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快进看完了纪录片《高考》,其中有一集,讲的是毛坦厂中学,那里的学生俨然紧张的做题机器,生活除了备考,再无其它事......当镜头扫过教室书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试卷,我也好像穿越了。那时候中午吃完饭能趴在桌上光明正大睡一觉,真的是一天最开心的时刻了。不用像上课犯困那样猛掐自己,不会瞌睡得头都点到桌子,猛然惊醒心狂跳。那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吧,那时的我,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从早上5点半起床,赶到教室开始晨读,到晚上10点下自修,每周6天半,天天如此,每周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几小时,到晚上就又要开始自修了。手指头上写字留下的茧,到现在都没有褪掉。那时候从家里到学校要过一座桥,还要过两条马路,为了抄近路,我总是天朦朦亮从菜市场里穿过去。
一早上大街上没有行人也没有车辆的时候,菜场里已经人声喧哗了,大家都已经忙碌了很久了。我行色匆匆穿过这热闹的菜场,一边走,一边时不时的停下来,借着路灯的光线读上一段,然后又把书卷着放到胸口,这样抱着方便些,默默的念一下,还不耽误脚下走路。
每周有半天不用上课的时间,我会跑到学校对面的小书店,那里有本书讲的是北大清华状元备考的经验,舍不得买,我就在书店里站着看,有时候一晃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晚自修下课的间隙,我常去操场上跑步,或者站在高高的风口吹风。高考的前几天,我把辫子剪掉了,留了个短短的男孩头,可能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仪式感吧。作为从高考大省江苏考到上海的,传说中的“小镇做题家”的一员,借由高考才得以来到大城市,在这里扎根下来,我有时候会想,那场考试留给我的到底是什么。 看到今年浙江卷作文题: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其实这个题不管用来写高考本身还是写人生,都是很应景的。那时候,我们觉得高考是天,一切都会给它让步。唯独不知道,人生从高考才刚刚开始。后来走向社会,开始工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回头看看,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察觉不到,生活已经出了一道又一道的题,这条路不再是千军万马声势浩荡的独木桥,而是一个人的孤独长跑。相比之后人生诸多“考题”来说,一份有明确考纲,明确答案,可以排除一切心无旁骛投入的考试,既是最难,又是最简单的。
我还记得,记忆里外婆家门口有一排高到撑满天空的白桦树,多年后有次老宅拆迁前再去看,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印象中那么高的树其实那么矮。
小时候从家走到学校那条路,记忆里总要走很久很久才到,很远,沿着当年的路重走一段,发现其实不太长时间就到了。
踏入自己小时候的房间,也有这种感觉,小时候觉得宽敞得很,再看才意识到其实蛮拥挤。
就是那种,像是穿越到了无数平行空间里的一个,一切很熟悉,但感觉又时刻提醒你,一切不同了,时间和空间都好像发生了错位,被扭曲的似乎不是记忆,而是现实,而这一切是在踏入那个场景时,猛然发觉的。十几岁的想法,那么幼稚,好希望那时候的自己多懂得一点,多明了一点,但又没有办法改变过去一分一毫。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如今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孩子高考还早,但有个问题却是我一直思考的,也想问问大家,这么多年回头看,你觉得拥有幸福人生,或者相对比较成功的那些人,都有哪些特质?我把这个问题发在微博, 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但这些答案却有个共同点:这些让我们拥有幸福,更接近成功的特质,大多无法在高考那种标准化考试中体现,在试卷上这些不考,也无法量化,却对我们的人生却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答案中,很多人提到了情绪稳定、内心充盈、自律、自驱力,抗压能力、逆商、行动力、目标感、责任感、智力、运气、努力......的确,思考这些,不单告诉我们要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也为孩子的培养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