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跃琼:为中国原创新药,顶峰见 | Bio-talk

李俊 上海科技 2023-03-09


//  2023破冰前行  //

Bio-talk是Bio-forum的子品牌访谈栏目,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与上海科技倾力打造,旨在深度挖掘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企业家、行业领军人的前沿研究与思想火花,为医药创新注入“科技活水”,推动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


“产品留下,发票拿回去。

两个星期后,

实验如果是成功的,

我付你钱,

如果不成功,

这些实验材料和消耗的时间

你要赔我。”


这是发生在2003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教授与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凯基因”)董事长曹跃琼之间的一幕。


当时,吉凯基因创立一年siRNA产品开发出来之后要推广到市场上,曹跃琼就端着产品到王教授的实验室。


“我当时很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产品,是国内首家。那两个星期,我既希望来电话又怕来电话,我想给王教授打电话又不敢打。后来,王教授做的实验成功了,2005年该项成果在Nature上发表。”




二十年过去了,曹跃琼至今还很清晰地记得那张发票的金额是6400元,是吉凯基因创立后的第一张发票。如今,吉凯基因的营收已经是数亿元。



“做原创新药,是业界共识,

但之前一直做不下去。”

曹跃琼对上海科技表示,

“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就是协同创新能力,

最大的‘坑’也是协同。”


数以万计的制药公司

在内卷几十个靶点


原创新药的开发,中国还在从跟跑到并跑的追赶之中,这是一个不争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创新药以模仿性创新药Fast Follow为主,药物的关键靶标来自海外成功药物,大量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集中于少数成熟靶标,同一个靶点只有少数公司可以开发出商业价值。这无疑就形成了激烈的行业内卷,一方面导致大量开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大量中国高发的疾病,患者没有足够的创新药物可以选择。原创新靶点是医药创新的重要根基,原创靶点药物开发在中国尚处于等待突破的阶段,也是医药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升级的关键环节。



曹跃琼说:“吉凯基因是做转化医学的,‘转化医学’我认为它是一个新的‘老’科学。在国外,转化医学是一个持续的新药发现创新源,是支撑整个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很重要的要素:FDA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超过20%是首创靶点药物;一年超过50亿美金销售额的重磅药物,几乎都属于首创靶点药物开发的公司。但在国内,创新靶点药物的开发还处于亟待突破的状态,在产业链中几乎是空缺的。转化医学在中国十多年来的发展想要取得成果其实很难,因为这需要产学研医政资联合起来。协同合作才能产生效果。”


“创新靶点药物开发很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FFFast Follow)仍然会是行业的主旋律,不过未来的FF,不再是立足分子技术创新的FF,这类FF的发展空间将继续被挤压。而立足临床需求的FF,会具有持续的空间。”


在曹跃琼看来,如果Fast Follow是过往支持整个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一种方式,那么FID (First In Disease)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是支撑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另一种方式。FID引导下,商业空间出来了,技术创新空间出来了,争议没有了,是一个特别好的妥协点,能缓解研究内卷,患者也受益。


巨大的鸿沟就在那里,

为什么是吉凯基因?


从基础研究到市场需求巨大的鸿沟就在那里,如何破局?


2009年,吉凯基因获得第一次天使轮融资1,000万元,这在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是难得的一笔大额融资。


 “拿到1,000万元之后,我做了两件事情,开发数据库和建立基因操作工具的文库,这为今天吉凯基因的标准数据计算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要下血本做数据库?


在曹跃琼看来,正是因为初期数据库的创建,十几年后公司才有能力收集公共大数据制造标准数据,迭代出计算模型,更早地去开发靶点项目,让产业下游拥挤的状况得到些缓解。


其实在生物医药领域当中,公共大数据是非常庞大的数据,但存在巨大的问题就是公共大数据是不可重复的。


“重复性低到连30%都没有的这种情况下,再好的AI技术,再好的算法都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就需要有清洗数据的工具。能够开发、制造出更多标准数据,才能去比对,才能获得更大的数据。”


吉凯基因一直在致力于生产标准数据,然后用标准数据去收纳更多的公共数据,再形成靶点发现过程中的计算模型。这样标准化的数据平台,吉凯基因从2009年到现在持续建设。



“现在全国,

我们整理了

9000位临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其中发现了与数据挖掘互相匹配的

174位临床科学家。

在癌症领域靶向药开发的过程中,

这部分成果一定是整个行业的驱动力。”


