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这几天中考体育的讨论成为了热点,我跑去看了一些网上的留言,真真是骂声一片。怀着稍有费解的心情,我看完了十几篇相关报导,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几千字的全文,下面这些是我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事情可能大家都看到了,16号的时候,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体育教改的相关意见。很多新闻的重点都在说,要让体育的记分逐渐像语数外看齐,引起了很广泛的讨论。
作为一个小学体育从来没有及格过的人,我对于体育考试的记忆是深刻的。别人跳绳,甩起来绳子piapia直响,明明在跳绳,可是你都看不见那个绳,跟无影手一个效果,而我跳绳只能是先站着,甩过去,第二步跨过去。
跑步也是,最后一个才过终点线。不过那是因为我上小学太早的缘故,毕竟我也是全班始终坐第1排个子最矮的那个。好在初中的时候,体育的烦恼就消失了,基本上参加运动会也可以了。可到了初中高中,也没人在乎你体育咋样了,体育课基本都被消减掉了。小地方嘛,不是不想全面发展,而是实在资源有限,只能拼文化课了。但对体育考最深一次恐惧,不是发生在大家热议的中考,而是在大学。那时候02年我刚从三四线小城市来上海读书,体育考试居然要考跳舞,直接把我整傻眼了,我连五线谱都不认识,更别说练过什么跳舞。同学都跳得很好看,就我总跟不上节拍,像极了被迫划水的杨超越,非常之尴尬。后来体育老师把我留下来谈话,跟我说,你跳不好,大二的时候体育要重修,大二重修再不过,大三再重修,一直到大四,体育不及格,大学毕业证书都拿不到!那时候刚进大学不久,还比较幼稚,我一个后来大学概率论考98的人,当时居然就这么被唬住了。我记得那天下雨,地上都是水塘,别人已经下课了,我骑着车回宿舍,简直万念俱灰,一边骑一边哭,每一步的车轮都踩得无比艰难,常常是踩了半圈又倒回来,比瘪了气的胎还痛苦。那时候的我,就把一个芝麻大概率的事情,当成了西瓜那么大。我已经脑补退学,自己在收拾包袱,然后又不敢回家,只能流落街头。
我后来跟着同学猛练了几天,虽然这么吓唬人多少有点伤良心,不过老师最后也是放我顺利通过了。前面的事情,如今就是当笑话说说,虽然小学体育考试不及格,但是我很喜欢体育课,小学里面最愉快的记忆都是跟体育有关的,下课了大家一起跳橡皮筋,在操场上玩贴烧饼,丢手绢......反正是到了初中以后,体育课真的就是形同虚设,二十年多前的小地方,音体美课基本全是废的,压缩到不能再压缩。 作为一个应试教育体制的“受害者”也可以说是“受益者”,我是支持从政策导向上,让学校能够更加重视体育、美术、音乐这些素质教育的。
理想情况里,让全民更重视体育,有更好的办法,而不是用应试的大棒。但这种话,多少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如果能打的牌早就都有用,也不至于最后被逼无奈出王炸。 政策有导向型,而且是相当大的导向性。要做的,不是要否认这个存在的现实,而是说如何让它更恰当的发挥作用。一个政策的执行,不能脱离当下的现状,能做到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理想的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不断地摸索和不断尝试。如果一开始非理性的声音就压倒了一切其它,那么日复一日,十年后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作为一个普通家长,我是认同想法的初心的,只是希望对导向性的威力有足够的预期和敬畏,千万别盲目冒进,别一刀切,别拍脑袋想一出是一出。从积极的角度看政策,这个政策可能会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就会发生作用。一, 现在孩子的近视率这么高,跟户外活动缺乏有莫大关联,体育比重的增加,会引导学校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二,对于一些肥胖的孩子,可能比较早就会引起重视,增加锻炼;(队友中考的时候,还是200斤的状态,如果这个政策是那个时候就有的,也许在小学阶段,他体重超标的时候,父母就引起警觉了。)这几点不是凭空的瞎乐观,自己给自己灌鸡汤,而是写在文件里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内容截图⬆️
当然可能有人说,这只是喊口号,但比起口号都没这么喊,总是有进步的。没有谁能一口气吃成胖子,与其因为事情不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状态而气馁,不如相信和努力促成每一点脚踏实地的改进。还有评论说如果这样,像霍金这样的人,就没机会了,其实对于特殊人群,政策上是有考虑到的:“确实丧失运动能力、被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毕业时《标准》成绩需注明免测。”当然这个是理想情况,如果一个人身体素质不行,本身就是会遇到重重困境,而不见得完全是体育考加诸的,这个就要另说了。来源:http://www.csh.moe.gov.cn/wtzx/bz/20141226/2c909e854a84301a014a8440b4d2000f.html
很多人说体育的操作空间大,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我觉得看问题得分开看,不公平的锅是操作和监管层面的,是要靠规范,靠监督来完善。但不能因为过程,可能会有不完善,而去全盘否定想法的初衷,以及忽视可能带来的积极面。上海中考体育的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整个过程的情况:
