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树洞|我与钢琴朝夕相处7年,最终惨痛分手

胖胖屋 小土大橙子 2022-10-02


小土叨叨:上周的读者来信发出去之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我感觉这个栏目很有意义,所以想保留下来。

这是一篇质量很高的投稿,看完之后我有很多的思考和感触,我想也一定对你有启发。


树洞|钢琴朝夕相处7年,
最终惨痛分手

作者胖胖屋
伪理工女
直男癌厌恶症患者
生活在魔都
家有T2小睡渣(现在是半个睡神)一枚
 
学钢琴有坚持的,也有放弃的。

作为一个从4岁开始学钢琴,在4岁到11岁期间和钢琴“朝夕相处”了7年,却最终不得不“惨痛分手”的失败案例,我的学琴经历,或许会让你对“放弃”、“选择”、和“毅力”问题有新的思考。

这里的“钢琴学习”,也完全可以无缝替换为绘画、运动,甚至英语、奥数,或任何一种其他兴趣或技能培养过程。作为家长,我们在这样的过程里究竟应该如何陪伴孩子?
 
来讲我学钢琴的故事吧。

01
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用以描述爱情里美好的初相遇,以及……
后来我发现,这句诗绝不仅仅适用于爱情,也完美概括了我和钢琴君的7年纠葛。

学琴开始得特别随意。4岁某天,母亲大人在给我洗脚时候问我,你想学琴吗?

我刚满4岁,其实连“琴”长啥样都不知道,当然也不知道学什么琴?怎么学?

事后想来,我当时应该是回答了,嗯嗯,想。说完就忘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就带我认识了电子琴,和教我弹琴的老师。

第一节课试听下来,老师和妈妈都很满意。据母亲后来回忆,老师甚至发出了“辨音极准,悟性很好”这类让我妈飘飘然、进而慷慨解囊、花重金购课购琴的评语。我的感受呢?应该也是满意的吧。

妈妈一开始买回家的,是一台卡西欧电子琴。虽然是电子琴,以90年代初我爸妈的收入水平,也是不小的投资了。

那时教我弹琴的老师是刚考上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黄姓老师,我是他第一批学生之一。我已经想不起他具体怎么教,但我能记得那时候弹琴是很开心的。

我从小就喜欢乱唱歌,听音乐会跟着节拍乱跳,所以我听到自己指尖流出的“叮叮咚咚”旋律非常兴奋。

据黄老师后来回忆(没错我们很久以后都保持联系),我是那种记忆力超强的天才型小孩,一段简单的旋律他演示一遍,我坐在旁边看一遍就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甚至有时候我不看只听也能模仿。

识谱能力也非常出色,对其他小孩常常有挑战性的五线谱入门,我学起来毫不费力轻松上手,并且很快就能做到只看谱不看手仅凭感觉快速找到正确的琴键位置。

他说更难得的是我小小年纪就对音乐非常敏感,弹琴时会自然而然处理轻重缓急,带入情感。他说,指尖旋律于我,仿佛是述说一段故事。

这一切让我看起来很像那个百里挑一的幸运孩子,用黄老师的话说就是,“从小看上去就是将来要吃这碗饭的”。

在他的强烈推荐下,我妈半年后买了钢琴,在她和我爸工资不到两百元的时候,买了5000+的真钢琴。品牌是列尔。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是黄老师第一次带学生,遇到稍有天赋的小孩他也飘飘然,赞美难免有失公允。但学琴的前几年我的开心和成就感是非常真实的。
我记得自己喜欢在每一个有钢琴的场合弹琴,参加表演或者比赛从不紧张,得奖无数。

有次我们一家从本地某高级酒店路过,我透过玻璃门看到里面有架三角钢琴,居然就直接推开门,跟大堂经理说,叔叔我想弹琴可不可以?
那天后来,酒店问我父母是否可以让我每周过去演奏一两次,当然他们会付费。我父母没同意。

学琴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同伴叫我下楼玩,往往不能去,比如朋友好不容易到家里来了我还得先练完琴。但在学琴的前几年里,这些都只是小遗憾。我能在音乐和大人的表扬里得到补偿。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或许真的就“吃这碗饭”了。

02
转折点

但是(没错,可恶的“但是”来了),黄老师有天说,他明年毕业,恐怕今后没空再教我,不过他已经把我重磅推荐给一位名师,四川音乐学院某李姓教授,李教授桃李满天下,栽培了无数钢琴人才,跟她学没错。

临别黄老师送给我很多CD,跟我父母说我是个好苗子,将来一定造诣不俗。后来很长时间我们都保持联系,每次见面他都会赠送CD或音乐会门票,询问学琴近况。我一直很喜欢他。

