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 动 深 山 ——远安龙凤村蝶变纪事

远安发布 2021-07-11

“绿”动深山

绿成金山

8月17日

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

店子垭山峰下的庞家湾

21栋古民居

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树林之中

游人踩在青石板路上

享受着清凉的山风

犹如沉醉在绿意盎然的梦境中





龙凤别舍总经理苏剑楠说,龙凤村人十分注重保护绿水青山,如今游客们慕名来到龙凤村度假,享受着龙凤村的绿色福利。



01

传承——

百年接力保护留下珍贵遗产



龙凤村平均海拔700米,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村落宁静古朴。龙凤村党支部书记薛明华介绍,早在200多年前,龙凤人就设立了“同议公禁”石碑,立下私自砍伐树木者“罚钱 一千”的村规民约,以此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家园,使龙凤人爱护生态的优良乡风传承至今。



200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龙凤人

坚守对绿水青山的保护


目前,龙凤村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为85%,银杏、大叶樟、铁坚杉、桢楠、三角枫等古、大、珍、稀树种随处可见;全村还保存有150余栋古民居、900余亩古梯田以及古井、古树、古碑等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有效保护难得的生态环境,留住乡愁,去年龙凤村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咨询服务,对深山里的古民居、古梯田、古井、古树、古碑进行精心保护,并实行一个党员认管一棵古树,统一设置二维码标示牌,让大家在了解古树基础知识的同时监督古树保护情况。


有效的生态保护

使龙凤村的生态美景惹人醉


8月17日傍晚,一场阵雨后,龙凤村店子垭处的山峰出现云蒸霞蔚景观,山间树林若隐若现,不少游人踏上村落间古老的青石板路,一路欣赏古民居、古梯田、古井、古树、古碑和山巅的流云飞瀑,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中。


过去,由于交通落后,龙凤村的绿水青山不仅未能让龙凤人享受到绿色福利,而且还使龙凤村成为一个落后村。


2014年,新一届龙凤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下决心改变龙凤村贫困落后面貌,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村“两委”党员干部转变发展思路,决定把祖祖辈辈留下的古朴民居、淳朴乡风、古树青山在更好地保护起来的基础上,利用全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庞家湾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发展乡村旅游。


02

建设——

保护性利用唤醒沉睡“龙凤”



发展旅游

首先改善基础设施


龙凤村统筹整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项目资金,近年累计投入671.5万元资金硬化、扩宽、刷黑村组公路近20公里,破除了交通“瓶颈”;筹资227 万元,新建天河水窖26座、提水站3座,埋设饮水管道26公里,保障198户541人饮水安全。



采取“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推进的模式,全面消除村庄危房,并注重保护生态与民俗,坚持“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水”原则,保护现有150余栋古民居、900余亩古梯田以及古井、古树、古碑等历史文化遗产,按照“生态化、小聚居、微田园”思路,深入推进建设庞家湾精品民宿区、店子垭农耕体验区、百里荒高山康养区。预计到2020年底,全村80%以上的农户依靠旅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农业产业增收1.4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


薛明华介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本着“点子自己出、设计专家拿、石头就近取、事情自己干”的原则,龙凤人坚持选用本土原材料,聘用本地能工巧匠,按照保生态的标准施工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资源,做到“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


对年久失修的明清古民居,龙凤人仅在原有基础上修缮加固,墙面使用本地材料“黄土+糠壳”,混合黏胶刷在墙面,房顶用杉木平板,油毛毡铺底,做防水、定瓦条、盖上小瓦,变身国家金宿级民宿。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龙凤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68人,全村最高长寿纪录102岁。为此,龙凤村还深入挖掘龙凤人文资源,以长寿文化为主导,以打造鄂西山区“长寿第一村”品牌为抓手,深入挖掘龙凤人长寿之谜,总结提炼独具特色的养生经、养生法和长寿食谱,修建“龙凤传奇”长寿文化博物馆,促进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


03

发展——

端上金饭碗吃上旅游饭



在龙凤村,游客走进村口,一股甘醇与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这是回乡的年轻能人王剑文经营的龙凤酒坊飘出来的酒香。近年来,龙凤村“两委”为了给龙凤的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促进乡村振兴,鼓励有理想、有知识、有意愿的青年和能人回乡创业。



王剑文之前在沿海一家大型医药公司做销售,2015年,他辞去年薪15万元的医药经销工作回到家乡龙凤村,接手父亲经营了近20年的小酒坊。王剑文说,父亲酿造的酒品质虽好,但缺乏营销。他接手经营后,为家里的白酒注册“龙凤源良”商标,除发展33个代销点外,还发展了3个加盟店,销量上升后,他扩大了酿酒规模,新建2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带动20多人就业,让深山里的酒香远飘省内外。


村里的石匠王立平回乡后,在拈花谷民宿建设中大显身手,一炮走红,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工匠,并带领20余名村民组建起工程队,为乡亲们建设特色民居。


同时,25名能人在家“靠山吃山”,利用龙凤的绿水青山旅游资源办起了农家乐、乡村客栈,30多人在农家乐、乡村客栈务工。30来岁的庞凤琴说:“我去年回乡在拈花谷民宿景区经营起一家农家乐,年收入3万多元,靠绿水青山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龙凤村人人有产业、户户能增收,使龙凤村不断焕发新活力,昔日偏僻的贫困村依靠绿水青山实现华丽蝶变,成为“产业特、农民富、生态优、村庄美、集体强、乡风好”的美丽乡村,湖北省“绿色幸福村”。



坚持发展的本色


远安龙凤村用生动的实践,验证了“两山”理念的生命力、引领力。


践行“两山”理念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龙凤村既注重优良乡风的传承,更注重用新理念武装人、引导人。正是人人“咬定”绿水青山不放松,才走上了以山兴村、以山富民的发展快车道。


践行“两山”理念重点在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对于绿水青山,我们不仅要接过保护的“接力棒”,更要跑出造福于民的“加速度”。龙凤村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让藏在深山中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永远的发展本色。初心不忘,本色不改,“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必将焕发出强大且持续的生命力、创造力。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 龚昌俊  通讯员 ¦ 郭莎莎 赵超编辑 ¦ 刘中一  编审 ¦ 陈大春  终审 ¦ 温宜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视频新闻精彩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