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妖灵妖:2015年十大电影书

2015-12-24 妖灵妖 电影山海经


自2009年起,每年年末推荐十本值得一读的电影类中文图书,所读有限,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






《用钢笔战斗的<电影笔记>》漫游者文化 2015年10月


《电影笔记》(大陆翻译成《电影手册》,以下沿用《电影笔记》)因法国电影新浪潮而一起被神话,每一年的年度十佳被奉为年度关于艺术电影的最高品味选择,但若按照本书作者艾米丽·毕克顿的说法,《电影笔记》其实从1980年代开始就已经走向了大众流行,变成了一本关心奥斯卡和票房的主流电影杂志,它不再是雄心勃勃要改变电影观念来挑战现有电影评论模式,因为它自己也变成了其中一份子。


《用钢笔战斗的<电影笔记>》是关于《电影笔记》自创刊到2009年间的简史,毕克顿没有在书里大摆八卦(即便有也是浅尝即止),而是通过扎实独到的评述,将《电影笔记》在不同时期的取向、特点和影响勾勒出来。这无疑是一次去神话或重新定义神话兼而有之的书写,在阅读过程中也我们看到对于《电影笔记》真正重要的文献,华文世界的确也翻译得不多,有待更多学者去发掘。





《香港电影2014》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2015年8月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丛书至2015年已出版了41种,其中《香港电影回顾》系列自1994年起每年一本不离不弃地讨论香港电影,2014年这一本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影响而更显珍贵。全书的编辑形式与以往回顾一样,也是当年上映的香港电影以及华语电影的影评为主,最精彩的莫过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投票时的讨论实录。从讨论中可以看出香港影评人对待港产片和香港导演演员作品的认真态度,被大陆评论界或观众认为的烂片,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即便你不一定认同这种分析,也定会受到启发。除此之外,书内还应对了2014年香港那宗大事件增加了三篇文章,作为历史性证言,另外增添的纪录片单元回顾和向逝去影人致敬的文章也都焕发新意。无论香港电影如何被大陆媒体和评论误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这本回顾书总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有力回应。




《光阴的故事》行人出版社 2015年7月


过去三十年间,每隔十年就会诞生一部关于“台湾新电影”的纪录片,1992年是罗维明拍摄的《旧影重温》,2002年是萧菊贞执导的《白鸽计划》(好像要被收录到标准公司明年三月发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蓝光花絮中),这两部都是以采访当事人的形式回顾台湾新电影,到了2014年由谢庆铃执导的《光影的故事》则转换角度,借由世界各地电影人的视点来讲述台湾新电影的影响,此片入围了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经典单元。


《光阴的故事》与行人出版社的其他出版物一样有着雅致的设计品味,值得图书设计师参考。此书采用了书+碟的组合形式,碟为双碟版DVD,第一碟收录纪录片《光阴的故事》109分钟正片,第二碟收录116分钟删除或延展片段,光是这个配置本身就已经值得收藏。而书的内容包括了纪录片所采访的全部素材的文字版,以及港台学者谈台湾新电影的文章、新电影宣言全文、2012年四场台湾新电影三十周年讨论会记录。纪录片由于篇幅所限,因此对受访者所谈内容会有所取舍,但通过文字的方式予以还原,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复盘过程,有些没有被收录的论述反而精彩过正片,就像阿萨亚斯把付东驳得哑口无言的段落。




《世界电影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这套牛津世界电影史的原版出版时间是1996年,当时是为了纪念1995年电影诞生100年而编撰的,待到纪念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才出了中文版。中文版分为三卷,总计1600多页,可以分拆也可以成套购买。全书由电影史学家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主编,第一卷为无声电影,第二卷为有声电影(1930-1960),第三卷为现代电影(1960-1995)。每一部分都讨论该时期电影的一般性问题如制片厂体系、技术、类型、美国和欧洲的主流电影和独立电影等各个方面,然后再讨论世界各地的电影以及该时期代表人物介绍。全书邀请了八十多位电影学者、影评人撰写在他们学术领域内擅长的内容,如保罗·谢奇·乌赛写无声电影的诞生放映和保存修复、裴开瑞写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小松弘写日本经典电影、大卫·鲍德威尔写小津安二郎、李焯桃写香港电影等。由于是百科全书式、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长篇巨著,因此光译者就有两位,《虹膜》杂志主编magasa担任了全三卷的审校工作,为译文质量保驾护航。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


