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选错专业是我最大的幸运: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
全文字数:3483
阅读时长:7分钟
编辑:树妹
2009年我被中国最东北的一所985大学录取。
因为是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调剂到这所大学的,所以专业选择很仓促,甚至只是因为想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词,就随便填了一个机械专业。
其实,作为一个小地方的考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我又怎么会知道什么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我甚至不知道选专业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我一直自诩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坚信不论我到了哪里,不论我经历着什么,只要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终将有所作为。
但梦想是什么呢?
那时我只是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憧憬大学生活,对未来的生活强加了很多自己的幻想和偏见。
02
由于对专业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虽然大一有机会调剂专业,但大家都在学基础课,专业间似乎也没什么差别,我也没想过去换专业。
后来的学习中,随着自己了解地越来越深入,我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这个专业。
我要到别的领域去发展,这差不多是我大学后两年很坚定的一个想法。
但是临近毕业,因为一些其他问题,我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加上大学地处偏远,招聘机会本身就不是很多。
当我开始求职,我发现还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似乎只有机械领域的。
就这样,我在一个从事工业设备生产的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浑浑噩噩地过了第一年后,我对未来愈加迷茫,自己似乎走到了一个可怕的怪圈里面,大学没有选好,然后是专业,尤其是专业,直接我做着毫无快感的工作,而这种生活仍将日复一日......
我时常看老罗的各种演讲视频,试图在理想主义的信念上寻找自己发展的突破口。
后来,我和一个学教育学的朋友聊到了能不能做一个互联网项目,给中学生们志愿选择上的指导。
我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共鸣,理想主义的热血涌上心头,于是,我就辞职创业了。
03
创业至今,虽然至今没有太大的成绩,但是我发现这样一种不断创造新事物,不断带给别人价值的过程中,我非常开心和满足。
有人说,创业成功的人肯定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你必须不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才能把事业做大,但会选择创业的人肯定是理想主义者,因为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做对自己这么不划算的事。
但就算是自称理想主义的人,也需要一个机缘,让自己萌生创业的冲动吧。
没有之前的经历,我大概根本不会做现在在做的事,这么看来,选错专业,也许真的是我遇到的一大幸事。
好多牛X的人物在做大事之前,往往有各种了不起的征兆,但我却没有。
我甚至记不清自己决定创业具体是哪天了,我只记得我和朋友我俩分析了这件事巨大的社会意义,痛批了这个领域的各种江湖骗子和各种乱象。
我们下决心要用最完美的方式为这个领域带来希望,我们要用最高尚和坦荡的方式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我们怀着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心情,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即将影响整个中国教育的大事。
虽然最开始就做好了迎接各种艰难险阻的准备,但从三年前开始开发第一个产品,至今产品方向尝试了不下十个,差不多每一个都从兴奋开始,以惨败收场,回想起来,让人唏嘘。
04
创业最初,我们首先排除了市面上最多的专家咨询的路线,因为我们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规划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指导。
然后我们琢磨出了一个分享个性化经验的解决方案,各个大学的师兄师姐们,都来分享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师弟师妹们选大学和专业提供参考。
产品推出后,还是很受中学生和家长们欢迎的,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个好东西,很有用。
但是,就像一些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一样,我们的产品很快陷入了用户留存非常困难的尴尬。
慢慢地我们发现,过来人的经验看上去很不错,但是根本无法解决当前考生最痛的问题,他们连自己能考上什么大学都不知,在众说纷纭的经验大海中,他们只会更迷茫。
05
三年来,经历了一系列其他失败的探索之后,最终我主导做了现在的“考试之后”(“新锦成”内部孵化项目)。
目标依然是当初的理想——让高三的考生们更好地填报志愿。
我方案定位最简单粗暴的“挑大学”和“选专业”两部分,就和现在的志愿填报流程一样,先定大学,再来定专业。
