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蹬脚没人会瞪你
2017年5月3日一早,字幕操作界第一天团“菊花帮”的菊花帮主和小伙伴们去上海影城给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电影与音乐”大师作品展做画幅确认和字幕机测试,当放到《伍德斯托克》时,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超宽的2.39:1银幕被巨大的华纳公司logo覆盖,随后又在一阵急速的吉他声中“R”级评级被燃烧,观者的心也急速地被引爆。摇滚乐史上最伟大、最传奇的音乐节,在东方巨幕厅强大的环绕声系统衬托下,重新寻回了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观看这部电影,每个人都会自发随着节奏蹬脚的,电影院里的乐与怒,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做到了。
《伍德斯托克》观影小贴士:
1、影片正确画幅是2.39:1,在上海影城放映时画面撑满整块银幕
2、影片采用了多屏、分屏等手法,因此实际画面有时是满屏2.39:1,有时是1.85:1等
3、影片原始素材为16毫米胶片,这个版本为8k扫描4k修复、2k输出数字版,画面颗粒感较强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必将震撼魔都的音乐纪录片是怎么诞生的吧:
1969年,在风雨飘摇中的华纳公司被金聂服务公司收购,这家公司拥有的资产包括租车公司、清洁公司以及殡葬服务公司。公司老板史蒂夫·罗斯看中华纳公司,不是因为它那近乎奄奄一息的电影业务。他所看上的,是华纳的音乐业务。
在1960、1970年代,拥有一家音乐公司就如同有了印钞执照。音乐拥有巨大的青少年听众群,而且制作、推广一张唱片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利润空间大到令人无法想象。华纳公司拥有当时最热门的品牌之一:Reprise。
罗斯一心想要通过唱片业赚钱,而把华纳公司的电影制片大任交给了睿智风趣的约翰·凯利。凯利原本制作过一些影视节目,他认为制片人“应该与导演一起工作”,一部影片成功与否,靠的是“他们的判断,他们的品味,他们的眼光”。简言之,在凯利心目中,电影业务靠的是主观直觉,自信满满的他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只是一点运气。
运气真的在1970年,随《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降临了!这是一部摇滚纪录片,记录了在纽约州的牧场上举办的一场日后被认为史上最伟大的、以和平与爱为主题的大型摇滚演唱会。
在1969年夏,这一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导演迈克尔·沃德利和他的年轻伙伴们打算拍一部有关这一演唱会的片子,但直到开幕前一周,仍未筹足租借器材和购买16毫米胶片所需的15000美元资金。
凯利闻讯后,立即将这笔钱预支给了沃德利,作为买下最后成品的所有版权的头款,不管沃德利最后拍成什么样子。作出这一决定时,凯利并没有料到这场音乐节会如此举世轰动,之后被公认为摇滚史上划时代的时刻。他当时只是盘算:即便没有其它收益,他至少可以通过出售沃德利团队拍摄的素材使用权,收回成本。这个摄影团队的成员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马丁·斯科塞斯,他还参与了本片的剪辑工作,但不久遭到解雇。
苦不堪言的现场经历——白天挨饿,夜晚无眠,堵塞的马桶——至今仍是沃德利的电影生涯中最生动难忘的回忆。摄制组拍得的素材量大得惊人,需要一个大型后期制作团队通过专门设计的设备进行剪辑。不过相对最后的成功来说,这一切投入都是小巫见大巫。《伍德斯托克》在美国上映后净赚1300万元美金,并且在之后的许多年中,通过各种放映活动和音像产品等为华纳带来了几百万美金的进账——而按照全长片的标准,这部电影的投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伍德斯托克》的成功,令大老板罗斯突然之间对电影业务兴趣大增,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此开始重点扶植电影业务,并放手让凯利去跟着感觉走,由此带出华纳公司在1970年代的复兴。
现实今日,要看到The Who、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Jefferson Airplane、Santana、詹妮丝·乔普林等摇滚乐史上传奇乐队或歌手的演出,只有通过《伍德斯托克》这部音乐纪录片了。
上海观众苦等近半个世纪,终于将在5月6日星期六下午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和5月13日星期六下午大光明一号厅,欣赏到这部经典纪录片,这也是此片修复版的大陆首映,仅此两场,切勿错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电影与音乐”大师回顾展其他影片介绍:
长按识别下列两个二维码中的任意一个,直接进入艺联大师展购票通道:
上海·电影·放映·影迷·交流
电影山海经|电影迷小小的家
微信ID:Cinematographe
长按二维码关注电影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