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厉害了:填补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空白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填补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空白
出土的火塘遗迹很可能是新疆迄今发现的人类点燃的第一堆火;大量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发现,把新疆地区的考古学年代推到4万年以前;大量动物骨骼化石的出土,为探讨这一时期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遗址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自2016年发掘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阔依塔斯村通天洞遗址有诸多惊人发现,成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出的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
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据了解,通天洞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2014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新疆如期进行。当普查人员途经阔依塔斯村时,在遗址处地表上发现了一些陶片,普查人员初步判断该遗址属于青铜时代古人类的生活居住遗址。2016年,在得到国家文物局发掘申请的批准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带领一支考古队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发掘。
通天洞遗址外观
该遗址有3处大小不一的洞穴,正面看呈“品”字形,左下面的洞穴最大,长22.5米、进深16.6米、高5.8米。进入该洞穴约2米时,洞穴与山顶上下相通,通天洞由此得名。为认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和相关遗存,考古队员在洞穴内外各布置了一个25平方米的探方。洞穴外的探方发掘出比较多的陶片和石磨盘以及反复用火的遗迹。而在洞穴内,清理完堆积较厚的牛羊粪,露出堆积比较薄的早期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层;再往下清理,出土了少量细石器;再往下,清理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等遗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后加入考古发掘中,对其中4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发掘,而对其中出土的石制品时代的确认,让考古队员大吃一惊。经碳十四测年,旧石器时代地层的年代为距今4.5万年左右。据介绍,在此之前,新疆几乎所有的考古发现中,最早为距今约4000年前的遗存。
2017年6月至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再次合作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其间在洞穴外探方内发现了围绕洞口的石围墙以及围墙外直径约1.2米的灰坑等遗迹,还出土了炭化小麦,对其进行碳十四测年的结果为距今5000年至3500年。洞穴内旧石器文化层中还发现了原位埋藏的边界清晰的3个圆形灰堆。“炭化小麦的出土,表明通天洞遗址有可能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并且从青铜到早期铁器时代延续使用。”于建军说。
于建军表示,经过初步调查勘探,在通天洞附近还有22个洞穴出现,其中有两个洞穴也有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而在洞穴对面的崖壁上, 48 31030 48 14939 0 0 2246 0 0:00:13 0:00:06 0:00:07 2945有类似的洞穴等待他们进一步探索。“通天洞洞穴口朝西,顶部敞开,夏天能通风,应该比较凉快,可能是古人类夏天居住的地方,对面崖壁的洞穴洞口朝东,比较封闭,可能是古人类冬天居住的地方。”于建军如是推测。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
“该遗址地层堆积明显、文化序列明确,提供了本地区旧石器——细石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埋藏学和年代学研究价值明显。这对新疆考古来说是划时代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这样评价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他认为,遗址不仅填补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了解新疆地区4万多年以来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组合
高星还对该遗址旧石器文化层中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石制品十分关注。他认为,这些石制品的出土,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莫斯特文化即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而得名,其典型特征是使用勒瓦娄哇技术和盘状石核技术,典型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过去曾有人怀疑莫斯特文化在东亚是否存在过,而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种类丰富的石制品,就包括勒瓦娄哇石核、盘状石核、勒瓦娄哇尖状器、各类刮削器和莫斯特尖状器等典型的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这就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通天洞遗址所在位置,其所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位于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中亚东欧等地区为邻,这对我们理解和研究欧亚草原上古人类交往交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于建军说。
除了大量石器,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也引起专家的种种揣测。这些动物骨骼可鉴定的种类有食肉类、兔类、羊、驴、犀牛、棕熊以及鸟类等,有明显的切割、灼烧、敲击等痕迹,且骨骼破碎程度很高。“这为探讨这一时期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遗址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比如这说明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以狩猎为主,可能他们的食物来源不多,所以一旦猎取到食物,对其的利用率就非常高。”于建军解释。
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证实
对于如此重要的遗址,作为发掘领队的于建军直言发掘的每一步自己都很兴奋,而更让他兴奋的是通过遗址发掘发现的一些线索,可能预示着更大的学术和研究价值,还有待他们开展工作去进一步印证。比如小麦起源于西亚,被人类驯化比较早,在考古界,一直有在欧亚草原的南麓存在着一条小麦传播通道的推测,此次在遗址的全新世地层中浮选得到炭化的小麦,如果在进一步发掘中小麦种属等问题得到解决,很可能会让这一推测变成现实。再比如,考古队在通天洞穴外发掘出一座小型石板墓,但是在其中没有发现任何文化遗物。如果在之后的发掘中能够发现人的骨骼,与其他地方人骨化石的DNA进行比对,就可以为探讨亚欧大陆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提供重要线索。再比如,在洞穴内的探方内发掘出土了少量细石器,年代在1万年左右,其中反映的问题只能在进一步发掘中解决。
通天洞遗址出土的铁器和铜器
同时,让于建军备感欣慰的是在发掘的同时,遗址的保护工作已经同步推进。“我们在遗址发掘之初就主动做宣讲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目前,吉木乃县委、县政府将通天洞遗址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完成了遗址土地置换,还聘请多名文物看护员负责遗址的安全,并且设置了安防设备。今年我们准备开展多场讲座,让民众了解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于建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