但当时幼小的我对换钢琴老师没特殊感触。妈妈带着我去李教授家里拜师,后来我才知道这其实是面试,作为那时候的“钢琴神童”我轻松通过。剩下的问题是,李教授学费贵,是黄老师的5倍有余。

家里不宽裕,我妈却没犹豫多久,一咬牙,要学就跟着名师学,你只管好好学,砸锅卖铁我们也供得起。

我至今想得起她咬牙切齿的表情。那时不懂,现在想起来简直后怕。那就是噩梦的开始了。

李教授是名师,和作曲系学生黄老师当然不可同年而语。

他们第一个显著不同,就是跟黄老师学琴,总体是件比较自由的事情,只要不错音,黄老师一般不打断我,前面说过,我很喜欢自己对旋律进行处理,黄老师很少严格要求我必须按照琴谱上规定的变弱变强,变快变慢,也不会特别在意我是否遵照了琴谱规定的指法。他经常说,只要调子不错,怎么好听怎么弹。

但是李教授规矩就很多了,不能错音是基本要求。李教授手里拿一把尺子,听到错音就敲手指。同时,如果琴谱上标注有指法,必须严格按照标注执行,强弱快慢同理,严禁擅自发挥,用她的话说就是“要对先哲写出的琴谱保持最基本的敬畏”。

这样一来,自由散漫惯了的我在李教授课上很少能顺利弹完一段旋律。另外,也不知是因为乐曲难度增加,还是因为紧张,错音也越来越多,被打手成为钢琴课日常。

两位老师另一大不同,是黄老师并不严格限制练习曲风格,更不限制平时听什么音乐,所以我的练习曲里既有正统的经典钢琴曲目,也有我自己觉得好听就弹出来的现代流行曲目,他送给我的CD里除了古典音乐也有不少现代音乐。

李教授不同,她明确指出不能乱听,更不能乱练,“小小年纪根上一定要正统“,这是她的坚持。于是我们家的张学友邓丽君磁带再没响起过,甚至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都不好,要听音乐只能听古典音乐加上几首现代”正统“。

那时候我7、8岁吧,慢慢的我不喜欢上钢琴课了。我不愿见到李教授。
还好,每周只有一节课。


03
越打越勇

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学过琴的都知道,上课只是一小部分,每天练习才是大头。
孩子小,父母陪练是标配。

我父母都是理工科专业,不懂音乐,老师怎么教,他们就依葫芦画瓢怎么陪。跟黄老师学琴时,父母(主力是妈妈)也陪练,但不“走心“,往往就是我自己在一边弹,他们拿本书边听边看。

而李教授在最初几节课上就对他们的”陪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于是后面的陪练,我父母认真多了,严格遵照李教授指示。

并且他们估计是秉承着某种“高标准严要求”,擅自升级了李教授的教育目标
原本李教授只是弹错音会打手指,到了父母这里,错音,错指法,错节奏等等,全部叫停,打手指。

一开始轻轻打,几次过后发现没用,我反而越错越多。不知是不是这结果给他们造成一种我“越挫越勇”,就是要挑战父母老师权威的印象,或者是他们认为轻轻打等于没打孩子根本记不住,总之结果就是,父母越打越痛,甚至发展到后来不再满足于只打手指。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满屋子跑躲避我爸,而他还是不依不挠地追着我打。妈妈就在一边哀叹,你怎么这样啊,我们省吃俭用供你学琴,肉也不舍得吃,衣服破了都没钱买新的,你怎么就不争气呢你,你怎么就这么没用呢你!

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恨李教授,不愿再跟她学琴。我对父母说,我要黄老师教。可我父母的回答是,“就是黄老师一开始把你带偏了,否则现在也不会这么困难!还黄老师呢!”

我非常伤心。后来在黄老师某次来访时忍不住把这话对他说了。从那以后,黄老师就再没来过。为此爸妈也大骂了我一顿,说我“简直不长脑袋,什么话都说!”

