到孩子身边,作为子女应该热烈欢迎,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在家庭决策中多听取老人的意见,多帮助老人培养兴趣爱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而不是把父母当作一种负担。如果父母期望在家乡安度晚年,那么子女平常要多给父母打打电话,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自有意思TV《老漂族》



在跨越国界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现象所包含的负面影响和负面情绪会因文化差异而无限放大。而对于“老漂族”来说,放不下的儿子,回不去的故乡,挥不去的孤独和焦虑,他们同样承受着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难。


当老人们开始面临家庭中的身份变化,无法适应的新生活、难以融入的城市环境,让精神赡养问题成为了老龄化问题的深层挑战。



其实,比起在经济上满足老人的日常需求,子女更多地需要关注他们在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强烈需求。


而在爱与付出的背后,父代与子代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成全,让家人珍惜每一次的陪伴,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卸下重负、安享晚年。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有意思TV “老漂族”:一切为了孩子,却躲不开孤寂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1800万老漂族的孤独:放不下的儿女,回不了的家 

桌子的生活观:撒贝宁一句话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精英说:华裔老人在美国过着怎样的生活?真相令人泪目……

人民日报:撒贝宁: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壹心理:老漂族们的未来,在哪里?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