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这些学科,国家鼎力支持!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2021年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从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夯实基础研究能力等六大方面出台20条重点举措,旨在破解制约基础研究的瓶颈问题。


《意见》提到,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中科院上海分院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为首批三个“基础研究特区”。


近年来,科技界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呼声很高,国务院、科技部、教育部也多次发布支持文件,部署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工作。




  

基础研究,写入政府报告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 “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国务院出台意见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其中明确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目标:到2035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不再编制项目预算。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60%。保障基础研究人员稳定工资收入。拓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渠道,促进基础研究与需求导向良性互动。


科技部制定方案


在“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出台了系列国家层面历史上第一次专门加强基础研究的文件,其中包括制定《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实施《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


2020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进展情况。针对科技发展起到基石作用的基础研究,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指出,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下一步,科技部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并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


纳入“十四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阵地。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教育部组织科研人才培养“两手抓”。


基础研究领域科研平台


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双一流”学科里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研中心,目前已经布局了十四个前沿科学中心。同时,推进在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重组,让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还提到,要充分认识基础学科的基石作用,全面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重视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对数学、物理等重点或薄弱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基地建设、招生指标等资源配置上加强布局。注重基础与应用的衔接,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发挥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鼓励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计划:

2019年,教育部发布拔尖计划2.0。目标在2019—2021年,分年度在不同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立健全符合不同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引导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学科范围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截至目前,共有60所高校199个基地入选。



强基计划: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强基计划代表国家对基础学科的高度重视,全国共有36所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试点高校





  

基础研究,哪些高校最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自科项目)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约888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17.5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20万项,在支持学科均衡发展、培育人才、产出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根据国家自然基金委统计,近几年绝大多数自科项目的资助率不足20%,可谓竞争激烈。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自科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基础研究水平,是评价高校基础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础研究,那些高校最强?下面对2016-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百万级项目进行了统计。

一流大学,霸榜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榜单中呈现出了霸榜之势:全国排名前30的高校全部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清华大学以351个的项目总数领跑全国高校,除2019年之外,其他年份的项目数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大学虽项目数不及清华大学,但总资助额度超过清华大学达到了16.1亿元。



一流学科,竞争激烈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苏州大学排名第一,项目总数为47个,居全国第31位;华中农业大学以46个的总项目数居第二位,北京科技大学的项目总数为40个,处第三位。



“双非”高校,进步飞速

非双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这两所坐落于深圳的高校分居前两位,这两所高校在过去几年的进步幅度也十分可观。2016年,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分别承担了2项、4项百万级以上自科基金项目,到2019年,两所高校的项目数分别激增至16项、17项,再次体现了“深圳速度”。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不会走多远;不依靠独立的基础研究掌握原创性科学技术知识成果,就会受制于人,也不可能产生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战略领军人才。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自科基金的有力资助,近年来,我国在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体量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从成果质量、影响力的方面来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要把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软科微信公众号,为大家提供参考,不代表我院官方观点。


来源:软科
排版:小小柯  校对:二三  审核:小钱

_

大家在看

_


热文

教育部:把握好5方面关系,开展好新时期劳动教育

热文

堪比打印!他手写129页毕业论文,更硬核的是……

热文

成信大!生日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