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卫星“连点成网”,@U35田丰:做科研就像拍科幻电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张悦 上海科技 2024-03-21





本期35U35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第三届35U35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实现国内首次在轨星间10Gbps激光组网通信

 

沪小科

田丰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巨型星座网络系统设计及星载网络单机研制


01

01

01



链起“巨型星座”,

研发卫星“大脑”

您正在从事的科研工作是什么?

我所从事的是低轨巨型星座卫星网络的建设工作。巨型星座的网络基础,包括组网通信单机和路由器,这是我们单位成员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


传统的卫星,其实更多的是单星作业。北斗卫星是我国第一个组网星座,有50多颗卫星,其组网规模还比较小。我们现在做的星座组网的规模更大,在互联互通、任务协同和通信速率上,将比原来的卫星更强大。


今年,我们将发射100颗左右组网卫星,将搭载我们所研发的星载网络单机,这些单机就像卫星的“大脑”,承担数据处理、交换等任务。这些卫星将升至500-1000公里的轨道高度,并进行组网运行。

您是如何走上科研的道路的?

2017年,我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师从于全院士。在博士期间,导师就带我从事了一些地面自组织网络的工作。进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后,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多媒体卫星,这是上海市培育起来的一个本土卫星系统,我在研发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系统性的知识。现在,该系统已成长为G60星座系统。前年到去年我又参与到卫星互联网以及一些遥感的工作。

对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您认为哪些因素是比较重要的?

我觉得很重要的因素是国际视野,这不单单是说要看到国际上的一些东西,更多的是视野要宽,不能只局限到自己的一个领域中。第二是要持续学习,世界一直在纷繁复杂地变化,自己接触和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第三是要有稳定的心态,年轻人走得太快,如果心态不好,容易受打击后心灰意冷,所以平稳的心态对科研也是很有帮助。

02

02

02



如果不做科研的话,

想去拍科幻电影

您认为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哪一位?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初中的数学老师,要君利老师。在小学,我的学习不是特别出众,但初中我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数学老师教育了我很多数学与物理的方法,培养了我对科学与太空的兴趣,后续我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位老师的影响。

对您来说,如果不曾走上科研的道路,您会从事什么工作?

对我个人而言,科研的意义是把学到的东西实现出来,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经济发展做贡献。


如果没有做科研,我可能会想去拍一些电影,从事影视活动。我有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在科研中,可以通过科研去实现,如果没有通过科研,那么可能会想通过故事、影视的方式去实现。


我很喜欢看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常常重新观看。我看过的第一部大片应该是《泰坦尼克号》,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电影是《星际穿越》。我觉得科学与哲学之间,很多都是相通的。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好了,也能够把人类的哲学与思想更好地延续下去。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拍摄:张继东、Gina.Z

后期:Gina.Z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