“挑大学”从分析自己能考得上哪些大学开始。
我们要根据考生的分数推荐大学。竞品们也有这种服务,价格几十到几万不等,每一家都说得神乎其神。我们最初也认为,这一定是一个特别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因为大学那么多,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
收集数据的工程量的确浩大,30多个省,2700所高校,500多个专业,6年的录取数据。
但是我们把所有的数据捋一遍下来,发现分数虽然是波动的,但是各个大学分数线对应的全省排名貌似是比较稳定的。
负责数学模型的薛XX博士以分数排名作为基础重建了各个大学的录取模型,又加进去了高考人数、高考试题难度、大学扩招情况等参数,竟然完成了一个预测模型。
模型30页A4纸就搞定,我搞来了一张(就不便全列出了哈)。
我们拿模型用2011~2015年的数据预测2016年各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误差在3分以内的大学竟然有2400多所(全国大学数量的93%)。
面对这个成绩我们很惊讶,于是又换了一个年份来预测,结果惊人地相似。
好吧,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多牛,而是这件事本来就很容易。
就像我和一位对“考试之后”很感兴趣的高中校长说的,这种预测算不上什么大数据,也不是什么人工智能,只是对体力劳动的替代。你拿到任何一个大学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换算成本省当年的排名,再综合一些其他因素,自己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只是全国这么多大学,一个人很难找到并在短时间内处理这么多数据。
06
“考试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解放劳动力。
你把分数填进来,系统会老老实实地把它和全国2700所大学的预测录取分数线做对比,找出哪些大学适合你冲刺,哪些大学是稳妥的,哪些大学是保底的,而这些计算在你点了按钮后的2秒之内完成。
好吧,体力劳动者就是这么容易失业。而下一步要做的,就在推荐大学之间,靠脑力做筛选了。
分数预测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就像我之前所说,93%的大学都很准,可还有少数大学分数线波动是比较大的。所以除了用历史数据看趋势之外,我还希望大家能通过当前的数据看看当前的态势。
于是,我们做了这样一种处理:用户点进每个大学的详情,都可以看到其他点进来的竞争者们的分数分布情况。
一句话,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少,他们都考了多少分,一目了然,要不要填报,自己看。
好吧,我承认产品做到这里,已经没有办法做那种“精准定位大小年,帮你捡漏进名校!”的宣传了。
当然,理想主义者也不会打这种广告,我们只会努力去打破各种信息不对称。
我们始终相信,透明公开终将让多数人受益。
07
就像自动驾驶再成熟,大多数人依然不愿意乘坐一辆由机器自己开的车一样,我认为上面所做的一切虽然很好,但是还是缺乏那么一点人情味。
也许这就是专家咨询比大数据分析更受欢迎的原因吧。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和某985院校的几位老师聊天,他们竟然在抱怨自己大学做招生宣传时,找不到足够多自己满意的考生。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考生和招生老师的交流,不正是我们期待发生的事嘛。我们在短时间内调研了很多老师和大学,大家纷纷表示,很愿意在线和学生交流。
于是,产品有了最终的大杀器——你对哪个学校有意向,就直接和这里的老师们聊天。
你关心的问题,他们往往有最权威的答案,他们愿意主动找你,也说明你上这个大学十拿九稳了,多么简单直接而且有效。
挑大学就到这里了,说实话,大学老师都可以撩(通“聊”)了,我真的不知道你还会有什么不满足的。
08
第二步就是选专业了。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全国有7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
专业要怎么选呢?我认为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专业既要适合自己,同时专业本身也要足够有的发展潜力。
“新锦成”(青年职业发展领导者——顺便宣传一下)十年来,一直在为高校提供生涯测评系统,我们有非常成熟的测评系统可以提供给考生们,用来发现自己适合哪些专业,测评系统经历了十年的不断优化和数据积累,目前已经十分好用。
对比目前市场上各种大数据、高科技,一片浮躁,有几家公司会在一件小事上打磨十年。想到这些,不禁一阵欣慰。
当然,不是只有我们一家,一些竞品在“什么专业适合我”这个维度的表现也是很不错的(原谅我就不在此做推荐了)。
对大学专业本身的把握,我就不得不提“新锦成”的另外一个优势了。
在大学专业就业数据分析领域,我们同样有十年的经验和数据积累,为全国800多所高校提供就业数据分析服务。
各个专业,哪些更有发展前景,哪些最挣钱,哪些更稳定,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有了上面的两项保证,我们才得以在产品面市的第一年,就有信心把“选专业”的服务,做到全国最领先的水平。
09
打造“考试之后”这样一个产品,我和团队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终于有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成果。
现在产品正在发力为广大考生提供服务,我在这时分享自己的经故事,除了分享一些感悟,当然也是希望能大家能为产品提供支持,推荐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在此谢过~
点击“阅读原文” ,就可以去体验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