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对不起,我要食言了,今天这篇又会很长,但说真的,就算这周其它文章都不看,也请大家留十分钟,跟我一起读一读这篇,我相信这十分钟不管是你还是孩子都会很有收获。新闻大家肯定看到了,在我们几乎忘了头顶上还有三个人的时候,神州十二号9月17号顺利返航。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一切背后,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钱学森。从神州五号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开始,每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时,航天员都会去看望钱学森钱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钱老去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钱老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老于1934年从交大铁道机械工程系毕业。说来惭愧,我也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钱老不但是我的同校师兄,更是正宗的同系师兄。比起他老人家,我实在是太过普通,而今天我能做的,是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从他的人生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上海的闹市区,交大徐汇校区的校园内,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叫做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由国家投资兴建,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
这里收藏着很多的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是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昨天我原本心情有点低落,一个人背着包过去,在那里待了很久,感觉受到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他是“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美国人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
他自己说:“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
钱学森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钱均夫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职于国内大学与教育部,和鲁迅等人是好朋友,而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他深远和绵延不断的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富裕家庭,钱学森却丝毫没有骄纵之气,他勤学努力,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先后就读于北师大附小、北师大附中等名校。
在中学毕业报考大学时,他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这是因为,钱学森在高中时,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希望能“习西夷之长,救中国之短” ,于是他奔着当时交大去了,因为那里有当时最好的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可是当1934年毕业时,他却突然改变了自己的专业志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时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1932年,日本挑起事端,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在这次交战中,日本凭借强大的空军,掌握制空权,对我国狂轰滥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经历这一切的他,感受到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决意为“航空救国”贡献力量。1935年8月,经过在清华一年的预备学习,他去往美国麻省理工改行学习飞机机械工程。临行前,他这样对同学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纵观他的一生,你始终能够感受到他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和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将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他一生源源不绝的持续奋斗的动力。
又是一年918,防空警报在天空鸣响,又是一遍吾辈当自强的刷屏。当我们总困扰于这代衣食无忧的孩子,好像缺乏努力的动力和目标时,说真的,我们都应该好好读读这些先辈的故事。
硕士毕业之后,钱学森没有留在MIT,而是去了加州理工攻读博士,转向航空理论研究,并在那里结识了导师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做出了一流的学术成果,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被后来的航空界广泛应用了二十年。学术之外,他还加入了“火箭俱乐部”,做了很多小型火箭发射试验,不过当时的试验环境简陋又危险,还曾经把学校宿舍炸出好几个大洞,被同学们戏称是“自杀俱乐部”。后来俱乐部被收编,加州理工成立了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先是担任火箭研究理论组组长,后来又做了实验室主任。而且他还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导弹的研究,拥有海陆空三军的通行证,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总之,在当时的美国,钱学森已经是极有声望和影响力的科学家了,后来在他101岁诞辰的时候,马斯克的SpaceX还专门发推特纪念,足见他在航天界的地位。
钱学森后来去了麻省理工,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同时晋升为该校的终身教授。那是1947年,他仅36岁,是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导弹之父钱学森》
而他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天才,更是一个心怀大义的爱国者。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中国来,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来。因为他的才能,美国军方深知他的能力和价值,千方百计阻止他回国。
1950年,钱学森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了叫特米诺岛的监狱,半个月内他瘦了30磅,被保释回家的时候,甚至暂时失去了语言能力。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
从1950年到1955年,钱学森一家被调查、监视、限制行动整整五年。每个月都要去移民局签到。然而,钱学森骨子里的“中国人的灵魂”是不会那么轻易被摧毁的。中国人相信一句谚语: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最初,他只是为了转移美国特工们的注意力而开始研究与美国国家机密完全无关的新科学。他将自己的困难处境抛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中去。
经过3年多的刻苦研究,钱学森终于在工程控制论中有所建树。他用英文写成了一本30多万字的著作《工程控制论》
孩子也好,我们自己也好,人生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有沮丧的时刻,记住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5年,在失去人身自由5年后,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斗争, 以11名美国战俘换回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在麻省所有的研究资料都被美国政府销毁,归国的邮轮上,他说:
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
—— 钱学森访英时对留英中国学生的讲话(1987年)
回国之后,他马不停蹄的就去了东北考察,在当时参与了多项国防项目的哈尔滨工程学院,陈毅大将问他,我们能不能搞导弹?他斩钉截铁地说,“能,外国人能搞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搞,难道我们就比外国人矮一截吗?”
