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孩子网筛没过后......
小土叨叨:上海的家长可能都听过上海实验学校的大名。
这是一所零志愿的小学,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十年一贯制,又是公办,收费很便宜,历年的录取率都是奇低的,去年是近万人报名,最后录了60个。
蛋蛋是今年9月份上小学,所以我们也抱着参与抽奖的侥幸心态参与了一下。
今年比去年人性化很多,一共5个开放式问题,每个限填20个字,付出得少,痛也少一点,略安慰一点。
9号出的结果,登陆上实网站,果然连机考都没机会,网筛就没通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自己找工作的时候,不停地填OQ,收拒信......
虽然之前就觉得没啥希望,但是实打实看到的时候,还是有一丝小失望的。
可见老母亲还是修炼不够,于是把关于成长型思维的书拿出来重温,这篇既是分享给大家的读书笔记,也是写下来提醒自己。
引子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
“德韦克在书中总结了自己30多年研究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的成果,她详细说明了在该研究课题中发现的简单而有力的两种思维理论,并将它们命名为: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与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成长型思维训练》是安妮·布洛克(Annie Brock)和希瑟·亨得利(Heather Hundley)两位老师基于这个理念写的,用以给老师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提供指导的书。
这些书中的理念不复杂,但不止对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有帮助,对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发。
两种思维模式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
认为智力、能力是固定的,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这个我不擅长”
“犯错很丢脸”
“这事我肯定做不好”
“有些人就是天生聪明”
“更看中名次而不是到底学会没”
“需要很多努力的人,可能不够聪明”
——这些都是固定型思维的体现。
看书的时候,我不断回顾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和经历,不少都有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这些看法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认为智力、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出来的。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失败不可怕,失败也是一种成长”
“即便失败也要敢于尝试”
——这些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
从下面这个表的对比中,我们能从对待挑战、对待障碍、对待努力、对待批评、对待他人的成功等5个维度,更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来自《成长型思维训练》
小测试
我记得本科毕业那年,我们学院有个同学因为毕设没过,拿不到学位,一时想不通跳了教学楼。
我不认识这位同学,但每次想起这件事总觉得深深遗憾,一念之间,如果有人告诉他,“某件事情失败了,不代表是人生的失败”,也许那一刻不会那么绝望。
这几年,大家也经常听说,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孩子的逆商,我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固定型思维模式 转变为 成长型思维模式。
我们不妨来做个判断题小测试,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思维模式,也可以拿这些问题问问孩子,看看他们的观点。
看看你认同以下的哪些观点:
题号为单数的观点(1,3,5,7,9) 是固定型思维,
题号双数(2,4,6,8,10)说的是成长型思维。
不少人可能是两种思维的混合型。
固定型思维会破坏人的自信和毅力,
有多少和成功的失之交臂源自不敢?
怕说错索性闭口不言?
怕被嘲笑所以不敢尝试?
不过不用担心,思维模式并非不可改变,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来培养成长型思维。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最主要就是观念上的转变,用成长型思维去挑战固定型思维。
知道大脑是可塑的,人是可以成长的,相信努力而不是依赖于天赋。
与其想“我不擅长”,
不如想想“怎么才能更擅长”
与其嫉妒和自卑,
不如想想“自己怎样才能变得更好”
与其总想着“失败了怎么办”,不如想想“过程中能学到什么”
......
社会上总有很多传奇的天才故事。
其实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源自于努力。
因为如果相信成功源自于天赋,就会陷入与无能为力的沮丧中,而努力是我们可以掌控和改变的。
落到日常生活中,在给孩子反馈时,要注意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得更注重过程而非个人,用具体的描述来替代模糊的说法。
举几个例子就是:
你真棒(模糊表扬)
——你通过努力做到了(具体表扬)
你真聪明(表扬个人)
——你通过认真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表扬过程)
你真调皮(批评个人)
——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批评过程)
......
通过这些反馈,孩子会树立起努力坚持和成功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勇敢地迎接挑战。
这和我们以前常听的“对事不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某件事情失败,不代表整个人的失败,
某些东西暂时不会,不代表永远没有学会的机会。
写在最后
书的推荐语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黄臻写了这样一段:
“成长型思维对人生的影响远不止于学习成绩。
事实上,它在情绪、态度、人际关系乃至健康方面,都有着深度的决定力。”
的确如此,以前有个妈妈提到过她在妈妈群里内心的转变:
一开始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条件好,孩子比自己的乖,被自卑和嫉妒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一度想退群,但后来转变了心态,把注意力放在从别人身上能学到什么,自己怎样能够更好地成长,于是豁然开朗,状态越来越好。
记得我自己也有一段时间,家里事工作事太多,精疲力尽,写文章进入瓶颈期,很受困扰,自信在消减,如果做不好,那还有必要做吗?要不要干脆放弃呢?
消沉过一段时间,幸运的是,最终还是想开了:不要因为怕失败就不敢尝试,不要有那么多心理负担,重要的是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孩子还小,人生路上还有很多的挑战,还有很多的失意、挫败在前面等着。
也许我们会在某个时刻,觉得灰心丧气,但我们要告诉自己,告诉他们,这些没有那么可怕,成长路上,永无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