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的农具,已成为回忆

2018-01-29 张筱 旅课草堂

荆条编制的农具成了那个年代的回忆,它陪伴一代又一代人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都知道山上有一种植物叫做荆条,夏天开紫色的花花,一点香味都没有,没人喜欢它的味道。小时候,哪里要是被蜂子蛰了一下,或者皮肤长了疙瘩,父母通常嘱咐我要离它远点,怕碰到它的叶,扩散病情。虽然它一点不着人待见,但是它的枝条可是农村人的宝。

老一辈,农村条件落后,家里基本的农活工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那些成柴草的篓子,手提着笼子,还有挑着的筐筐,做房子的帘子等等都是用这些荆条编出来的。编荆条是一门很难得手艺,不是一般人都能学会的。

父亲是一位手很巧的人,村里的大多数人都跟他学过用荆条编农具,但是半路都知难而退了。那些编筐筐的荆条不是随便选的,得挑选笔直的,还得是二年生长的,掺杂着一些一年生长的细条,就可以编了。荆条太老没有弹性,太小又怕编出来的农具不结实。由于夏天荆条的水分多容易断,冬天的水分少,特别脆,所以秋天才是砍荆条的最好时候。

每年刚刚进入秋季,父亲趁农忙还没开始,起早贪黑的就去山里砍荆条,近处的山被人砍没了,就去那些离家远又高的山砍。刚砍的荆条也不敢放在山上,就怕别人给偷去,父亲则带着水分的荆条一点点的运回家。这时荆条虽然不是水分最多的时候,水分也不少,一小捆就相当的重。砍来的荆条需要晒四五天,去去水分,就可以编了。这时需要我们这些小孩子登场了,与其说帮父亲还不如说玩呢。晒干的荆条需要折掉一根根多余的小支,留下光秃秃的主干。父亲在那编,我们帮忙在边上折小枝。我们折够了,就用那些折掉的小枝,学父亲的样子编者玩。父亲累了,热了,有时都顾不得喝一口水,就是为了赶时间编完,编的更多。

一个荆条篓子,大概需要两天才编完,这还是快手。手提笼子要比篓子小的多,一天很早就完工。八十年代农村的条件还是很落后,主要靠庄稼那点收成作为家里主要收入,面对一大家子人,简直是杯水车薪。父亲起早贪黑的编,编好的成品,拿去大集上卖,卖了钱给我们这些馋嘴孩子买吃的,凑学费。那时一个篓子才卖十块钱,一个笼子才五块钱。父亲好面子,遇到认识的或有点亲戚关系的不是白送就是少要钱,那时的十块钱可是一家子好几天的开支。那个年代父亲就这些荆条编的农具供我们读书,补贴家用。

后来农村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荆条编出来的农具比较笨重,用起来也很不方便,所以荆条编的农具也很少有人用了。父亲老了,用惯了那些古老的工具。有时偶尔还会编一个,所以至今家里还有这样的工具。现在大街小巷看到的篓子和笼子,但是那些都是竹子或苇篾等编成的,很轻巧方便。

以前满山遍野的荆条都会被人们砍光,如今再去山里,很平滑的小山随处都可见到三年以上的荆条了,它不再是人们的宝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好转,荆条农具渐渐地走出人们的视线,百姓的生活。荆条的农具成了那个年代的回忆,它陪伴一代又一代人。

*编者申明:文章由本平台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旅课草堂所有,转载请联系旅课草堂。(@后台君小狄,微信dhy178743499/电话18810650742,欢迎交流!)

-----------------------推荐阅读---------------------

-----------------敬请关注:旅课草堂-----------------

旅途,是最美的课堂||乡村,是最美的世界

乡村美学营造第一门户

乡土情结人士早餐必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