后来很多媒体都喜欢用一句话来总结钱学森的经历: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
两弹事业拉开了序幕,而我们的航天工业,也是从那天开始起步。
在1960年和1964年,钱学森先后主导了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两颗导弹的发射,后来又牵头了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任务。在实现两弹结合的历史上,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六年,而中国,在钱老和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只用了两年时间。我们总会觉得,好像天才做什么都毫不费力,实际上,钱老也经历过重大的失败,“1962年,东风二号在一切正常飞向碧空后,却偏离预定方向,跌落在离发射场600多米的地方,把地面砸出了一个20多米的大坑。”
他是这样鼓舞士气低落愁眉不展的工作人员的:
同志们,不就是掉下来一个“东风二号”吗?它今天掉下来,我们明天就把它射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年,我在美国的时候,写一篇重要的论文,写成的只有薄薄几页,底稿却装满了一个柜子。到底失败了多少次,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如果失败了就哭鼻子,闹情绪,恐怕就没有最后的成功了。
科学实验嘛,如果每一次都保证成功,那还要实验干吗呢?
所以我说,我们不要怕失败,失败了,总结经验和教训,再重新来过。经过挫折和教训,我们才会成长,才会变得更聪明。
取得成功,当然好;但是失败了,可以使我们得到锻炼,这种锻炼对我们尤为重要和珍贵。
我平时看很多逆商的书,总觉得多少有点空洞,看到钱老这一段话,真的感受到深深的震撼,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是真勇气。
两弹之后,搞定了地球上的事情,国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太空,在1968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的统筹研制工作,而院长,还是钱学森。仅仅2年之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是那个年代的骄傲,但钱学森的贡献又不止于此,他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的带头人,更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科学家。比如,早在神州一号上马之前,钱学森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技术储备,早早的就建立起来了远洋测量系统,亚洲最大的风洞群实验室,以及负责航天员训练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这才有了载人航天后来的厚积薄发。而且当时国际上比较热门的是航天飞机的方案,但钱学森却建议我们发展载人飞船。如今,神州十二号已经胜利返航,而航天飞机的设计却早就已经被淘汰了。正是钱老的建议,才让我们的载人航天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但航天事业绝不是靠一两个科学家身体力行就能成功的,于是钱学森还为中国航天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最早的东风一号研制的时候,钱学森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导弹几乎毫无概念。于是钱学森开始给这帮年轻人从头上课,并且手写了一部教材——《导弹概论》。
后来他又写了《星际概论》,这也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的启蒙教材。当年钱学森率领的那批年轻人里,有后来的神州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那人才有了,要怎么分工合作呢?钱学森还根据工程控制论的思想,搭建起了航天系统的组织架构,让成千上万科研院所和工程师,个个都责任明确,高效工作。
而这套架构,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用。更厉害的是,这套成功经验在高度总结提炼之后,渐渐形成了系统工程中国学派,也叫钱学森学派,应用到了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钱学森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我们的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1991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科学家。钱老不光是学习和工程实战上的天才,他的人品也同样当得起榜样二字的,他从不居功自傲,当面对荣誉,他强调要将荣誉归于集体,调动大家积极性。
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以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钱学森
他写信,反对被称为导弹之父,以淡泊之心面对功名荣誉。晚年坚持“七不“,连给他的别墅都不住,一直住在朴素简单的国防部家属楼里。
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
——钱学森
晚年也仍旧坚持学习,正是学无止境,奋斗不息的精神铸就了他学术的高峰。
一个科学家的生命应当说已经不属于自己,他应该属于创建科学的巅峰。
钱馆还有太多太多的史料,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最后,还想讲个小故事。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时候,测控通信靠的还是电线杆上拉出的明线,有一根线出问题,所有的通讯便会中断。于是发射那天,有10多万普通人组织起来,在每一根电线下站岗,这才保证了通讯安全。国富民强,除了举世瞩目的天才之外,更要靠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团结奋进。钱学森国士无双,而我们,或许也可以做那些,守卫电线杆的人。航天事业不仅是对宇宙未知的探索,更是国力的彰显和国防的保障,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我们的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热爱与付出。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拥有这样的家国大爱,无论他们将来杰出或平凡,那都是生而为人,最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