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倾听三门湾|儿时走过的路

三门核电 2022-11-06


编者按: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他自己成长的土壤,过往的经历汇聚成每个人的特点与标志。生活能够培养和教育人。作者从过往的经历中获得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苦难的韧劲和对社会事物正确的认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儿时的路。



小的时候,整片天空都是父母,满眼的世界就是村头那条小路。不懂什么是未来,不知道你我有何不同,偶尔在县城做会计的舅舅给我带几本《半月刊》,感觉到书中小作者的生活与我多少有些不同,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好奇。


▲我小学时的学校,摄于1999年


小学四年级,我到了离家10公里以外的学校住校读书,一周回家一次。那时学校后面有几块菜地,老师给住校的同学每人分了一块,并安排一个人种南瓜、一个人种茄子,一个人种辣椒等。


每个周天傍晚回学校时,我们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提着化肥、菜苗和一些农具,游走上两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每天中午其他同学趴在桌子上睡午觉的时候,我们住校的同学就提着小桶去浇菜,老师还带我们去沟渠里舀粪泥浇菜。浇完水,衣服裤子鞋子都湿了,有时还沾满了泥巴和粪水。上课铃响了,急忙就着水龙头冲洗一下,接着去教室上下午的课。衣服鞋子穿在身上从湿到干,到第二天变湿,再用身体捂干,却没有因此生病的。


▲我所在的村庄,摄于2002年


记忆中从没担心过写作业,一直担心的是菜苗死了、菜苗长不大、不结果被老师批评。周末回家都得向爸爸妈妈好好讨教一番。全校20多个住校生和老师们全年的蔬菜基本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父母有时候再帮我们带几筐芋头、南瓜去,在学校的伙食就这么解决了。


有一次我生病了,父母肯定不知道,因为就连老师也没有电话。老师带我去打针吃药,回来给我煮鸡蛋面条,把她儿子的毛衣给我穿着,我就这样穿了一周直到回家。那一年“六一”我们演唱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偶尔周末天气好,我们得上山砍柴。老师和我们一起背着斧头,带着捆绑用的绳子、干粮和水上山。我们要把手指或者手臂粗的干树枝砍断,削整齐,捆好扛回学校的柴房。每个人一捆,肯定是不能少的。老师虽然没说,但是我们心里认定这是每个人的任务。老师们扛的更多。


▲这些年村庄变了些模样,摄于2019年


高中开学的那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别。随着汽车驶出车站那一声尖锐的鸣笛,我的心被深深撕裂,我意识到我和父母兄弟将从此聚少离多。我不愿意,但是我得这么做。妈妈说我会不会跟不上,老师说到了那里,有了更好的师资条件,不会差的。

离开家乡的20年,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科学知识,认识世界,努力工作。童年的经历孕育了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苦难的韧劲、对社会事物正确的认识。不同的环境经历,不变的是初心。


▲抚仙湖,摄于2020


让我欣慰的是,这些年家乡也发展了。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的春风会迟,但不会缺席。这些年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云南在做好国家与东南亚接口的同时,有意打造祖国后方优质蔬果园。不变的是家乡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到云南大理考察,并在洱海边立照片为据,望过几年,水更清澈。每一年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旖旎风光,真像习总书记说的一样,舍不得离开。


文字:向燕飞

图片:向燕飞

海报:候邦军

编辑:陶春阳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