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大作战前的小功课:文学篇
本周六和周日,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法国电影大师展”将迎来史无前例的马拉松放映:长达13小时的法国电影大师雅克·里维特《出局:禁止接触》的大陆首映。这部艺术电影史上“圣杯式”影片因片长关系,自成片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放映次数屈指可数,因此这次放映格外引人注目。
在迎来这个一生仅此一次的观影体验之前,要提醒观众的是:
首先:《出局:禁止接触》的展映影院是和平影都(地铁1、2、8号线人民广场站14号口出即是),千万别犯迷糊跑去上海影城;
其次:请务必在本周六上午10点左右也就是开场前半小时左右到达和平影都现场取票,底楼有两台淘票票打票机、一台猫眼电影打票机、五楼有一台淘票票打票机。前往五楼atmos厅的通路只有两部电梯和消防楼梯,电梯因防疫要求一次乘坐人数不得超过七人,因此提前到达可以确保不错过精彩的开场。假如早到肚子饿的话,底楼就有肯记早餐可供选择。
《出局:禁止接触》是“五月风暴”之后诞生的作品,里维特捕捉到“五月风暴”带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仅用6周时间利用16毫米胶片,在虚实交错间记录下“五月风暴”之后的法国众生相。素有“拍片快,剪辑慢”闻名的里维特,将自己的文学底蕴渗透在了这部作品之中,耗时大半年时间,温和地创造出一种绝大多数人不敢这么制作的方式。
可以说,《出局:禁止接触》犹如一滴从高空中坠落的水滴,所溅起的一圈王冠般的水花便是巴黎的表里两面,当我们想要仔细看的时候,水花却已重回水中。但是,这一滴水花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却是无穷无尽,它激发我们去解锁更多这部作品背后的密码。
里维特的电影标签中有一栏便是“文学”。他的作品通常具备着极高文学价值,《出局:禁止接触》可谓是他文学底蕴的集大成者。跟随这部电影,我们仿佛上了八堂极为深入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课。影片改编自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十三人故事》,以两个剧团分别排演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两大悲剧《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作为主线,牵扯出一个神秘的“十三人”组织。
我们可以顺着这个剧情,这么看这部电影作品:如果《十三人故事》是一道刻着“13”门牌号的门,那么,片中提到的一首由英国文学大师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梦游仙境》)所写的诗歌《猎鲨记》便是打开这道门的钥匙。门被打开,呈现着一座由《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共同组成的迷宫。当我们在迷宫中兜兜转转时,这座迷宫自己又衍生出了更多新关卡,例如雪莱、歌德、贝克特等人所撰写的有关“普罗米修斯”的诗歌作品。最终,一连串的神秘事件引领我们去找到“十三人”组织的答案出口。
这道刻着“13”门牌号大门的《十三人故事》,经过里维特的妙手重新编排后,其映射的大门纹理尤为别致。巴尔扎克的《十三人故事》重点借由三个主要人物,讲述“十三人”这个神秘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里维特则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四条线索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十三人”组织,这群人在片中的社会作用与巴尔扎克小说中所提到的又有所区别,显得更广泛,也更神秘。
据调查统计,当时法国在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团体组织的数量激增。到了20世纪70年代,每年新增两万五千个团体。里维特基于这一现实社会的观察,选取一面,通过他创造的这“十三人”组织,让影片秘密在最后一刻被揭开,也由此将影像与现实彻底联结。
作为打开这座神秘迷宫大门的“钥匙”《猎鲨记》在片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猎鲨记》是卡罗尔自《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发表的一首童趣“胡诌”诗,讲述几名船员去捕猎一条蛇鲨。卡罗尔擅长在连贯情节中玩文字游戏,让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词语在串联起来时变得生动有趣,这首诗也不例外。他还为这首诗创造了新词汇:“snark”,即“蛇鲨”。这个词在本片中被反复提及,成为了这把钥匙上独特的齿形。里维特灵活选取该诗中的词汇语句,和卡罗尔一样,也玩起了全新的文字游戏,锻造了一把独一无二的隐喻之匙。
钥匙有了,打开大门,面前是构成影像迷宫的《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在《出局:禁止接触》中则可看成是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一体两面”,也是影片着重描绘的部分。《七将攻忒拜》讲述俄狄浦斯王的两个儿子自相残杀的故事,而《普罗米修斯》讲的则是,众神在天父宙斯的命令下审判盗火之神普罗米修斯。这两出戏剧有着一个共同点,而这一共同点恰好反映了里维特对于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和情感,并在循序渐进的叙事中充分表达而出。
《出局:禁止接触》基于文学的底色,以庞大的时间体量,诉说着一个看似极简但背后复杂的故事。文学在里维特的鬼斧神工之下,凝聚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它引领着我们走向迷宫的终点。当走出这座影像迷宫的那一刻,那种对于法国社会、文化等各方各面的激动澎湃之情终将释放。
当然,除了文学之外,剧场排演也是本片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且听下回分解。
2021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上海·电影·放映·影迷·交流
电影山海经|电影迷小小的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电影山海经
业务联络请添加:ledou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