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腌菜腊肉蔸子火

2018-03-24 张继梅 旅课草堂

渐行渐远的美味

秋风起,秋雾开始笼罩大地时,母亲开始腌菜。那些白菜长在地里,叶子青绿绿的,高挑挺拔,看着叫人喜欢。腌菜专挑那种白杆、细长、尖叶的品种。大好晴天时,一棵棵砍回,挂在绳子上晒两天至半蔫,再进行腌制,这样以免太酸,还保证进坛的白菜有着芬芳的冬阳的味儿。

腌菜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这得看一个人的手。同样的坛子,同样的菜,同样加的盐,同样压的石头,会腌菜的手,腌出的菜黄澄澄的,芳香扑鼻,不会腌菜的手,腌出的菜黑黢黢的,生霉发臭。母亲腌的咸菜又脆又香,不咸不淡,远近闻名。

她通常把洗净的辣椒放在坛底,以免浮上来,上面压上白菜,一层一层地放,要压密实,之后撒上食盐,用手搓匀,白菜会变得蔫软软地伏在坛子里,压上青石板,最后用清水封住坛口。二十天后开坛满屋飘香,绝对爽口。腌菜过程中见不得一点油星,更不要掺生水,否则腌菜会烂掉或有怪味。腌好的菜随时适用或直接在坛子里保存半年,都不会坏。有一坛子腌菜,整个冬天感觉心里暖暖的,有一种不畏严冬的踏实感。

腌菜做好了,就开始杀年猪。择一个吉日,叫上亲朋好友,请来乡亲屠户,磨刀霍霍杀猪宰羊。杀猪时,村子真正热闹起来,年越来越近了。吃猪血汤时,大人小孩个个满脸红光,等了这么久,终于解了一回馋。

吃完猪血汤,母亲就开始腌肉。她把新鲜猪肉切成一块一块的,平铺在缸里,铺一层撒一层盐,用手反复揉捏,把肉搓得软绵绵的,为的是让盐分均匀进入肉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撒些辣椒、花椒、八角、姜等佐料。

待到四五天后,打开缸看下,肉沁出了卤水,说明已腌好。一块块取出来,用绳子系着,挂在屋檐下通风的地方晾晒。这时各家各户都在晾晒腊肉,红白相间的腊肉,成为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整个村子上空飘散着一股浓浓的香味,看着这些腊肉,村民们的心热呼起来,辛辛苦苦一年,该好好犒劳犒劳自己了。肉晒至半干,有金灿灿的油滴下,已晒得差不多。此时的肥肉淡黄,瘦肉红润,不软不硬,可炒可蒸,可炸可煮,老少皆宜。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还用柏树枝桠的烟熏制作腊肉,我们这一带很少这样做。

腊肉头年吃不完,可存放起来下年食用,保仔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不霉不臭。现在人家都有冰箱,更易保存。有的农户,来年插秧时,还有腊肉,拿出来待客,独特醇香,方便实惠。

年猪杀完了,大人们趁着天暖和就去山上挖蔸子,我常常也跟着去凑热闹。那时不像现在,家家都有天燃气,生火做饭大都是柴禾。记得我家里的柴禾总是不够烧,父亲还到七八里地的牛屎沟去买柴。山上砍倒的松树、枫树、栎树,留个树蔸在那,那可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村民们挑着箢箕、提着斧子、钢钎、背着锄头,行走或穿梭在大山之中寻找蔸子。有时找到一个特大的松树蔸子,半个小屋那般大小,几个人合伙要挖上几天。后生们卷起袖子,脱掉棉衣,挖的挖,砍的砍,大山深处常会传来咚咚的挖蔸声响。镐凿钎撬、锯拉斧劈、锄挖刀砍、绳捆杠穿,个个“哼哟哼哟”着,满头大汗。当一个大蔸子挖起时,个个满脸洋溢着喜悦的胜利之色,大家坐下来抽支烟,商议着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运回家。

因为过年时家家都要烧一个大大的树蔸子,蔸子火要越大越好,预示着来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如果家中没有,就要提前到山上去找。 如果是三十过年,二十九早上就开始烧蔸子火,先用松毛、干树枝点着,用吹火筒一吹,蓬勃旺盛的火焰舔向蔸子。蔸子在火炕里“噼啪噼啪”作响,蔸体灼红,半个时辰烧着。蔸子火烧着后,长辈们开始烧纸上香,大年真正开始。

记得有一年,我们家那个蔸子从腊月二十九早上开始烧起,一直烧到新年初五。那是记忆中最大的一个松树蔸子,大约有簸箕那般大小,晒干透的,要是半干的,恐怕要烧一个星期之久。

烤着蔸子火,爷爷变戏法的拿出一个瓦罐,左右两边有着两个耳子,罗汉肚的那种,甚是可爱。他从房梁上取下一块腊肉,母亲连忙拿到厨房,切成大块,翻炒,上水烧开,盛到瓦罐里,拿到火炕边炖。烧久的蔸子状似炭火,不起火焰,温文浅灼。要不一会儿,罐子边沿发出油滋滋的声响,扑鼻的诱人香味从罐里不断溢出来,引得我们直流口水,弟弟馋得用鼻子深深吸气。待肉熟后加上蒜苗,下粉条烫下,即可食用。爷爷会不多不少的给我们每人盛一碗,再来一盘炒腌菜,加姜末、蒜苗、麻油,清爽可口,齿颊留香,荤素相搭。我们吃得是满嘴流油,撑肠拄腹,东倒西歪。爷爷脸颊潮红,开心地端起酒杯,自言自语道:“腊肉腌菜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我和弟弟听后,立马改口叫他“神仙”,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在土屋里飘荡。

腌菜和腌腊肉,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做,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年味,也是年味中永不变的元素,不仅延续了一份浓浓的亲情与乡愁,还珍藏着年岁的醇厚。挖蔸子在我们这边已消失,那些爱挖蔸子的爷爷辈越来越少,父母辈已是白发苍苍,村民们不再烧蔸子,挖蔸子将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张继梅,河南新县人,80后文学爱好者,偶写小文,点缀生活。

*编者申明:文章由本平台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旅课草堂所有,转载请联系旅课草堂。(@后台君小狄,微信dhy178743499/电话18810650742,欢迎交流!)

--------------推荐阅读--------------


---------敬请关注:旅课草堂----------

旅途,是最美的课堂||乡村,是最美的世界

乡村美学营造第一门户

乡土情结人士早餐必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