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富足的原生家庭,那又怎样

小土 小土大橙子 2022-10-02

交大本硕,工科女小土,家有蛋定两兄弟,点击蓝字关注,一起理性育儿,少走弯路。


周一的文章(链接)收到好多留言,在这里先谢过大家,分享和鼓励都铭记在心。


今天想跟你们聊的,同样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不知道你最近看到那封清华贫困生的自白树洞吗? 这个话题当时上了热搜,虽然不知道原作者姓甚名谁,评论里还有人质疑内容的真假,但一些似曾相似的描述,仍然让我有很多感慨 。



树洞的原文是个长图,他家境不富裕,经济窘迫节俭度日,但当他有能力的时候,想的不是如何为自己谋划,而是慷慨地捐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想着“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内容比较多,我放成滚动条了,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没有富足的原生家庭

那又怎样



我在微博问大家看完的感触,有个评论说:“人穷志不穷,那样的环境下坚持努力奋斗,最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境况稍微好一点,还能去帮助他人!真让人敬佩!” 

是的,这也是想写这篇的缘由,不过最初打动我的,却是因为我和树洞里的这位后生,是有过些许相似经历的。


 01 
往事

02年,我刚从苏北小城考到上海,那是我出过最远的一趟门了。从家到学校的一路,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妈妈送我来学校报到,一进校园我就懵了,真的比想象的大好多,去哪里都要走好久,很不方便。

学校里,各路新生报道,很是热闹,大家都忙忙活活。除了家里带来的,各种日用品都得置办,最大件的,莫过于自行车了,学校里车行就有卖,可是一问价钱,却高得让人有点犯难。 

那天我在宿舍收拾东西,妈妈说要出去一趟,也没说去哪去干什么,过了不知道多久,等她再一次出现在宿舍门外的时候,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头发被汗水打湿,黏成一缕缕的,整个脸和胳膊晒得通红,红得透出油亮亮的黑。

那是8月底9月初的上海,太阳特别的毒,阳光明晃晃的,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空气里都是热浪的味道。

她究竟去了哪?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才知道,她居然是去了南方商城买自行车。那是她问别人打听出来的地方,据说那里有个大超市,东西比学校里卖得便宜很多。她去那里买了车,然后就这么一路把车骑回了闵行交大。

19年前,还没有5号线,也没有智能手机、百度地图,靠的只是一张嘴问路,那不是十几分钟的路程,是烈日炎炎下的十几公里,即便是今天打车来去,也得花掉半个多小时。

我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除了感动、震惊这些寻常人能想象的情绪之外,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强烈羞愤感。

其实有些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偏偏摆到面前的事,却让我无可回避地意识到,原来普通的一样物件,居然是要如此这般才能够实现的。

这个代价如果是自己来付,尚有足以骄傲的余地,而让他人受这个苦,来为我实现,着实沉重到无法承受。我当时,应该是发了诸如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之类的脾气。

晚上躺在宿舍的板床上,草席上感受不到一丝凉意,连风扇慢悠悠摆头过来的风,都像是电吹风吹出的热风,我忍不住捂着被子哭了,眼泪,凉凉的。 

那一年,我十七岁,脑子里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比如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等等,只是当时的我,无法想到答案,也无力破解。 


 02 
不同的起点

我第一次听到室友一个月能有800的生活费时,觉得人和人的差距很大,因为我一个月卡着用,也就200多块。

那时候,看到室友买芒果,会觉得好羡慕,因为芒果比较贵,以我的生活费,一般只能从一堆便宜处理的苹果里面挑几个。
那时候,也会为了番茄炒蛋便宜5毛钱,骑去更远的食堂,会为了2块5的车费,多走20分钟路。 

自行车那几十块的差别,不过是现在的一杯奶茶而已,可当时,却好像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深深壕沟。

说到这里,你可能能感受到,我并不是想讲什么脱贫、财商教育的大道理,只是因为走过同样一段泥泞的路,有过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细微感受。 

发在微博的讨论里,有位朋友问我:“土啊,你说穷是原罪吗?穷人家的孩子还有途径去超越阶级吗?”

