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地道中国味”自信讲述中国故事,中华曲艺海外行获赞

2017-11-10 本报记者 徐 涟 中国文化报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用“地道中国味”自信讲述中国故事——中华曲艺海外行侧记


在法国南锡市政厅大沙龙厅的演出90%以上是外国观众。


        原汁原味的相声小品,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泥土气息的二人转、二人台,别具一格的大同数来宝……名角荟萃的中华曲艺海外行,既让法国、卢森堡、德国的华人华侨大呼过瘾,激动欢呼,也让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看得目不转睛,掌声雷动。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动情地说,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发展了,军事强大了,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你的伟大。巴黎中国曲艺节已经坚持了10年,德国中国曲艺周坚持了5年,今后还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



巴黎中国曲艺节:看热闹,更懂门道


 在马赛大学的演出吸引了法国姑娘的好奇。


        10月29日晚,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经过马赛、南锡两场演出,特别是头一天晚上的竞赛单元演出,当晚的颁奖暨十周年庆典演出格外令人期待。


        巴黎中国曲艺节评委会主席、法国文化通讯部名誉戏剧总监让·皮埃尔·于尔斯宣布本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的评奖结果。他说,巴黎中国曲艺节已在巴黎连续举办10年,为法国观众搭建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本届曲艺节的节目是最精彩的,每个节目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最终,经过评委会谨慎而艰难的评鉴,评选出“卢浮”金奖一个、银奖两个、铜奖三个、特别奖一个。法国观众看的不仅是热闹,他们更懂门道。


        当晚的特别演出,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戴志诚主持,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吴蜜担任法文翻译。既要简明介绍曲艺的来龙去脉,又要“左勾右扯上拉下拽”着把演出串成一个整体,这着实不易的任务在戴志诚精心设计却顺手拈来的俏皮话中显得游刃有余。而气质优雅、笑靥如花的吴蜜,总在关键之处翻译配合,再加上精心翻译的字幕,帮助法国观众看得更明白,笑得更开心。


        法国的中国曲艺爱好者戴梦平、兰婷(女)表演了他们的经典相声小段《汉语与方言》。说实话,要不是因为高大帅气的法国人长相,汉语比许多中国人都说得好的戴梦平几乎让人无从分辨。这一下子拉近了法国观众的心理距离,似乎最难的中国话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本届曲艺节的金奖节目获得者、上海评弹团的陆嘉玮和解燕为大家献上了一段《玉蜻蜓·庵堂认母》,特别奖获得者王占新再次登台,为大家表演二人台《王婆观灯》,一雅一俗,亦庄亦谐,展示出中国曲艺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在观众的热切期盼中,姜昆和戴志诚为大家献上了一段经典相声《乐在其中》。从温州话、广东话提炼出来的包袱、笑料,既让人欢声笑声不断,也让人咂摸出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特别为外国观众设计,将常见外国人名字“peter”以北京、天津、东北、广东、上海等地方言来发音的桥段惟妙惟肖,不用翻译,也令法国观众忍不住哈哈大笑。


        十年,筚路蓝缕。要将最地道、最多样的中国曲艺介绍给西方观众,需要胆识、魄力与坚韧,更需要一份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在巴黎中国戏曲节已经成功举办多年的基础上,中国曲艺家协会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于2008年共同创办巴黎中国曲艺节,以演出、讲座及评奖的方式,介绍最贴近中国百姓生活的曲艺艺术,9年来共有来自22个省区市的近300位中国曲艺名家新秀登上巴黎舞台,以相声、评书、快板、绍兴莲花落、四川清音等50多种曲艺形式,用“地道中国味”向法国观众展现中国传统艺术。


        曲艺节设计的竞赛单元,是唯一一个全部评委都由外国专家担任的中国曲艺国际大奖。这当然不是说,只有外国评委才最有水平,而是希望通过外国评委的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待中国曲艺——什么才是我们“地道中国味”的曲艺特质,东西方欣赏眼光、趣味、格调的差异又在什么地方。评选结果既在最大限度上证明了艺术没有国界,只有好坏,东西方有着共同的艺术理解;同时,又有一些喜好与趣味不尽相同,而正是这些差异,引发讨论,令人深思。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法国观众能够真正欣赏中国曲艺,从剧场的选择,到曲种的确定,从节目的挑选,到服装、音响,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组织。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吴钢老师,凭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素养,以及对法国观众的深入了解,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法文翻译,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三言两语介绍清楚,反倒比长篇大论更具挑战。