“考生的体育考试成绩,由统一考试成绩(满分15分)和日常考核成绩(满分15分)之和组成,计入中考录取总分。“
完全没有操作空间吗?不见得,但不难看出,所谓的操作空间不是想象中的好像能信手捏来的。如果目标是有意义的,那么就事论事,我们要反对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要聚焦到,执行层面的监管和公平。
有个普遍的担忧是,学生已经这么累了,还要考体育,累上加累。
以前说学数学累了,学会语文休息一下,学语文累了,再去学学英语,这是当笑话讲的。但体育还真有这个作用,当学习累了的时候,去锻炼一下,有可能会更放松,也加强记忆。
要说应试教育,吃苦受累,大江苏是排前列的,我记得高三的时候,每天从早上6:00就进学校,到晚上10:00放学。但那个时候,我还觉得自己身体状况挺好的,因为每天晚自修下课的时候,都会在校园里跑上几圈。
我们的教育和升学是直接挂钩的,在中国参与高等教育资源竞争的人,太多了,或者说,我们能够提供的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太少了,所以大家看到要考体育、要考音乐、要考美术,第一反应是觉得,以后考试更难了。但本质上升学难不难,并不取决于考什么,而是取决于它的升学率,激烈的竞争,根本上不是考几门决定的。只要初中升高中,这个比例不变,你的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者你考什么,它的难度是一样的。只不过,这种规则的改变,会改变参加博弈的人群。大家的优势,劣势,大家的筹码会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从占相对优势的地位,被弱化。归根到底,还是整个机制是从100%的人里面选出45%的人去上高中,只不过他选择的办法不一样而已。孩子不考体育,他的时间也不会拿来休息,而是会被语数外填满,就像说减肥,胃就这么大,爱吃的人就是会塞满的,只吃一样东西,也会塞满,吃多样东西也会塞满,不会说我喝了奶茶就不吃烧烤了。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才能根本上缓解越演愈烈的盲目竞争和投入。
还有说一定增加家长负担的,说实话,不考,家长也要带娃锻炼,开始考了,至少学校也会多抓一点,分到家长身上不是说一定就少了,但还是有相当的概率是会少的。我们不妨掂量一下,是带孩子打球跑步容易,还是辅导孩子写作文搞奥数容易?事情究竟如何还未可知,不妨先观察一下,中考的体育计分,已经执行了很多年,就算拉到100分分值,如果是达标型考试,只要过关分都差不多,那么大家分数都是九十多一百,差距不大也不要紧。重点不是占多少分,而是分差的情况。足球也好,排球也好,篮球也好,或者乒乓球的兴趣班,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就有这样的基础体育锻炼,是一件好事。所以重视体育是没错的,错不错在于到底资源和时间配置上是怎么样执行的。
说到花钱的问题,说实话,语数外才是真烧钱,而体育很多项目学会了就能自娱自乐了。
政策导向,意味着有可能学校会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你说学个跑步篮球足球啥的,还真不是门槛多高的事情,跳绳、踢键子、跑步啥的比起语数外,那真的是花得少的,除非你要天天去练马术。
体育设施丰富、体育锻炼常态化,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没必要用灾难性的思维,去考虑这件事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内容截图⬆️
有些人说,对于读书好体育不好的小孩不公平,其实有些人适合读书,有些人不适合,对不适合读书的人,只用语数外来决定命运也是不公平的。衡量维度更多样化的时候,对于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甚至对于这个不擅长体育的孩子本身,也是有好处的。 我们反对一考定终身,这个政策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朝那个方向努力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内容截图⬆️
客观来讲,大城市和偏远地区的资源不均衡是个现实,但要想改变这种不公平,不能一味的靠削弱大城市孩子的资源来实现, 而是要提高山区孩子,能够接受的教育和能够获取的资源。我们要做的是拉高我们的平均水平,而不是人为的把冒尖的地方削掉。
人生路,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对政策的解读都会有不同,也跟自己的情况关联得非常深,屁股决定脑袋,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角度。这个年代吐槽也是一种流量的来源,但是很多事情,未必像想象的那么糟,如果真的是完全不加判断去接收这些信息,你收获的是焦虑,别人收获的是流量。网上有很多骂声,但这些骂声里,这些声音是否代表了全部的家长呢?是否真正符合孩子们的利益呢?可能一些开骂的人,连小孩也未必有,而很多人则是沉默的大多数,如果非理性的声音压倒一片,是否又会影响到决策,迎来一个更差的结果呢?真的很难说。以上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希望不要骂我,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