我不再觉得钢琴旋律好听,事实上真的一点都不好听!我变得非常害怕出错,出错了会挨骂,挨打。很奇怪,过去我一点不担心出错,就很少出错。一旦开始担心,就真的越来越频繁出错。越怕越错,越错越怕,恶性循环。

恶性到什么程度呢?
那段时间我经常思考“自杀”或者“杀掉李教授和爸妈后自杀”等终极问题。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在坚持学琴,只因为我还没弹过冼星海的《黄河》。曾经听黄老师弹过,听李教授的其他学生弹过,每一次都不能不被它的气势磅礴所折服。我第一次听黄老师弹奏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这首协奏曲在我自己指尖流出。我不能接受还没学会就放弃。这是我对钢琴最后的执念吧。

04
放弃

可惜最终也没能实现。原因是某一天,我、父母、还有李教授都发现,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单手按住一个跨八度的和弦。手太小了。

李教授跟我父母说,其实一开始她就感觉我手小,但她想着也许今后会长大的,结果就没长大。那天回家,我爸一句话不说,我以为他又要打人。他没有,但一直唉声叹气,说“先天不足,后天不努力,有什么办法”之类的话,说了一晚上。

我非常委屈,我不努力吗?因为弹琴我已经很久没和小伙伴一起玩儿了,他们都几乎忘记我了!为了弹多声部和弦我每天都在拼命拉扯虎口韧带,几乎都要出血了。手小是我没办法改变的事情,但是凭什么说我不努力?!

这样子又硬撑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我跟父母说,就这样吧我不学了。我妈听了就开始叨叨,“你说不学就不学,我陪你练琴耗费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钱,你说不学就不学?!”

我直接从厨房拿来菜刀扔到钢琴上。那一年我11岁。距第一次学琴整整7年。

很长时间里我看到钢琴就厌恶。

05
教训

这实在是一段彻头彻尾的失败经历了。今时今日,应该很少父母会再因为学琴或其他兴趣特长培养打骂孩子,但很多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为避免落到和我一样的下场,几点建议供你和孩子参考:(Again,这里的钢琴学习,其实完全和其他兴趣特长班或者补习班共通)

首先,关于学琴前的准备:

1.这是你的钢琴/绘画/体育梦,还是孩子的钢琴梦?


我后来问过我妈,当初为啥在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送我学钢琴?她说她自己小时候很羡慕会弹琴的人,但没机会学,所以就让我学了。

这就是典型的给孩子报名自己想上的兴趣班。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太简单了,是自己的钢琴梦,自己去学就好了。不要把自己的梦想转嫁给孩子,回头再告诉ta为了让ta学琴爸妈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累放弃了多少休息娱乐时间。自己的梦想,请把资源留给自己去实现,并自己承担无法实现的挫败感。

2. 4、5岁的孩子说“想”,并不代表ta真想明白了,ta很可能根本不懂“钢琴”是什么?父母需要在投入大价钱和精力开始学习前帮ta先弄明白将要发生的事情。



所以多上几次试听课很有必要,不要忙着买琴很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即将开始的这段旅程是有趣的,但也是辛苦的、长期的,甚至有可能是枯燥的,也很有必要。

3.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选择你能够承受的,然后承受你选择的。


如果为了让孩子学琴/画/舞蹈,大人的生活变得非常拮据,或者非常忙碌,那么大人请三思:你送ta学琴/画/舞蹈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想过ta的发展有可能达不到你的目的?你是否能接受ta学琴/画就是单纯发展一种爱好?

我极不推荐省吃俭用供孩子学琴,至于砸锅卖铁更是duck不必,除非你的孩子真的非常非常热爱并且天赋异禀,否则何必呢?倾家荡产换不来成功。



那么我怎么才知道ta是否热爱是否有天赋呢?很简单,热爱且有天赋的孩子,做这件事时会乐在其中。用有限的投入多尝试,多观察,一定看得出。

现在你已经想好以上问题,决定送孩子学琴了。那么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


1. 尽最大努力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让兴趣滋养孩子的学习。


头脑清醒的我们都知道这将是一段长期的、还很有些枯燥的学习过程,孩子如何坚持?好多读者说,这就是锻炼毅力的时候了。没错,然而毅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你想锻炼孩子毅力,孩子就会产生毅力的。毅力从哪里来?孩子坚持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靠谱且持久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ta自己对这项学习事物的兴趣,即所谓的“内驱力“。


我喜欢这段如泣如诉的动人旋律,所以我愿意花时间练习,我想要学会这段气壮山河的华丽篇章,所以我愿意放弃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就像蛋蛋愿意练习“植物大战僵尸”。在我学琴的头几年,我常常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也要练完一首曲子,我能坚持练习的唯一原因是我自己想要完成,这才是毅力的来源。


如果不是我自己想,没人能逼我完成。也许短期内可以,但绝不可能长久。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常常有类似感受?当我们投入喜欢的工作时,我们不会感到辛苦或劳累。有句名言,“当你真心渴望某件事物时,上帝都会来帮助你”,只因内心的渴望会引导你寻找所有可能的方法来达成愿望。


