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不降技术降价格,中国出海的助听器能否成为全球“鲶鱼”?

张悦 上海科技
2024-09-20



上海科技近期推出

「乘风破浪」系列


助听器,这是一个还没被“吃干抹净”的市场。


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新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1676万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

另一方面,是还未满足的旧市场:距估测,中国的助听器市场渗透率仅为5%左右。居高不下的价格是渗透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助听器却又可以说是一个充分垄断的市场。


WSA、斯达克、瑞声达、奥迪康、索诺瓦等世界助听器五大品牌,在全球、中国,均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对于助听器这一医疗器械来说,核心芯片与算法始终是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


破局需要一条“鲶鱼”,兼具价格与技术的优势。在机遇到来之前,扰动一池静水。



“能够实现了国产化,

这个行业的春天就来了”



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江显全介绍道,在中国,平均一台医疗级助听器,大概售价8000~12000元,一对助听器需要2万元,而助听器并非一次性购买便能终身使用的产品,往往3-5年便需要重新验配。高昂的价格带来沉重的负担。


“此前,整个行业的核心零部件,芯片、麦克风、受话器并没有实现产业化的自研突破,这一点在2019年迎来了转折。”


基于此,2019年,江显全离开了工作18年的外企,创立博音听力。创业的契机,基于他对未来市场的预判:“我们认为在2025年,中国助听器行业会迎来一个拐点。”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助听器污名化的改善,市场将迎来一波增长期。


“能够实现了国产化,

这个行业的春天就来了。”


“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助听器,正因此,我们把它真的当做一个事业来做。”江显全谈道创业初心时这样说道。“我们想要通过成本控制来降价格,在不降技术、不降质量的情况下,实现‘降维打击’。”具体来说,博音听力的目标是保证在和国际五大助听器集团同一个技术水平上,实现价格仅为其1/3-1/5的价格突围,主力产品会聚焦在5000-8000元这个价格区间,以实现真正的国产替代。


自研芯片,

成本仅为采购国外芯片的1/10


实现价格突围并不容易,其中,最紧要的一关便是芯片。在许多普通人的认知中,助听器等同于“音量放大器”,但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听到”≠“听清”,在真实的使用环境中,人声往往夹杂着噪音出现。如何实现让患者“听清”,芯片与算法是关键,而这也正是一块小小的助听器得以买上万,甚至十万的“底气”。


在创业初期,博音采用“进口芯片+自有算法”的组装助听器,这是当时的国内厂家主流做法,但在各方面质量表现仍与国外大厂产品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博音听力已实现芯片的自主研发,“整个的成本控制,最核心的一点是芯片,我们芯片出来了以后,价格只有以前采购国外芯片的1/10。”江显全谈道。除了核心自研的芯片与算法外,在工艺方面,博音也是全球第一家采用碳纤维外壳的助听器企业,产品更轻量化的同时,也能降低过敏反应。



“我们还是想走技术路线,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江显全说道,“我们可以做的慢一点,但是我们做的是和‘五大家’一样的产品,完全可以与他们在技术参数、工艺设计上去做竞争。”


其实做助听器并非没有“捷径”,并不是一定要做医疗级产品,也可以以辅助耳机、电子产品推向市场,直接面向消费者,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实力,时间上也能节省很多;也并不是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做OEM的门槛并不高,“只比价格的话,国内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但是我认为这样做,企业很难长远。”


因地制宜,

把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事实上,助听器价格高企,并非中国市场独有的问题。即使美国也同样如此,2022年8月17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了一项最终规则,为被认为有轻度至中度听力障碍的消费者建立了新的非处方(OTC)助听器类别。这一行动旨在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更实惠、更易获得的助听器选择。


助听器市场蕴含全球机遇,已逐渐达成业界共识,但医疗级助听器想要扬帆出海也并不容易。辅助耳机无需验配,但医疗级助听器目前仍主要采用线下验配、调试的方式,这也意味着出海需要真正扎根,解决线下渠道的挑战。



目前,博音在出海策略上,选择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在美国市场,博音选择淡化品牌,与经销商合作;在欧洲,与经销商合作的时候放大自主品牌,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据透露,目前博音听力在欧洲已与一个大的听力连锁企业在渠道、销售等方面实现合作。


在采访过程中,江显全特别提到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出海。在一带一路国家,昂贵的助听器带来的负担更为沉重,“因此,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主要方向,用博音品牌来打出去。希望能通过中国产品,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对于助听器而言,产品出海并不足够,需要有更为长远的考量,“我们希望在欧洲可以建厂,这也是一个国产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品牌的必经之路。”


不赚快钱、不做短线、稳扎稳打。

博音听力能否成为

这条颠覆全球市场的中国“鲶鱼”?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