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二期预览


《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二期预览


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科学》(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9年第二期(总第14期)现提供摘要预览。




CONTENTS


编者寄语:美国遏制华为反映的国际竞争趋势


作者简介:

阎学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内容提要:

应美国要求,加拿大于2018年12月1日在温哥华拘押了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美国由此开启了对华为公司的全球遏制。美国敦促其盟友拒绝使用华为的5G设备,但其盟友却呈现为两种不同立场。澳大利亚是最积极的支持者,日本从原先的支持政策转为不支持政策,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采取了不支持美国的政策。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国际规则制定权之争将聚焦何处?当前国际格局两极化的战略竞争核心内容是什么?网络技术将对政治意识形态有何影响?



有限战略收缩下的同盟关系管理:奥巴马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选择


作者简介:

周方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周边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

有限战略收缩;同盟关系管理;被牵连;成本与风险的权衡

内容提要:

战略收缩(Strategic Retrenchment)是指大国在国际上减少大战略投入的一种行为,它往往是在大国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发生的。在战略收缩时期,大国在同盟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被牵连”或者“被抛弃”的可能性,而是成本与风险之间的权衡,即如何使国际战略资源投入的减少不带来战略风险的大幅度上升。2008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都面临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压力,并采取了看上去有很大差异的做法。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不同政策,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美国战略收缩过程的基本逻辑和可能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平时期世界大国的有限战略收缩及其对同盟关系的影响。



俄罗斯化的历史内涵与演化路径


作者简介:

宋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吴大辉,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关键词:

民族建构;国家建构;俄罗斯化;去俄罗斯化;再俄罗斯化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俄罗斯化”“去俄罗斯化”和“再俄罗斯化”的历史内涵与演化路径,并尝试用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作为关键要素来解释其因果关系。本文认为,为了兼顾民族和国家的双重目标,俄罗斯化在自主俄罗斯化和强制俄罗斯化两种过程中切换进行,它在不同的时期徘徊于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之间。沙俄试图以帝国建构来推动民族建构,苏联则以实质化的民族建构来弥补形式化国家建构的不足。进入再俄罗斯化时代,当代俄罗斯设置了更为复杂的建构目标:在原苏联空间追求民族建构,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则强化国家建构。这种分离结构造成了俄罗斯内外政策的结构性矛盾,并造成行政整合和认知整合两个治理工具的混用。因此,俄罗斯化与再俄罗斯化只能在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之间徘徊,而相应的“去俄罗斯化”进程也在解构俄罗斯的国家与民族之间进行调整。



大数据与双边关系的量化研究:以GDELT与中美关系为例


作者简介:

池志培,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侯娜,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关键词:

GDELT;大数据事件;双边关系测量;中美关系

内容提要:

大数据事件库的出现给量化国家间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路径。本文利用目前全球最大的事件数据库GDELT来测量1993—2016年的中美关系,并探讨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及其问题。本文讨论了如何判断测量的准确性问题,并将结果与清华大学的“中国与大国关系数据库”中同时段的中美关系测量值进行比较,证明基于大数据的测量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同时分析了大数据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解决方法。



对外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关键词:

对外政策分析;中国特色理论;比较对外政策;中国对外政策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对外政策研究最初以建立宏观比较对外政策理论为目的,被称为比较对外政策;后来转变为探讨影响对外政策的不同变量及其与政策结果关系的分析模式,并在不同模式的指导下分析对外政策的决策机制,被称为对外政策分析。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包括不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是宏观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学研究融合,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紧扣对外政策实践,增加理论模式的政策价值;摆脱对外政策分析模式的“北美偏见”,把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纳入研究和分析视野中,建立一个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的中国的对外政策自然成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关注的焦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要抓住这个重要的机会,为建立更具普遍意义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全球化对军事支出的影响(1992—2007)


作者简介:

杨光,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全球化;军事支出;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多层次模型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在各领域迅速发展,滋生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综合性安全成为当前各国面临的挑战,迫使国家调整安全策略,转而施行预防性的军事政策。此外,全球化亦使得国际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本文认为,冷战结束后20年间,全球化程度对军事支出存在负向影响,参与保障国家安全的组织或缔结安全条约亦与之为负相关关系。本文使用1992—2007年162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军事支出资料,以多层次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国际环境中,全球化发挥了有效制约与限制国家增加军事支出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全球化发展成熟的国家;同时,国际组织也成为国家之外能够保障安全的重要国际力量。根据该发现可以预期,中国在经济、政治及社会等各领域中全球化水平的提升,将有益于军事支出减少,亦会兑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本文也建议,学术研究与实际政治运作都应予以全球化效应更多关注。



国际关系预测:部分亚太国家与华关系小幅回暖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管浩。

内容提要:

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在各个领域与中国竞争的态势也日趋明朗。伴随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亚太各国是否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与美国一道遏制中国,成为预测组关注的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的测量与观察,亚太国家“抱团”遏制中国的局面并未出现,除了极少数国家外,中国与部分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在过去一年内迎来了小幅提升,其中部分国家是在对华关系大幅下降后出现的回暖。与认为经济“压舱石”是改善中外关系利器的传统看法不同,预测组发现,拉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回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领域。

通过观察2016年以来中国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主要亚太国家之间关系的分值与正面/负面事件,可以发现,2016年至 今的亚太国家对华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持续走低、持续提升、下滑后回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