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方乡村猫冬之趣

2018-03-25 尹焕章 旅课草堂

说说冬天那些趣事


北方的严冬,真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呵气成霜,要多冷有多冷,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属于高寒地区。那时虽然我还是个农村的孩子,但我真正领教过什么叫寒冷。地里的庄稼到了地场光的时候,秋收打场任务全部完成,屋外头再也没有什么农活了,这个时节农村的人们忙乎了一年到头,该好好歇息歇息了,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猫冬”。

何谓“猫冬”,因为外面实在太冷了,这里有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打骂不走。意思是到外面冻得伸不出手,到外面走一走,更冻得受不了,只好老老实实待在生火取暖的屋子里,像猫一样蹲在火炕上,懒得动弹。好好的大活人不能像猫一样一动不动,大人和小孩不能就这样消磨时间呀,总该干点什么吧,或者玩点什么,搞点什么有趣的娱乐活动。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年都看不几场电影,因冬季也无法观看露天电影。人们为了使猫冬的季节多少活跃活跃,就开始了自娱自乐的活动,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了一些玩具。

例如农村妇女玩的嘎拉卡,过年杀猪宰羊时,她们让男人把猪羊膝关节部位的一块骨头取下来,经过一番加工,图上红红绿绿的颜色,她们管这东西叫嘎拉哈,把数个放在一起玩,她们叫欻嘎拉哈,把嘎拉哈随便往炕上一摆,再用手扔起一个用块布缝起来的口袋(里面装有玉米等粮食),迅速用手翻动嘎拉哈凸凹不平的四面。

嘎拉哈有四面,分别称“壳、背、增、驴”。旋即马上用手再接住布口袋。几个妇女在那排队轮流上场玩,谁没接住布口袋,谁就下去,让另一个人上来玩,她们乐此不疲,一玩就是半天。几个人在玩嘎拉哈时,往往会吸引很多人挤满一屋子看热闹。遇到玩的好的,大家就齐声叫好,热闹非凡。玩嘎拉哈,既能锻炼头脑的反映能力,又能训练手的动作的灵敏程度,同时也解除了猫冬的烦恼和郁闷。


而这里的男人们,也在寻求着自己的乐趣。说猫冬,对于男人来说也不完全是,一向不那么安分守己的他们,不能一个漫长的冬天都天天这样无所事事的猫冬。于是,他们琢磨了适合他们男人的玩具,春夏秋季节,他们在田间地头歇气的时候,也是就地取材,找出随处可见的五个土坷垃,在土地上画出横竖五条线的方格图案,我们这里叫走五道,实际就是五子棋。在冰封雪裹的日子里,没有了田间地头的方便,但躲在土草房里一样可以玩这种五道儿。或用粉笔画在孩子学习用的一块小黑板上,或用毛笔画在一张牛皮纸上,五粒玉米就成了他们手中的棋子,遇到高手对决,大战数个回合竟出现和棋,不分胜负。从围观者周围,不断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猫冬的沉闷气氛。

天天这样玩下去,也有玩腻的时候。于是,男人冲出了猫冬的小天地,奔向了广阔无垠的雪野,开始了冬捕和狩猎活动。拿上冰镩,到黑龙江上凿冰窟窿,将渔网置入其中,打冻网,不时从那冰眼里提出或大或小的鲫鱼、鲤鱼等活蹦乱跳的鱼儿,无比喜悦的心情仿佛将冬寒减弱了许多,不感觉西北风那么刺骨了。

至于那些奔波在茫茫雪原上的狩猎者,只见他们的胡须、眉毛以及那狗皮或猱头皮帽子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霜,年轻小伙子几乎是一瞬间变成了白胡子老头。在捕获狍子方面,他们早有准备,在秋天未上大冻之前,他们在玉米地里挖了一个上宽下窄的宽约一米长约2米深约2米的窖,他们管这叫狍子窖,上面用树枝遮掩着。狍子又称傻狍子,走到上面不知是陷阱,一头栽进去就出不来了,被挖窖的男人束手就擒。在抓野鸡上,他们采取下套子(用白色麻绳拧成的圈套)的办法来套野鸡,野鸡在地里或树林中觅食时,一不小心它们的脖子就中了他们事先在此设置的圈套。正如人们常说的,鸟为食而亡。那时是未禁猎的年代,现在早已被绝对禁止了,那些狩猎行为早已消声灭迹了。


当下农村人的猫冬习惯有所改变,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冬闲时出去打工,挣点零花钱。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在家猫冬。他们为了打发这段闲暇时光,或三五成群玩玩扑克(这里叫串呆)打打小麻将,娱乐一下。或十个八个要好的朋友聚在酒馆里点几个下酒菜开怀畅饮。当地的许多人,为了驱赶冬天的寒气,在一起涮锅子,锅里面放些羊肉、海鲜之类的锅子料,连吃带喝,随着筷子的一阵忙乎,顿时大汗淋漓,赶走了一身的冷气,浑身热烘烘的,于是,在他们身上,寒冬摇身一变,竟成了暖冬。

作者简介:尹焕章,笔名:一方伊人,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者申明:文章由本平台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旅课草堂所有,转载请联系旅课草堂。(@后台君小狄,微信dhy178743499/电话18810650742,欢迎交流!)

--------------推荐阅读-------------

----------敬请关注:旅课草堂-----------

旅途,是最美的课堂||乡村,是最美的世界

乡村美学营造第一门户

乡土情结人士早餐必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