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我要尽力做好研究成果转化”@“上海科技精英”朱为宏
去年华东理工大学备受欢迎和热议的“光控变色校徽”,将光致变色染料与液晶巧妙结合,其中的关键是基于新型内源手性的光控变色染料,正是由朱为宏团队负责开发的明星位阻型光致变色染料体系,突破性地实现了多稳态、光响应的颜色变化调控,属于最领先的高端防伪技术,具有可逆、可变、渐变、可擦、角度依赖等特色。
目前,朱为宏团队已实现在包括荧光传感、高端防伪技术、变色眼镜、变色玻璃等光致变色产业链的突破。他致力于推动光响应变色眼镜和变色玻璃高端产业化发展,构建了百余种光敏产品资源库,实现无底快变色、防蓝光变色、涂层膜变色等核心技术突破。朱为宏团队与上海甘田光学开展紧密合作,开发有机光致变色镜片。作为第一申请人,他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主导研发绿色节能新型光致变色玻璃,已突破长期光热稳定性瓶颈,为节能低碳、绿色时尚发展的变色玻璃建材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年他入选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把化学的基础打牢,在不断的尝试中,实现光敏化学产品高端化”,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为宏的科研“秘诀”。
他将研究成果“写”在实验室外
“光之所致,超越所见。”
是朱为宏对于自己光敏产品研究的总结,
“光具有非接触快速响应的特性,
‘光之所致’
指的是使用的强操控手段;
‘超越所见’
指的是团队希望在功能上予以突破。”
朱为宏长期从事
光敏化学产品工程领域研究,
推动“变色行业”的产业发展。
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
我们是面向国家应用需求、产品导向,去探寻功能材料、产品工程中基础研究的卡脖子难点,通过突破这些瓶颈提升产品材料的性能,最终实现材料的领先性。
”他认为,
做原创性的突破或高性能的产品时,
能使用的调控手段有限,
那就必须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
才能提供更多突破瓶颈的可能。
“产业化应用、性能的提升,
应该从源头、从基础研究上,
在‘从0到1’这个阶段突破。”
朱为宏主攻基础学科研究,
但他并不认为
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是对立关系。
在他看来,
科研要注重基础研究,
也要接地气,找准需求定位。
不仅要在实验室做好基础研究,
还要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应用。
Chem is try,
他说化学离不开“尝试”
“化学的英文是Chemistry,
拆分开来就是Chem is try。
可以说化学属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它离不开‘尝试’。”
朱为宏说道,
“今年我们《Nature》上发表的文章,
也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
一次‘偶然’发现。”
《Nature》文章 重构共价有机框架——“化茧成蝶”
朱为宏十分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他时常鼓励学生去尝试,
在做实验中提升自己。
一眼就能看到实验的天花板有什么意思,我更想看到一些尝试过后意料之外的结果。
”他说,
“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也会有许多弯路,
我想提供一些好的idea,
让自己、也让学生去不断尝试,
在尝试中突破。”
此外,朱为宏始终强调,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尝试科学,更是“中心”科学,它极大地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制药、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基础研究不扎实,地动山摇!”朱为宏经常跟学生说,不管你将来是做新材料、制药、精细化学品,还是做生命科学研究,首先要把化学的基础打牢。
“你的基础研究
会决定你产业化应用的提升空间,
也决定你产业化应用能走多远。”
深耕精细化工27年,朱为宏感慨,“从事基础研究,我们永远要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不满足、提出新要求。”
谈及团队未来发展目标时,朱为宏说:“我希望,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应用方面的瓶颈、去拓展应用领域。”
PROFILE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光敏化学产品工程领域研究,包括基于强吸电子受体,建立染料功能化及稳定性强化机制;基于化工过程的涡流强化,发展宏量、高稳定性光敏产品纳米化制备方法;光控手性专一性调控光敏产品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发表SCI论文近320篇,被引20000余次,先后4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项。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2022年入选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