        努力没有白费,巴黎观众也以热情回应。从第一年、第二年的鲜为人知,到逐渐有越来越多外国观众观看演出,还有像戴梦平、兰婷这样的年轻法国人学中文、学评戏、学曲艺。这次巴黎中国曲艺节十周年纪念展演的消息两个月前一上网,不到两周就已登记注册满员,就在演出前,很多巴黎观众还在不断致电询问。中国曲艺越来越为法国人闻知,几位评委、法国著名艺术家早就是中国曲艺的发烧友,他们又带来了更多外国观众。而曲艺节今年第一次走进马赛、南锡,90%的外国观众,看着字幕也一样反响热烈,笑声雷动。


        当晚的高潮,是为庆祝曲艺节十周年,一段回顾视频把大家带入了10年来一个个美好瞬间。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用中法文给在场的观众介绍了10年来曲艺节走过的历程,以及对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现场全体中外观众唱起《生日快乐》,共同庆祝巴黎中国曲艺节十周年圆满成功。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严振全感慨地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经过历年的积累,项目丰富多彩。在新时代的新的起点上,对外文化交流还可以进一步做精做深,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的魅力真正走进法国观众的内心,使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只有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才能尊重、信任与理解中国。这是中法文化交流最深的含义。




卢森堡:让中国文化根脉润泽四方


来自上海评弹团的陆嘉玮、解燕表演苏州弹词

《白蛇·赏中秋》。


        中国曲艺海外行用“地道中国味”讲好中国故事,既努力让外国观众理解与欣赏中国文化,也把服务当地华人华侨、唤起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10月31日,中国曲艺海外行走进卢森堡,在卢森堡音乐学院剧场举行了一场精彩演出。


        卢森堡风光秀丽、宁静祥和,是一个人口数量与面积都不大的国家,但人均GDP却长期位居世界前列。这里的华人华侨团结友爱,侨领中既有已过六旬的“50后”,也有30多岁的“80后”,看到来自祖国的艺术家,他们发自内心地激动与兴奋。


        当晚的演出星光璀璨。除了之前的二人台、评弹、相声外,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旭东(叮当)表演的谐剧《麻将人生》,提炼普通生活中的喜剧元素,把痴迷麻将者的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留下回味。二人转演员程野、郝莎莎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对青年演员,他们的出现让观众惊喜异常。数来宝表演艺术家柴京海在现场与观众互动,观众们心甘情愿地被他指挥着起立、坐下、挥手、扭腰,欢笑声此起彼伏。为了让剧场演出更加丰富多彩,主办方特别邀请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韩延文加入团队,《那就是我》《我的祖国》唱进了海外游子的心里,令观众热泪盈眶,情绪激昂。


        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黄长庆前来观看演出。他说:“对外文化交流的早期阶段,我们总想着拿西方已有的艺术来交流,觉得只有交响乐、芭蕾舞才是他们看得懂的艺术形式。但文化自信要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展现。到卢森堡来的古筝、琵琶等民乐形式反而更受外国观众的青睐,因为他们要看原生态、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黄大使还笑着告诉大家,要不是从事外交工作,也许自己早已经从事曲艺行业了。


        中华曲艺卢森堡之行的总协调人、欧洲华人华侨联合会执委朱培华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如今事业有成的他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广当中,他表示,举办此次活动就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向欧洲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欧洲人和旅欧华侨华人了解、喜欢中国曲艺。


        演出吸引了周边比利时、德国、荷兰的观众。荷兰青年企业家王强特意驱车赶来,还带着几十公斤大闸蟹,慰问演出团的艺术家们。卢森堡侨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为演出忙前忙后。卢森堡的华人华侨有许多从事餐饮行业,为了观看演出,他们想尽办法,在演出开始前赶到。也有不少卢森堡人,随朋友一起来观看演出,丰富的表演形式、夸张的形体动作,让他们也不禁开怀大笑。演出开场前,华侨刘克强的女儿Esther LAU(刘思恩)以一首《橄榄树》暖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赞叹。这位出生、成长在卢森堡的女孩曾参加过2015年水立方歌唱比赛,获得本赛区选拔赛的总冠军。卢森堡侨团总秘书长蒋一达说,要让卢森堡华人华侨的后代经常亲近来自祖国的文化艺术,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根永远在中国。