记得读中学和大学时,我几乎每天早晨都会6点醒来(闹钟都不需要)读英语,没人监督,完全是因为自己想读。为什么想读呢?一开始是觉得英文好听,后来是因为想要看懂没有字幕的英文剧集,再往后是因为想出国留学。这种完全自发的行为一点不会觉得辛苦,相反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发现了吗?学习兴趣高--学习专注、自觉性高--学习效果好—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快乐,成就感和认同感—更高的学习兴趣,反之,无兴趣—不想学—学习效果差—挫败感—更无兴趣。


你一旦明白了这点,就会立刻明白在孩子的学习兴趣面前,老师的权威不重要,眼前效果(比如得奖、考级、分数等等)不重要,如果这些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请毫不客气地替换他们。


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常常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类毒鸡汤误导,以为学习就是要吃苦才正常,才有所建树。长大后我才明白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也才有可能在这方面长期坚持学习进步,也才有可能真正有所成就。


同时,别着急上火,弹琴时几个错音,读英语时几个不标准发音,没那么可怕,别着急去打断去纠正,记得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要因为不断干涉破坏了ta的学习兴趣。


另外机智如你,一定发现这点同样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成长,以及培养猪队友参与带娃/家务了对吧?(手动狗头)。


2. 不要给孩子的兴趣爱好排序或做太多规定。


你家孩子如果沉迷钢琴,你会高兴吗?

那么如果ta沉迷弹奏流行歌曲呢?


如果你家孩子沉迷美术,你会高兴吗?

那么如果ta沉迷漫画呢?


另外,烘培呢?甚至,电竞呢?你会高兴吗?


有没有发现我们潜意识里很容易给各种兴趣爱好从高到底排序。我甚至听说过在朋友圈发布歌曲的鄙视链,是古典最高,流行最低。


可是我们的排序不是孩子的排序,并且我们也无法通过强制措施让孩子认同我们的排序。



然后回到上面那点,只有孩子真正喜欢,ta才会为此甘愿付出精力,才有可能在此领域绽放光芒。


许多人很喜欢用周杰伦的成功案例来说明周母“坚持”的重要性。其实在我看来,周母更难能可贵的支持是不设限,她没有规定说古典音乐才是高级的不要去搞流行音乐,否则哪有可能“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3. 如果发现学习过程你和孩子特别痛苦,那么99.9%你选错了方向。


就像爱情里,如果你追一个人追的特别辛苦特别难,那么你八成追错了人。


每个孩子擅长的领域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较,因为即使你和孩子拼尽全力也不如别人毫不费力。鸟不要和鱼比赛游泳,乌龟不要和兔子比赛跑步。


如果本来学得好好的突然开始痛苦了,那么99.9%是方法不当,就像硬哄孩子睡觉怎么也睡不着,一定是哄睡方法错了。应该考虑调整方法,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不努力或者自己不尽力。


4. 始终保持清醒。


比如学钢琴遇到手小这种事,不是孩子努力不努力能改变的,不要为此责怪孩子,或者自怨自艾。毫无帮助,还恶化亲子关系。


如果你发现学习过程中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糟糕,请及时思考原因并停止不当行为。


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成果值得牺牲亲子关系来达成,并且即使牺牲了亲子关系也无法帮助你或孩子达成这项成果。这里请再次回看“学习兴趣那一条”。



在我自己的经历里,很长时间我不惮以最恶毒的语言诅咒过去。直至今日我能理解父母和李教授,他们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方式方法,名师李教授也确实培养出了许多得大奖的学生,只是她的方法不适合我。

而我也许永远不能原谅他们。

这种恶劣影响还不局限于学琴,在放弃钢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真的感觉自己没用没价值,同时由于长期与同龄人疏远导致在学校不知该和同学怎么相处才好。直到后来由于成绩不错才慢慢找回自信。

可现在想想还是心寒,万一成绩也不好呢?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没价值了吗?成绩不好的孩子就不值得积极向上的人生吗?

当然不是,总有一个领域是孩子喜欢和擅长的,就看ta是不是足够幸运,能够找到这个领域,并获得力量坚持。

最后,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帮助孩子找到他真正喜欢并让他自愿为之努力的方向。希望再也不会有孩子步我后尘。

全文完,本文的作者是胖胖屋。真是令人唏嘘的一段经历,回想起我自己小时候,也常常是哪个老师对我好,鼓励我,哪门课我就学得好,好老师、好的方法、有信心的良性坚持,真的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你有什么感触和故事,也欢迎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可以查看历史文章
请把我标星🌟
这样就不会走散啦。
有需要可以加我微信 xiaotudachengzi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