是啊,现在的人们总说,“人很难跳出原生家庭的框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现实的困境的确是有的,可古人也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如果说贫困是一种教育资源,我想,那大概就是可能会让人懂事很早。

拿我来说,因为害怕经济问题加深父母之间的矛盾,很早就知道,不要跟家里开口,每次电话来问钱够不够,我总说够的够的,每次问好不好,我总说很好很好。

我也曾经早上六点多起床从郊区赶着去市区实习,晚上下班七八点钟到学校后,匆忙吃口饭,再接着赶到助教的地方批作业,挣下一份工钱,还要不耽误在老师那边的项目和自己的学业。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我不希望孩子这么懂事”“我不希望孩子这么辛苦” 我理解这种想法,但现实是,人往往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既然抽到了命运的盲盒,拿到了一手这样的牌,不如想想怎么打好它。 

就像树洞里那位同学一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最大的善意,去面对人生和周遭。


 03 
跳出轮回

后来的某一天,我路过校门口,发现门口店铺里,赫然立着一家自行车店的牌子,走进去一看,那标价竟然比妈妈辛苦骑回来的还便宜,那个瞬间,仿佛有个小人偶跳出来,站在面前,对着我吐着舌头说:“你居然才发现吗?” 

那时候,我开始带着疑问去想,人的时间和辛苦,是不是真的能够换到相应价值的东西。

作为经历过困窘的人,我感受到贫困对人最大的限制,莫过于眼界和选择,被匮乏感充满的时候,人的所有决策都很容易趋向保守, 简单来说,当注意力全部在节流时,开源的大门也会同时关上。 

以前学校里有申请去香港交流的机会,但听说那边青菜饭都要卖20元一份,想想家里没钱,连打听都没有打听就放弃了。身处于困窘中的人,很可能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做到以及如何做出改变。

很多年后,当我读到更多关于“穷与富”课题的探究时,心中的疑问,有了更确凿的回答,真相很残酷,那就是很多人受穷,不是因为不够辛苦,不够勤劳,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是因为受困于知识和眼界。

人们朴素的价值观里,总觉得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走的路越远,走得越辛苦,收获一定越大。其实不对,能坐车就是比走路快,生活仿佛总是在愚弄老实人。

那时候室友在淘宝上卖东西,我那么缺钱,却并没有想着去研究一下,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新事物有莫名的恐惧感,更主要是我想着,都没有钱进货,哪可能卖东西呢。那时候,还有股年轻人的“傲气”;钱是个什么东西,不值得为它拉下脸。不把钱放到重要的位置,就自然不会为它而努力,也很难去真正改变经济状况。

回头想想,所谓努力,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中,体力上的吃苦受累了,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所能左右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你看,这个时代会用软件的人,就是更容易打到车;知道领券的人,就是更容易买到实惠的东西;选对赛道的人,就是走得更远;风口上猪都会飞。

为什么蛮力做不到,而杠杆却能翘起地球,是因为路径有着根本的不同。 

我在外面越久,从原生家庭沿袭而来的固有观念,瓦解得越彻底。一方面我遗憾于父母逝去的光阴和人生际遇,另一方面,因为知识和眼界的不同,我能也怀着信心,去走一条和他们不一样的路。



 04 
如果我们可以做什么

说起能做什么,其实我是羞于去传授所谓经验的,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把个人境遇的改善,都归功于自身的努力,但如果镜头拉远放大,那是时代的红利和机遇,因为我们都身处于一个安全的社会,一趟上升电梯之中。 

如果没有学校的平台,如果没有曾经雪中送炭的奖学金,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很多东西,是时也运也,如果端着过来人的后知后觉, 指点江山,未免少了敬畏。


如果说每个人能做什么,我想那就是始终保持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敏感,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未来的赛道不是体力战,而是信息战。

如果说还能做什么,我想是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的社会,要竭力阻止阶层固化,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因为这样才能给让那些贫困的年轻人机会和希望,让他们能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从紧张和拮据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开创的勇气。

如果没有富裕的原生家庭,
天不会塌下来,
低到尘埃里,
我们也可以有仰望星空的勇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