        中国曲艺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管宁告诉记者,曲艺走出去对曲艺艺术家自身的艺术提升作用巨大。开阔眼界自不必说,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完全不同的外国观众,促使艺术家们更认真地思考自身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以及未来创新发展的可能途径。这对于曲艺界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德国中国曲艺周:从这里,听懂中国


 说快板的德国小伙倪克


        德国的中国文化中心,位于柏林市的使馆区,2008年5月开放。根据中德双边文化协定,与德国歌德学院享有对等地位,这使得中心开展活动时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1.2万册图书,常年举办的展览、电影展映、音乐会、舞蹈、戏剧、讲座活动及互动体验,使得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为传播交流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11月2日,德国中国曲艺周的五周年纪念展演首场演出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张军辉、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中国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曲华江及华人华侨、德国观众500余人一起观看演出。


        本届德国中国曲艺周的参演节目,包括二人台《王婆观灯》、快板书《武松打虎》、二人转《小拜年》、大同数来宝《婆媳之间》、苏州弹词《白蛇·赏中秋》、四川谐剧《麻将人生》、民族歌曲《那就是我》和相声《乐在其中》等。其中,二人台、大同数来宝、四川谐剧等节目是首次登上德国中国曲艺周的舞台。这些剧目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一级演员王占新反串王婆,夸张的形体表演、过硬的嘴上功夫、庙会观灯的喜庆一下子让舞台热络起来。来自山西大同的柴京云、柴京海表演的大同数来宝,拓展了原来曲艺说唱的表现手法,借鉴戏剧对人物的塑造方法,通过表演描摹故事场景,铺排情节起伏,刻画人物性格。戴志诚的主持功夫确实了得,上下左右,把一台节目缝合得天衣无缝,观众对他的串场词恨不得一句一叫好!


        原本打算接待200位观众的中国文化中心实在无法拒绝观众的热情。为保证每一名经过网上登记的观众都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曲艺表演,文化中心下了不少功夫,打开了演艺展厅的隔断,扩大观演区域,将座位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就这样,还是有几十位观众只能站着欣赏,十几位德国观众干脆坐在地上,一直到两个多小时后演出结束。


        与往届有所不同的是,第五届德国中国曲艺周展演活动吸引了近百位德国观众,占观众总人数的近三成,其中多数是首次来观看中国曲艺表演。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字幕,语言类节目德国观众欣赏起来有障碍,但演员的表演还是让他们鼓掌喝彩。


        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次精彩亮相,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不止一个德国华人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亲身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迫使那些原本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逐渐客观起来。在德国媒体上开始有了各种各样较为广泛的报道。想要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其文化。对德国观众来说,有了渴望了解中国的心,他们愿意静下心来,欣赏中国人的艺术,认识中国人的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爱好。这正是中国文化走进西方观众内心深处的深刻内因。


        在德国的演出还有个特别的亮点,就是快板书《武松打虎》。当帅气的德国小伙倪克穿着长衫、手拿快板登上舞台时,德国观众率先鼓起掌来,为他打气加油。倪克的父亲Bernd Donath也来到现场观看演出,全程录像,准备回家后再慢慢细看。倪克娶了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姑娘潘悦,小两口为传播中国文化不遗余力。Bernd Donath走亲家到过中国,从此也成了中国文化的粉丝,一部《长征》从头看到尾!通过曲艺搭桥,如今,中德文化交流再添一段佳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就是文化交流的真意。


        11月4日,德国中国曲艺周五周年纪念展演移师汉堡,容纳800多人的汉堡Curio Haus剧场座无虚席。现场热烈的气氛令演员们情绪饱满,纷纷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而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也为此次中国曲艺海外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曲华江由衷地说:“这次中华曲艺海外行,正是在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从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到华人华侨对于祖国的强烈自豪感,给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中国曲艺走到欧洲已经坚持了10年,今后还将探索各种方式,让中国文化更深入地走向世界,走入人心。”



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没有座位的观众或站或坐,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


本文配图由吕海军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