这是目前关于电影大师胡金铨的华文图书中最好的一本。编者是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和宇田川幸洋,他们都是胡金铨的影迷,因此找到机会对胡金铨进行了一次长达30小时的详细采访,仿造著名的特吕弗采访希区柯克风格,所有提出的问题都经过悉心准备,加上胡金铨的回答霸气十足、金句迭出,因此一来一往仿如高手喂招一般,好看过瘾。非常令人惭愧的是,这本关于华语电影大师的书是由日本人采访与出版,据说在日本出版后亏蚀严重,此后于1998年出版了港版中译本,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迅速绝版。后浪出版公司此次出版的版本即是1998港译版的大陆简体字版,让这样一本研究胡金铨的宝书重见天日,实在是新世代影迷之福。





《剪辑之道》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2月


沃尔特·默奇是《现代启示录》的音效师,1997年因《英国病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和最佳音响两座小金人。迈克尔·翁达杰因创作《英国病人》而获得布克奖。两人相识于《英国病人》的片场,工作之余,翁达杰产生了跟默奇一起合作一本关于电影的对话录的想法,《剪辑之道》由此诞生。全书就是翁达杰访问默奇关于电影剪辑、声音处理等领域的访谈,他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思考另一个媒介的创作过程,默奇不仅详细讲解了自己在《现代启示录》、《教父》系列、《历劫佳人》重剪等工作中的幕后故事,也分享了他的艺术观,读者能在两个不同艺术领域里的大师间的思维撞击和优美的文字中得到额外满足。





《生活本身》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年3月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于2012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生活本身》,2013年因病去世,同名纪录片也在次年由他生前推荐鼓励过的导演斯蒂夫·詹姆斯拍摄完成。伊伯特的去世,意味着一种热情、专业、诚实和偏执的影评写作方式的消失,《生活本身》与伊伯特的影评一样,擅于用最简单明了的词汇精准而引人入胜地描述人或事,《我的新工作》和《采访者》这两章若是单独拿出来读,也可视做优秀的散文。全书不仅仅是伊伯特的个人生活回顾,也包含了他对电影圈、影评圈的一次审视,一些此前从未被提及的事情也许会让读者略吃一惊。




《电影之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继《声音》、《视听》之后又一本与电影声音有关的书。此书收录了27位电影声音创作大师的访谈,这些人中有同期录音师、音乐混录师、声音指导、音响剪辑监督等等,大部分人都获得过奥斯卡奖,他们参与的影片也多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如《美国往事》、《E.T.外星人》等。访谈围绕着他们各自的工种展开,同时涉及到了他们各自专业上的得意之作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如《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声音修复、《愤怒的公牛》里拳拳到肉的声音、《纳什维尔》多轨录音、《星际迷航》电影版里企业号的声音是如何从无到有地被创造并完美地传递给观众的。




《星际大战如何以原力征服全世界》高宝国际 2015年12月


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即将唤醒大陆影市之前读这本书算是十分应景,全本记述了星战六部曲从构思到诞生以及与之紧密相随的迷影文化如何把它推向了神坛,全书包罗万象,即便是最资深的星战迷,也可以从书里获得他此前从不知道或者混淆不清、出处不详的八卦和新知识。这本书对于大陆那些手捧热钱的无脑老板以及等待热钱进账捞一笔就走的无料影人来说,更是必读的。因为它讲述了目前大陆影业最热门的一个概念:IP的诞生与成长。此书除了讲述星战系列的幕后制作过程外,也从商业体系角度讲述星战系列如何从一个故事发展到一个品牌一个产业,在过去40年里如何赚入370亿美元,销售商品超过200亿件(全球人手三件……)。



《对话伍迪·艾伦》凯特文化 2015年12月


这是伍迪·艾伦的传记作者埃里克·雷克斯编写的访谈录,对话时间自1971年起至2009年,基本上涵盖了伍迪·艾伦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全书将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根据影片构思、剧本写作、选角和表演、拍摄与现场、执导、剪辑、配乐和个人从影生涯这八个主题重新编排,并对其中的访谈年份和背景做了注释,因此虽然时间线跳跃,但不显突兀与凌乱。伍迪·艾伦在访谈中百无禁忌,谈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圈的看法,直抒创作理念的同时也保持笑匠本色,大抖包袱,连卓别林也被他黑了。


让我们用他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我注意到关于电影的垃圾书籍真的远胜于其他书籍,这正好符合那种人们愿意花九十分钟看一部电影而不想要慢慢翻阅一本书的市场契机,不过这样竟也能提供足够的知识内容,让那些学究们赖以维生”。


原创不易,欢迎打赏。祝圣诞快乐!抽奖请移步至今日微信第三条



上海·电影·放映·影迷·交流

电影山海经|电影迷小小的家

微信ID:Cinematographe


长按二维码关注电影山海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