如今,在创新药物靶标发现领域,吉凯基因积累了丰富的候选靶标库并构建了“基于医学大数据挖掘的药靶发现和筛选平台”,填补了中国创新药物靶标发现空白。推动中国源创药物靶标发现从小概率、高风险事件转化为规模化、系统化的工业过程,吉凯基因已为超过300家研究型医院的研究型医生提供靶标筛选及验证服务,与数家包括中美上市公司在内的生物医药公司完成了近10个新药研发项目的许可或转让。


“科学与工业的对接,

一直是努力的方向”


但吉凯基因创立两年后,曹跃琼曾遭遇至暗时刻。


“2006年创业初期,资金压力、人员压力等等,整个公司经营特别艰难甚至我想放弃了。”


曹跃琼回顾:“那年春节早上,一个科研客户给我打电话,其实当时我自己的心情是很郁闷的。”他说:“曹老师,我要给你一个特别好的礼物。我的实验结果在今天终于出来了,这是我新年最好的礼物,我把这份喜悦也分享给你。”


这份来自科研客户的“新年礼物”

让曹跃琼决定咬牙继续。


但如何将科学家的兴趣导向和工业研究的需求导向对接起来,这依然非常痛苦。吉凯基因这个公司到底是做科学的公司还是做产品的公司?曹跃琼在纠结中前行。


虽然从核心逻辑来看,只有把科学转化为产业才能够形成巨大的爆发力,但事实上在国外,每年能够形成几十亿美金收入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首创靶点药物开发公司,但营收几十亿美金的前提是也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而这样巨大的投入对于体量尚小的初创公司来说,纠结在所难免。


特别是在仿制药盛行之下,

曹跃琼的吉凯基因

像是孤勇者逆流而上。



直到2015年,吉凯基因开发的cart-T药物用于临床。“第一位病人被治愈证实了我们开发的药物从实验室到患者的临床药效,这对我们团队来说非常振奋。”


目前,吉凯基因已实现了11个早研制药项目的交易。在2019年7月到2022年7月间,癌症治疗领域,全球交易的303宗早研制药项目中,吉凯基因占了6宗,在中国排名第二位。


合力攀登“最顶尖的顶层设计”


“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改变过初衷。能够一直坚持在这个方向上,得益于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生药中心”)对我们的引领。其实对于企业来说,能够不断地与生药中心沟通交流,不断得到对发展方向的肯定,这非常重要。”


2021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正式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指南再次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


“直到这个时候,

转化医学这个方向

终于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


但在曹跃琼看来,以需求为导向来开发新的药物,仍然不是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机构能够单独完成的。如何让产业、学术、研究、医院、政府机构、资本各方彼此关注、互相理解,向着共同的目标使出合力?


创立吉凯基因20年后曹跃琼给出的答案是“靠机制”。



2022年12月30日,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与吉凯基因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源创新药计划,细胞检测领域开展合作。生药中心相关负责人向上海科技介绍:“作为上海首批启动的5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唯一一家以事业单位作为平台承担单位的机构,担负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的项目管理、平台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职能,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企业服务。‘源创新药计划’是由生药中心汇同产业链相关各方共同发起的一项创新药发展计划。吉凯基因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和主要技术平台,通过公司自有的靶标发现、靶标验证和药物发现平台作与各方共同推动源创新药计划落地方案的实施。”


曹跃琼说:“源创新药计划起源于2022年底,是旗帜性的规划,让最顶尖的药物开发的科学家、药物所、复旦等高校和企业界联合起来,让生物医药这个长产业链上的各方各司其职,可谓是最顶尖的顶层设计。”


没有一蹴而就,直到2021年末,源创新药计划历经5年磨合,才得以迭代形成一个可以落地的模式。以174位临床科学家作为起点,调动产学研医政资各方资源,让100个靶点能够在协同的情况下逐步开发成型落地。



“相信两三年之后源创新药计划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驱动力一定会呈现出来。协同之后产生的爆发力一定是空前的,这将是政企合作的一个典范。我有无比大的压力和动力,将各方结合起来,这是生药中心的战略,也是吉凯基因存在的使命所在。”


2023年到来,曹跃琼最期待确定性。


“‘将病人的需求转化为药’,

这个创新模式很完美,可以走很远。

转化医学可以做50年,甚至更久。”

曹跃琼说。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